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非洲农业经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非洲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 of Africa非洲位于东半球西南部,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部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接壤。非洲大陆面积(包括附近岛屿)3 029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5。1984年人口5.3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1.27%,平均每平方公里17.7人。非洲的独立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只有3个,至1987年已增加到50多个。
❸中西非萨勒带。介于撒哈拉沙漠与苏丹草原之间,包括佛得角全境、塞内加尔北部、毛里塔尼亚南部、马里中部、布基纳法索北部的小部分、尼日尔南部、乍得和苏丹东部, 是非洲唯一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带, 种植业仅限于种植少量耐旱的粟米、高粱。 ❹中西非苏丹草原。包括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全境,塞内加尔、马里、乍得、苏丹南部, 布基纳法索大部, 尼日尔最南部, 几内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南部, 加蓬、赤道几内亚、刚果、扎伊尔等国的全部或大部, 以及安哥拉北部边缘等, 是可可、油棕、橡胶、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也是全洲最大的木材生产和出口地区, 粮食作物以薯类为主, 畜牧业不发达。 ❺东北非高原带。大体上包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吉布提三国全境及肯尼亚大部, 乌干达东北隅和苏丹临近东部边界的少数地区, 种植苔麸、食用芭蕉、努格、恰特等。畜牧业在全洲占重要地位, 也是世界最集中的骆驼饲养区。 ❻东非、中南非高原。包括卢旺达、布隆迪、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全境, 坦桑尼亚的大陆部分, 安哥拉和乌干达的绝大部分, 肯尼亚南部, 扎伊尔东缘和东南部, 是全洲最大的剑麻、烟草、腰果、椰子、除虫菊产区和出口地区, 盛产咖啡、甘蔗、棉花等, 牛的头数居各农业区之首。 ❼南部非洲。包括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纳米比亚和南非是全洲商品性农牧业最发达和唯一可大量出口粮食的地区,主要产玉米和麦类,也是世界卡拉库尔羊羔的主要供应地, 羊毛出口居世界前列, 还出口木材、蔗糖、水果、蔬菜和禽类。 ❽东非岛屿。包括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留尼汪、科摩罗群岛、塞舌尔群岛和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部分, 是世界重要的香料产区和非洲的蔗糖出口地区。 土地所有制 非洲的土地占有形式主要有: ❶氏族部落土地所有制。在撒哈拉以南广大农村(主要是自给性农业地区),土地属氏族公社集体所有, 氏族成员有土地使用权。但这种所有制已日趋解体, 一些国家将全部土地收归国有, 取代了部落的所有权; 有的国家私人占有的土地正在扩大。 ❷封建土地所有制。一些国家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王室、贵族、官僚、寺院、地主阶级的手里。这些国家在独立后,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打击,小农经济有所发展。 ❸个体农民所有制。许多国家独立后, 进行土地改革, 将土地逐步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一所有制主要盛行于经济作物生产较发达的地区, 如西非种植棕榈、可可、棉花、橡胶等的地区。 ❹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包括从殖民时期延续下来的白人种植园、酋长和封建主兴办的农场和种植园, 以及一些国家在独立后接收殖民者的农场和种植园或垦荒而建立的国营农场。 ❺合作社土地所有制。它是一种集体占有形式, 尚处于初创和发展阶段。阿尔及利亚有数千个合作社。摩洛哥、突尼斯、埃及等国多为供销性质的合作社。 农业结构和生产水平 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除索马里、毛里塔尼亚、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少数国家外,种植业一般占各国农业总产值的65~80%。在种植业中, 粮食生产多供国内消费, 而经济作物多为提供出口农产品。1984年粮食作物收获面积9 643万公顷, 超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倍以上。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稻谷、高粱、粟类、马铃薯以及苔麸、食用芭蕉等。玉米、木薯等粗粮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80%左右,小麦、稻米产量仅占20%。1984年玉米产量2 22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5.5%,小麦占10.7%,高粱占10.3%, 谷子占10.2%, 稻谷占9.9%。埃及、马达加斯加的稻谷产量占全洲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3 000万公顷, 按品种可分为三类:❶纤维作物, 主要是棉花和剑麻。1979/80年度产皮棉10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埃及是世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国,产量占世界长绒棉产量的40%以上。1961~1965年, 非洲剑麻产量曾占世界剑麻产量的60%以上, 至80年代中期已下降至46%, 居世界第二位。 ❷油料作物, 主要有花生和油棕,其次是芝麻、腰果等。1976~1980年,花生平均年产494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70年代初,非洲是世界最大的油棕产区,随着东南亚油棕生产的发展,非洲已失去油棕生产的领先地位。 ❸饮料作物,主要是咖啡、可可、茶叶。1980年咖啡收获量691.3万吨, 占世界咖啡收获总量的1/3。可可的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产量和出口量的一半以上,主要生产国为加纳、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喀麦隆。