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渔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渔翁 渔翁唐诗篇名。七古。柳宗元作。见《柳宗元集》卷四三。作于永州。全诗共六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该诗在清寥萧散的景色中,勾勒出安闲自在的渔翁形象,其中有着诗人自己的影子,透露了他遭贬后孤高的志趣和寂寞的心态。风格明丽中含淡远,平易中见奇妙。苏轼评曰:“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见《冷斋夜话》)。其末一句话后来引起历代诗歌评论家的长期争论。同意此说者,认为删去末二语,“馀情不尽”(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八)。反对此说者,则认为这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引刘辰翁语)。从论诗方面看,以前说为胜。但如选录原诗,则不宜删去末二句。 ☚ 江雪 山石 ☛ 渔翁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柳宗元 ←上一篇:溪居 下一篇: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 诗词简介: 这是写于永州的一首抒情小诗,犹如一幅小品画,摄取渔翁生活的几个镜头,表现一种对闲适意趣的向往。第一二句写渔翁的生活。即夜晚住在湘水之滨的西山之上; 拂晓时,打水烧火煮饭。这里,作者不说汲 “水” 燃“薪”,而以 “汲清湘”、“燃楚竹” 取代,出语不凡,造语新奇,增添了诗意的广阔度和纵深感,仿佛诗中人物有一种古朴孤高的品格。第三四句写景。烟消日出了,应该见到渔翁了,可是 “不见人”,人到哪里去了呢? 突然 “欸乃”一声,响彻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仍然是“不见人” 而只闻其声。这种 “闻其声而不见人” 的写法,实属高妙奇趣,展示了一幅山高水远、幽深寥寂的神秘境界。最后两句写作者的观感。回看天边,“欸乃” 之声犹在,但小舟已在江上顺流远逝,只有那岩上的白云自由地飘动,仿佛在向小船追去。这里,诗意拓展,自由广阔,益增韵味。 全诗既写出了永州山水深邃飘缈之美,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自由闲适生活的向慕。实际上,这种向慕是作者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苦闷情绪的另一表现形式,即以乐写悲之谓也。
《渔翁》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傍:靠近,依傍。宿:歇息。清湘:清澈的湘江水。楚竹:楚地的竹子。 销:消散。欸(ǎi)乃:拟声词,指桨声。 【大意】傍晚时分,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歇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 起楚地的竹子。烟消云散旭日初升的时候已经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 一声橹响,只看见山青水绿。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边去了;山岩顶 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渔翁柳宗元
作为二王、八司马之一的柳宗元,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被赶出了朝廷,贬到了荒僻的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在那里度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流放生活。由“庙堂之高”跌到“江湖之远”,这个巨变给诗人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但诗人并没有屈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本是封建时代的文人所遵循的人生哲学。永州虽地处荒僻,远离朝廷,但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神秘、雄浑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于是诗人忘却了烦恼,寄情自然,于寻幽访胜,登山临水之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歌,借以排遣心中的愤懑,寄托个人的理想,抒发无限的情怀。《渔翁》这首小诗即作于此时。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起首两句先向读者透露了诗中的主人翁——渔翁的行踪。西岩即指永州的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记下了游览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流经山下的湘水则是“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再加上永州一带盛产湘竹,于是这山高、水清、竹翠的西岩胜景不能不深深地吸引住渔翁,以致于他在那里浏览一日后竟乐而忘返,干脆就露宿在西山脚下。次日拂晓,渔翁早早地起来汲水煮茗,燃竹为炊,准备出发,诗人在这两句诗中由夜幕时分一直写到晨曦微露,从而为后面的日出揽胜完成了过渡。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诗写得最妙,也最见功力。随着山中晨雾的慢慢飘散,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山间的自然景色也随着天色的变化由黯而明。刚才还朦胧一片的自然万物,此时在晨曦的辉映下已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恰在此时,偏偏不见了渔翁,随着江面上传来的“欸乃”之声,才发现渔翁早已驾着那一叶扁舟消失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了。诗人在这里用“欸乃”之声打破了静谧的晨空,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由此才发现了眼前那一片充满诗意的绿色,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感,亦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从而使读者倍觉眼前景物之奇妙,收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两句描绘的画面更为开阔。此时顺流而下的渔翁,伫立船头,回首骋目,只见在那西岩的山巅之上,还有几朵浮动的白云,在岩上缭绕舒卷,好似有意无意互相追逐戏耍。这一句显然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之句,不过诗境更为悠逸、恬淡。 诗写到这里便结束了,但诗中所描绘出的清湘、楚竹、江日、青山、绿水、白云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这样一个世界出自于一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的诗人之眼,与黑暗、腐败的官场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隐逸自然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诗中的渔翁实为诗人的化身。他那独来独往,飘泊不定的生活,看上去虽不免给人以孤独、冷寞之感,但实质上表现出的却是诗人孤芳自赏、怡然自得的心绪和超凡脱俗,闲云野鹤的生活情趣,旨在说明诗人的洁身之好,独善其身。当然,从这首诗中,亦可看出佛教对诗人的影响。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对山巅之上那自由舒卷,随风飘荡的白云的描写,悟出了寄寓其中的禅趣,表现了诗人任其自然,忘怀机心,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出世的思想。佛老思想对于诗人的影响很明显,这也是我们读这首诗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该诗的思想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但六句诗中却无一句言情,而是句句写景,却又景景关情。对于柳宗元的艺术特色,苏轼曾有过如下的评价。其一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夜话》引)。“奇趣”二字确实概括出了该诗的特点。其二为:“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这两句话用于对该诗的评价亦是十分恰当的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其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祯、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其实“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渔翁 渔翁以捕鱼为生之老者。安童浮出水面,上岸后啼哭不止,得遇他取衣给食,收留安童。住了些时日后带安童出去卖鱼,因逢陈三、翁八,他便教安童具状告于官司。(第四十七回) ☚ 东京报恩寺僧 慈惠寺长老 ☛ 渔翁yú wēng老年的打鱼人:众丫鬟婆子见他披簑戴笠而来,却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如今都全了。”(四九·1143) 渔民 渔民渔人 渔师 鱼蛮(鱼蛮子) 罾人钓师 罛师 罟客 罟师 烟波人 另见:捕鱼 船 鱼 ☚ 牧人 船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