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丞 监丞官名。元代的阑遗监,明代的钦天监,清代的国子监等,均设有监丞。自秦以后历代国家机构中的许多部门均置丞,称监的有监丞,称寺的有寺丞,称署的有署丞。丞一般是在一个衙署里主持日常事务的佐官。《元史·百官志三》: “阑遗监……定置太监1员,正四品; 少监2员,正五品; 监丞2员,正六品……” 《明史·职官志三》: “改太史院为司天监,设监令1人,少监2人,监丞 1人 (正六品) ……” ☚ 监作 监副 ☛ 监丞jiàn chéng官名,汉置,为牧监副长官,佐监长掌牧官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仆》,参看"监长"条。其后,隋置国子、将作、少府、长秋等监,丞掌监事;都水监初置为次官,后改判监事。隋朝的监丞极多,唐朝大多沿置。宋置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等,均置监丞,后世多沿置。 监丞诸监长贰未必都称监、少监,然诸监皆设丞,监丞则为诸监丞之通称。元丰新制有五监丞:国子监丞、少府监丞、将作监丞、军器监丞、都水监丞。国子监丞品位高于四丞之上,为正八品,余监丞为从八品。《陆游集》卷30《跋与周监丞书》:“其顷得监丞公书。”《职源撮要·官品》:“正八品 国子监丞。从八品 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