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76~1980年的种植面积与1965年相比扩大115%,同期产量增加201%。1984年非洲产茶叶22.4万吨, 比1980年增长19%左右。其他经济作物有烟草、橡胶、甘蔗、除虫菊和香料作物等。桑给巴尔岛是世界丁香的主要产地,每年出口万吨左右,约占世界出口量的80%。 同世界其他发展中地区相比,非洲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投入水平均低。1980/81年度,全非洲化肥消费量为143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使用化肥10千克(拉美为46千克,中东为34千克)。1982年非洲共有拖拉机48.8万台,每台拖拉机耕地面积为375.4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每台65.3公顷的水平。1982年非洲共有收割机4.69万台,每台收割机的收获面积为3 911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每台398公顷的水平。非洲也是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依靠人力程度最高的地区,据对37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调查,1980年在农业生产中86%靠人力、9%靠畜力,只有3%是使用拖拉机;而同期拉丁美洲是62%靠人力、13%靠畜力、25%使用拖拉机。非洲的耕地中多数没有灌溉设施,1981年整个非洲的灌溉面积只占可耕地面积的5%, 而亚洲为31%,拉美为10%。非洲灌溉面积的65%在北非,一般非洲国家灌溉面积只在3~5%左右。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大多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4年世界谷物的平均每公顷产量为2468千克,而非洲仅为890千克。作为非洲主要粮食的木薯,1980年每公顷产量为6 817千克,低于世界平均单产的30%以上。从60年代以来的20多年来,非洲农业生产发展缓慢,60年代年增长率为1.8%,70年代提高到2.7%(同期亚洲为4.6%),其中粮食生产60年代年增长率为2.6%,70年代降至1.3%,80年代仍在继续下降。与此同时,非洲人口年增长率高于其他各洲,60年代增长率为2.9%,70年代为3%,80年代上半期为3.1%。因此,人均谷物产量不断下降,1962年人均谷物产量为186千克,1970年为169千克,1980年为151千克,1984年为117.5千克,20年间下降了36.8%。粮食自给率也在降低,需要大量进口,1960年全洲进口粮食530万吨,1970年730万吨, 1978年1 340万吨, 1983年达3 100万吨。 农产品贸易 在整个非洲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值仅次于矿产品。非洲有60%以上的国家以出口农产品为主。经济作物是多数非洲国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1978年,各国经济作物占出口总值比重如下:布隆迪咖啡占85%,埃塞俄比亚咖啡占79%,冈比亚花生占76%,科特迪瓦咖啡、可可占56%,马拉维烟叶、茶叶占75%,毛里求斯甘蔗占67%,马里棉花、花生占71%,卢旺达咖啡、茶叶占80%,苏丹棉花、花生占71%,坦桑尼亚咖啡、棉花、剑麻占54%,乌干达咖啡、棉花占95%,加纳可可占61%,喀麦隆咖啡、可可占54%(1977年),乍得棉花占54%(1976年)。非洲农产品以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为主。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量减少,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一项统计指出,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如以1979~1981年的平均值为100,1984年为84,1985年在80以下。经济作物出口价格下跌,导致出口收入减少,据粮农组织统计,非洲农产品出口收入1984年比1980年下降26%。 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7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为实现粮食自给,对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是:❶确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1978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第10届非洲区域会议公布,1975~1990年间非洲谷物自给率要达到89%的水平。1980年4月,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举行第一次专门讨论非洲经济问题的首脑会议,制订了“拉各斯行动计划”,要求努力减少粮食损失,增加粮食生产,建立粮食储备,大力增加畜产品、水产品,提出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力争在1990年达到粮食自给。1986年联合国非洲紧急经济形势特别会议期间,非洲国家提出《1986~1990年非洲经济复苏优先方案》,进一步强调了粮食生产问题。为此,不少国家在国内开展了各种粮食增产运动,实行“粮食计划”、“绿色革命”,从调整农业政策入手,发展粮食生产。 ❷利用多种经济手段鼓励粮食生产,兼顾多种经营。不少国家运用财政、信贷和价格杠杆,采取减免农业税收、扩大农业投资、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发优惠贷款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政府资助下,发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培养本国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扩大草场和牧场,发展畜牧业,增加肉类消费量,以减轻对粮食的需求压力。 ❸加强各国之间在农业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主要是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合作共同开发水利资源,相互交流农业技术。1977年,苏丹和埃及为共同开发尼罗河成立了“最高委员会”。其他有尼日尔河开发组织、冈比亚河开发组织、塞内加尔河开发组织、马诺河开发组织。此外,还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协调成员国的农业政策,加强农业方面的合作(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为了稳定出口价格和保障出口收入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了非洲国家可可组织、非洲国家花生理事会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