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面神经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

位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的炎症表现,叫面神经炎,又叫倍耳(Bell)麻痹。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下列情况可引起此病:面部风吹受凉、风湿症。局部某些炎症等。临床表现为1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可在几小时内达到高峰。病人往往在清晨起床时感觉面肌运动不灵、口角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面肌运动时有些症状更为明显,如病侧不能皱额、蹙眉、闭目、鼓腮、撅嘴、露齿等动作。严重者吹气时口角露风;进食时食物积存于病侧齿颊间,并常有口水下淌;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引流而外溢;病侧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睑震颤减弱。如损害部位在茎乳孔以上,尚有病侧舌前2/3味觉障碍。面神经麻痹如不恢复或不完全恢复,常可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即后遗症)。此病80%可在2~3个月恢复;如6个月以内不恢复者,则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不大。治疗:适当应用水杨酸制剂、地巴佐、维生素、糖皮质激素;针灸、理疗、按摩等。

面神经炎

面神经骨段和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经面神麻痹。常与风寒刺激有关。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病侧口角下垂,鼓气或吹哨时口不能闭合而漏气。可用强的松、维生素B1、B12等药物并配合针灸和理疗。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系指茎乳孔至内耳孔段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一般认为是因风寒或局部炎症导致面神经的微循环障碍或微血栓形成,使面神经缺血、缺氧和水肿; 如岩骨发育异常或面神经管明显狭窄时,更易促使面神经受压。战时由于体力消耗甚大,抗病能力下降,遭受风寒侵袭和咽部感染的机会增多,更易发生。
起病急骤,病前多有面部、耳后部遭受风寒史或咽部感染史,患侧耳内或茎乳孔区疼痛史。临床体征以周围性面瘫为其主要特征,多为单侧受损,双侧者少见。常于晨起洗嗽时突然发现嘴角漏水,患侧额纹消失,睑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被牵向健侧,不能皱眉、闭目、鼓腮和噘嘴,咀嚼时食物常存留于患侧颊龈沟内,茎乳孔处常有压痛。预后一般较佳。但少数反复发病者较差。如病损较轻和治疗及时,多在数月内完全康复;否则,可导致患侧眼睑闭合不全,面肌力弱或变性挛缩、抽搐,影响面容和射击时的目测与瞄准。
根据其临床特征常可作出诊断。但周围性面瘫尚可由颅内炎症、肿物、颅骨骨折或颅外的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创伤等病损引起。故对周围性面瘫绝不能一概诊断为面神经炎,而应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查体,以及必要的放射性检查,逐一地加以鉴别。一般而言,颅内疾患常伴有第Ⅵ 、Ⅷ、Ⅸ和Ⅹ对脑神经和(或)运动和感觉通路等脑实质受损的相应神经体征;颅外病变时,病灶局部常有一定的阳性体征可助鉴别。
本病治疗主要在于改善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如急性期(一般为病后2周左右)以病侧颜面与耳后部位的持续保暖、热疗、按摩和避免再次吹风受凉为主,并可配合针刺治疗(一般可取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巨髎、颧髎、下关和合谷诸穴)和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1、B6、B12、胞二磷胆碱等)。如有咽部感染,应同时进行治疗。因病侧眼睑闭合不全,睡前可涂以抗生素软膏,外出时应戴眼罩,以防止暴露性结膜炎和角膜炎的发生。对早期茎乳孔部位疼痛剧烈,或病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仍未恢复且肌电图检查仍无新生电位活动者,可试行茎乳孔或面神经管减压术。
平时应注意体育锻炼,增强抗风寒的能力。寒冷季节应注意颜面和耳后部位的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处睡眠或久坐。遇有咽部感染、发热时,应适当休息和及时治疗。以上均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和复发。

☚ 雪盲   脑神经外伤后遗症 ☛
000093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