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皮肤肌。位于皮肤下的薄板状肌层。由骨骼肌表层分离而来。多数的起点在躯干肌、四肢肌或咽部肌肉,少数以骨骼为起点,但均终止于皮肤。收缩时,只引发附着的皮肤及鳞、羽、毛发等活动。鱼类无皮肌,两栖类仅有司眼睑和鼻孔开闭的微细肌层,爬行类和鸟类的皮肤肌逐渐增加,可借以活动角质鳞、骨板及羽等。哺乳类皮肌最发达,位于面部、颈部、肩臂部和胸腹部等处皮下,有颤动皮肤、防御敌害的作用。人和类人猿的面部皮肌已发展为可表达复杂情感的表情肌。
皮肌piji
脊椎动物的皮肤下面具有一种特殊的板状基层,是由骨骼肌的表层分离而来,止于皮肤。鱼类的皮肌作用不甚明显; 两栖类仅在眼睑和鼻孔处有薄层皮肌,可使眼睑和鼻孔开闭; 爬行类的皮肌可用来活动角质鳞和骨板,蛇类的皮肌较为发达,如由腹壁肌分化而成的皮肌,成为支配躯体移动的主要肌肉。鸟类的皮肌可用来活动羽毛,抖掉身上的泥土或水;哺乳类的皮肌最为发达,特别是耳廓周围、面部、颈部、肩臂部和胸腹部等处的皮肌,当颤动皮肤时,可抖掉身上的异物或驱赶蚊蝇等作用。灵长目中类人猿的面部皮肌较为发达,如黑猩猩,能表达出喜、怒、哀、乐等情感,故称面部的皮肌为“表情肌”。人类的表情肌最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