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历史比较语言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历史比较语言学 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有亲属关系的诸语言或一种语言的若干种方言之间的对应规律、演变历史的学科。 历史语言学的一种。 凡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凡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诸语言,它们之间必然多少保存著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通过语音表现出来一种对应规律。 历史比较语言学利用反映在语音上的这些对应规律去追溯它们的亲属关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内容是:(1)每种语言都有它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通过比较而被认识;(2)比较可以揭示某些具有共同来源的语言的亲属关系,亲属语言组成语族和语系;(3)亲属语言的不同之处只能用这些语言所经历的历史变化来解释,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每种语言的重要特点;(4)从词汇和语法的对应中可以找到亲属语言之间语音的对应规律;(5)根据这些材料可以大体上重建(构拟)原始的基础语(始源语)的型式。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跟整个社会科学从18世纪抽象的唯理主义转向历史主义有联系,它是19世纪初在比较印欧语族各种语言事实(尤其是用于引用梵语的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使语言的研究转入了历史的、科学的轨道,对于普通语言学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早期著作有:德国学者葆朴于1916年出版的《论梵语的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丹麦学者拉斯克于1822年出版的《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德国学者格里木的《德语语法》;俄国学者沃斯托柯夫的《斯拉夫语探讨》。上述几位语言学家广泛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把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的历史研究中去,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后经德国学者狄茨、波特、古尔提乌斯、施莱歇尔、费克和其他国家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历史比较语言学获得蓬勃发展,到青年语法学派达到高峰。 。【阅读书目】:《历史比较语言学》,岑麒祥,《语文战线》1980年第4期;《关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论问题》,李振麟,《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