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栽培史history of muskmelon gro-wing甜瓜(Cucumis melo L.)是中国自古栽培的重要瓜果。在历史的早期,史籍中直呼之为“瓜”。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食瓜”,就是指甜瓜。甜瓜这个名称是宋代的《物类相感志》中首次著录的,其后史籍中大都采用“甜瓜”这个专名,而“瓜”则往往用来泛指瓜类蔬菜。 薄皮甜瓜原产中国,距今3000多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出土有甜瓜的种子。中国古代栽培的主要是这种薄皮甜瓜。早在晋代即已培育成众多的甜瓜品种。发展到元代,品类之多“不可枚举”,每每依果实的形状或瓜皮的色泽不同而予以不同的名称,如“龙肝”、“兔头”、“乌瓜”、“小青”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甜瓜品种概括为:瓜形“有团有长,有尖有扁”,“大或经尺,小或一捻”;瓜皮色泽“或青或绿,或黄斑糁斑,或白路黄路”;瓜面或有棱或无棱;瓜瓤“或白或红”;瓜籽“或黄或赤,或白或黑”。厚皮甜瓜在中国西北的甘肃等省也早有栽培,汉代那一带所产的产品品质已相当好。 中国驯化栽培甜瓜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积累有丰富的栽培经验。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尹都尉书》中就有种瓜篇,惜早已失传。公元前1世纪后期成书的《氾胜之书》中记有当时关中干旱地区,宽深作“区”(穴),每“区”点播瓜籽四粒,用瓦瓮蓄水渗灌的区种甜瓜法,获得亩收万钱的好收成。到南北朝时,黄河中下游栽培甜瓜的方法已相当精细,具体做法有多种。主要有: ❶重视选种。从果实风味优良的单株上选留“本母子瓜”(指瓜株上最先结的,亦即节位最低的瓜)的中段的瓜籽作播种材料。古人认为选取节位最低的瓜作种瓜,子代开始坐瓜的节位也低,因而可以早熟。 ❷采用大的营养面积(约折合1.8平方米),因此一般都采用点播或条播法。 ❸播种期机动性较大。农历二至六月均可播种,而以二月上旬播种最好;为求早熟,也可于上一年的十月间播种,或者在冬季将瓜籽置于热牛粪中,经冻后移置于阴处,次年农历正月解冻后,抢墒播种。 ❹甜瓜籽顶土力弱,常于播种时在每粒瓜籽旁点播一粒大豆,藉大豆发芽时的顶土力为瓜籽的出苗“顶土”,待瓜长出数片真叶后,掐去豆苗。 ❺选择肥沃的田块。最好选用前作是小豆的田块,或者先种绿豆,压青充作绿肥。 ❻施用足量的基肥。 ❼促使瓜蔓多生“歧”(子蔓、孙蔓)。当时已注意到甜瓜的结果习性,知道甜瓜的雌花多着生在“歧”上,非“歧”上着生的都是“浪花”(雄花)。但是,当时还不知道通过摘心以促生“歧”,而采取高留前作谷茬或插干柴的方法,使瓜蔓攀援在谷茬或干柴上,俾可多生“歧”,从而多结瓜。 ❾注意供应水分。适应北方比较干旱的自然条件,采取多种措施保墒。比如,中耕时将瓜根四周的土培高使成盆状,以便承受雨水;冬播者,于雪后将雪堆积在播种穴上等等。发展到明代,太湖地区栽培甜瓜常采用育苗移栽法,于农历二月播种育苗,至三月下旬,按1米余的株行距定植于本田。生长期中追施浓粪。 在整枝方面,元代的农书中已提到“候拖秧时”,进行摘心。显然目的是在促生子蔓、孙蔓,只是书中未提摘心后对所生的子蔓、孙蔓如何处理。 甜瓜在古代除作为果品食用外,亦酱渍或盐藏供食,西北某些地方或以不能成熟的甜瓜作为菜瓜食用。厚皮甜瓜在产区亦曝为果干供食。甜瓜的果蒂自古入药,称为瓜蒂,《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