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面神经(vii)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面神经(VII)

面神经(VII)

面神经为第VII对脑神经,是由支配面肌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发自脑桥面神经核)和具有感觉纤维与副交感节前纤维(发自上泌涎核)的中间神经共同组成。中间神经是一独立神经根,位于内侧为面神经运动根和外侧为前庭蜗神经之间,故名。前庭蜗神经、面神经与脑相连处称为脑桥小脑三角,这两条神经包裹于共同的硬膜鞘中,直达内耳道底。面神经进入颞骨岩部的面神经管,到鼓室上隐窝内壁处即呈锐角转折向后,形成面神经膝。中间神经在此处呈一膨大,即膝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过了膝神经节,中间神经即与运动根混合,此后面神经在面神经管中向后水平地行于中耳内壁的上部,在锥隆起的后上方呈弓形弯向下,经茎乳孔出颅。
发自膝神经节的分支是岩大神经,其中有上泌涎核至翼腭节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出颞骨的岩大神经管裂孔,经破裂孔至翼管,与岩深神经会合为翼管神经,进入翼腭神经节。
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的分支
❶鼓索: 由至舌前2/3的味觉纤维及至下颌下神经节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组成,自面神经在面神经管降部时发出,至鼓室,越过鼓膜上部和锤骨柄,经岩鼓裂出颅,以锐角会合于舌神经。
❷镫骨肌神经: 亦发自面神经降部,支配镫骨肌;当面神经损伤发生于此支近侧时,可出现患侧耳听力敏感现象(由于镫骨肌节制镫骨的机制丧失);若损伤发生于此支的远侧,则无此情况。
❸耳支: 与迷走神经耳支有联系。
面神经出颅后的分支 出颅后立即分支支配耳郭后的小肌及枕额肌的枕腹、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这些肌都与面肌同源,出于第二鳃弓。面神经在腮腺内穿行时,形成一定形式的丛,称腮腺丛。从丛发出5个支,各支之间又互相联系。
❶颞支: 分布于枕额肌的额腹和眼轮匝肌。
❷颧支: 分布于眼轮匝肌和颧肌。
❸颊支: 分布颊肌,提上唇肌和口轮匝肌。
❹下颌缘支: 支配降下唇肌和颏肌。以上四支均与三叉神经的分支有联系。
❺ 颈支: 分布颈阔肌,与耳大神经和颈皮神经有联系 (彩图50)。
翼腭神经节及其分支 该节在局部关系上与上颌神经相连,是其感觉纤维的来源;但在功能上是与面神经关联的副交感节。翼腭神经节位于翼管前方,翼腭孔外侧的翼腭窝内,约呈三角形。上颌神经横过翼腭窝时,发两短支连于此节,为神经节支,即该节的感觉根。此节的交感根来自围绕颈内动脉的交感节后纤维所形成的岩深神经,它与发自膝神经节的岩大神经会合,进入翼管,成为翼管神经。翼管神经从翼腭节的后方进入节内,兼为副交感根和交感根。副交感节前纤维在节内中继,其节后纤维的一部分经上颌神经、颧神经、颧颞神经以及与泪腺神经的交通支到达泪腺,为泪腺的分泌神经;另一部分节后纤维随翼腭节的分支分布鼻腔、腭、咽的粘膜内腺体和血管。翼腭节的分支分为四组:
❶眶支,分布于后筛窦、蝶窦及眶肌(眶下裂处的平滑肌,由交感节后纤维支配),亦有人认为尚有至泪腺的副交感纤维。
❷鼻后支,经翼腭孔入鼻腔,分内、外侧两支,分布于上、中鼻甲鼻中隔后部及咽、腭的一部。
❸腭大神经及腭小神经,下行于腭大管,分别出腭大孔、腭小孔,分布下鼻甲、中鼻道、下鼻道及硬腭、软腭和扁桃体处。
❹咽支,分布咽上部、咽鼓管开口等处。
下颌下神经节 该节在局部关系上与下颌神经的舌神经相连,但功能上是与面神经有关的副交感神经节。此节常借前、后两短根悬于舌神经干下方,呈小梭形。一般认为后面的短根是副交感根,自鼓索经舌神经进入此节。交感节后纤维(交感根)来自面动脉外的交感丛; 感觉纤维(感觉根)来自舌神经,都穿节而过。至下颌下腺的副交感节后纤维(5~6支)直接发自下颌下节;舌下腺的副交感节后纤维则经前方的短根返回舌神经而分布,或由舌下腺附近的节后神经元直接分布。
面神经受损时,患侧出现不能皱额、不能闭眼、口角下垂、唇沟变浅、流涎,不能吹口哨或鼓腮、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舌前2/3味觉丧失和低音调听觉过敏等症状。面神经的单侧核上性损害,可引起对侧眼以下的面肌麻痹,这是因为支配面下部面肌的下运动神经元只接受由对侧已经交叉而来的上运动神经元支配所致。

☚ 展神经(VI)   前庭蜗神经(VIII) ☛
000002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