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古代史feizhou gudaishi
非洲大约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400万年前,在东非的肯尼亚已经有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腊玛古猿。这种猿会直立行走,可能有语言, 能用天然石块砸开野兽的头或骨食其脑髓, 表现向人进化的趋势, 一般认为是形成中的人。1974-1975年, 在坦桑尼亚北部的拉托利, 发现距今约370-359万年前的13个人类化石。这是完全形成的人, 或称猿人, 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化石。到4—5万年前, 非洲出现基本消失猿的特征的现代人。大约1万多年前, 非洲已经居住着欧罗巴人、尼格罗人、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等不同人种的居民。
非洲各族人民的历史发展很不平衡。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已建立最初的国家,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公元前4—前1世纪, 埃及先后被希腊和罗马统治。公元7世纪中叶和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占领埃及和整个北非。阿拉伯人的到来促进民族间的融合, 许多居民讲阿拉伯语, 改奉伊斯兰教。11—13世纪, 在马格里布先后形成穆拉比德王朝 (1061-1147) 西班牙人讹称阿尔摩拉维德王朝) 和穆瓦希德王朝 (1147-1269, 西班牙人讹称阿尔摩哈德王朝)。13世纪初,穆瓦希德王朝衰落,在马格里布出现马林王朝、阿布德瓦德王朝和哈夫斯王朝, 分别奠定后来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的基础。16世纪中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包括埃及在内的北非大部分地区。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 先后形成一批古国, 著名的有努比亚、阿克苏姆、加纳、马里、桑海、刚果、津巴布韦和贝宁等。在东非沿海, 即今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很早就与埃及、希腊、阿拉伯和印度有商业联系。7世纪起,阿拉伯人大批涌入。他们种植胡椒、丁香、椰子, 或经营黄金、象牙和奴隶买卖, 并同当地居民融合, 形成斯瓦希利 (阿拉伯语, 意为“属于海岸的”) 人。15世纪末, 东非沿岸形成摩加迪沙、基尔瓦、蒙巴萨、马林迪、桑给巴尔、索法拉、布腊瓦、马菲亚和奔巴等30多个经济繁荣的城邦国家。
15-17世纪, 葡、英、荷、法等西方殖民者相继侵入非洲, 给非洲人民套上殖民主义枷锁。他们经营万恶的奴隶贸易,长达400年之久。有的学者估计,到19世纪70年代, 约有1500万黑人运到美洲,每运到1 人就有5人被害或死于途中,非洲总共损失8000万1亿人。其后果是生产停滞,田园荒芜,传统文化中断,社会发展大多停留在15世纪的水平。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断,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中非友好源远流长。3世纪鱼豢撰的《魏略》里已提到 “海西”有 “迟散城”, 即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8世纪中叶,杜环著的《经行记》里提到的“摩邻”,一般认为是今肯尼亚的马林迪。9世纪中叶,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里记载, “西南海中”有商业繁荣、拥有“步兵20万”的“拨拔力国”,大概是今索马里的柏培拉。12、13世纪, 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对东非沿海诸国有详细的记载。15世纪,随郑和出访的费信, 在他的 《星槎胜览》里记载东非的竹步、木骨都束和麻林非常具体。非洲也有一些关于中国的文字记载。1世纪亚历山大城商人写的《红海环航记》和2世纪托勒密的名著 《地理志》里, 都提到丝绸之路和盛产丝绸的中国。中非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比文字记载还要早。自汉武帝遣张骞通西域后, 中国的丝绸已辗转运到埃及和北非, 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前51-前30)可以穿上丝袍,非洲的香料和象牙也远销中国。7世纪兴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架起中非交流的新桥梁。阿拉伯商人把东非的货物直接运往中国。约9世纪, 中国瓷器运到埃及, 深受欢迎。稍晚, 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埃及。宋代运到非洲的瓷器猛增, 在基尔瓦发现的我国瓷器碎片不可胜数。东非沿海一带发现宋代钱币数百枚。与此同时, 东非不断派使节来华, 中国商船可能直接远航东非。高粱原产非洲, 辗转传来中国, 宋以后广泛栽培。西方殖民者侵入非洲后, 中非之间的友好往来遭到破坏和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