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族传统伦理思想白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白族,自称“白子”、“白尼”,过去亦称“民家”,他称“那马”、“勒墨”,史称“白人”或“僰人”等。1,594,827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余皆分布在云南丽江、碧江、昆明及贵州毕节和四川凉山、湖南桑植等地。解放前,白族大部分地区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则仍存在着封建领主经济及原始公有制和奴隶制残余。白族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白族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地主经济较发达地区,白族曾大量吸收了汉族的伦理文化,因而其伦理思想带有儒家伦理思想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白族和汉族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交往。先后产生了像杨奇鲲、杨士云、杨义贞、杨鼐、杨黼、杨玉科、杨干贞、杨南金、李元阳、高奣映等一大批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儒学造诣的白族官吏、将领和学者。他们大力宣扬汉族儒家忠、孝、节、义、信等道德观念,为在本民族中传播儒家伦理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如高奣映(1647—1707),一生用汉文著书立说数十部,其《迪孙》一书就很典型。他在《伦拟》篇中发出这样的感叹:“秦穆公饮盗骏以酒,楚庄宥戏姬之愆。翳桑饿夫,受赵盾之饷;从事史人,蒙袁盎之赠。此皆盗贼丐乞淫秽之徒也,卒皆能怀人之恩,而恩以输死为报,史故称焉。吁!不屑为盗贼丐乞淫秽之行者,而口惟仁义之是借,往往多悖德寡恩、施忘其报,又盗贼丐乞淫秽之弗若,则何耶。”认为“怀人之恩”,当“输死为报”,否则,就会连“盗贼丐乞淫秽”者不如。他还在此书的《知命》、 《中微》、 《知风》、《德持》、《希名》、《近情》、《勿亢》、《倖得》、《知体》、《蓄弱》、《运屈》、《世会》、《畏民》、《调中》等篇中,从人生观、道德自律、道德修养等方面论述了与儒家“中庸之道”相似的伦理思想。自南诏政权(732—902)以后,佛教传入白族地区,故白族伦理思想亦曾受到佛教道德中的倡善戒恶、扬善弃恶、或善或恶自有报应等道德观念的影响。同时,白族自身所信奉的“本主”活动中,也蕴含着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本主”,汉语意译白语名,有些书称之为“土主”,其实就是白族村寨所祀奉的社神。白语则称之为“老公尼”(男性始祖)和“阿太尼”(女性始祖),总称“本任尼”或“兜波尼”,二者均为“始祖”之意。过去白族信仰多神,各村诸神中以某一个神为该村主神,认为是保护本境之主,故称“本主”。白族所崇奉的“本主”,多是对本民族有德有功、德行高尚,死后又能保佑本村本寨幸福安宁的人或动物。因而对之顶礼膜拜,定期祭祀,以缅怀其丰功伟绩,作为道德楷模学习。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白族地区,仍保留着“土地公有,伙种伙收”的原始公有制道德观念。在婚姻道德上,主张同姓不婚,例行姑舅表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重男轻女,只有男子才享有财产继承权,妇女的地位低下卑贱,对其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如受到公婆虐待不得反抗;丈夫死后,要求妻子终身守节,改嫁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白族人十分注重礼仪礼节,说话、办事均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认为“规矩”是祖辈留传下来的,只能遵守,不得违犯。白族人的传统美德有勤劳勇敢、诚实善良、乐于助人、讲礼节、有礼貌、尊老爱幼等。其中有许多反映在大理白族地区流传的《祖训十务浅言》、《十宜》、《族中兄弟子侄公约》;《新仁里乡约十条》、《上兰乡新生邑村乡规碑纪》等乡规民约之中。这些美德代代相传,至今仍规范着人们的言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