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理性预期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理性预期学派School of Rational Expectation20世纪70年代,从货币主义演化出来并吸收后者的一些观点而形成的一个宏观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R.卢卡斯、萨特金、华莱士。他们的理论被称之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力图从最大化个人行为出发,对经济的实际运行做出一种新解释。其基础是四个主要假说:(1)理性预期,即理性的经济人在形成关于某一变量未来值的预期时,会最有效地利用有关决定因素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2)经济中的所有市场会持续出清;(3)货币存量是一个外生的政策变量,以及货币中性;(4)“意外”总供给函数,即产量水平对它的自然水平的偏离,仅仅是对没有预料到的物价水平所做出的反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把这四个假说结合起来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从长期看,由于理性预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此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仅仅影响价格水平(政策是无效的)。从短期看,非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如果它是完全适用的,也仅仅适用于非常短的时期。经济可以很快达到均衡,工资调整到使劳动市场出清,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派之一。主要代表者为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认为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在作出当前的行为决策时,除考虑到当前有关经济变量(如物价、工资率及资产的收益率等)的情况以外,还要对这些变量将来会出现的情况作出“预期”,所谓理性预期,即指人们的预期总是完全准确无误的。由此得出结论,政府为了把失业压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代价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是无效的,因其只能导致货币工资率和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失业率则始终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所以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应该是越少越好。 理性预期学派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宏观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Lucas,Robert Emerson,1937— ),此外还有萨金特(Sargent,Thomas J.,1943— )、华莱士(Wallace,Neil,1939— )、普雷斯科特(Prescott,Edward C.,1940— )、巴罗(Barro,Robert J.,1944— )等。他们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出发,对经济的实际运行作出新的解释。其基础主要是四个假说:(1) 理性预期,即理性的经济人在形成关于某一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期时,会最有效地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2) 经济中的所有市场会持续出清;(3) 货币存量是一个外生的政策变量,且货币是中性的;(4) 总供给函数即产量水平对它的自然水平的偏离,仅仅是对没有预料到的物价水平的变动作出反应。理性预期学派把这四个假说结合起来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从长期看,由于理性预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此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仅仅影响价格水平;从短期看,非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如果是适用的,也仅仅适用于非常短的时期,经济可以很快达到均衡,工资可以调整到使劳动力市场出清,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在政策上,他们提出“政策无效性定理”,即认为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作为持续性的、可预料到的政策,或者说在人们的理性预期下,是无效的;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作为随机性的、未预料到的政策,或者说在人们的错误预期下,是有害的,是制造经济波动的。该学派认为市场本身是竞争均衡的,他们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无法给出理论解释。在向凯恩斯主义的挑战中,理性预期学派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影响被称为“理性预期革命”。 理性预期学派货币学派的一个分支。在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出现 “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发生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货币学派的理论和经济政策,在扭转滞胀局面时,也无显著效果。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较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货币学派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即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全特和尼尔·华莱士,该派认为人们在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的基础上的经济进行预期,即对未来经济形式的分析、估计或判断,是可以符合将来实际的,因而是理性的预期,而且认为在公认的理性预期下,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往往只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混乱; 政府的干预越小,社会的经济效率便越高。还认为如果经济不遭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反复冲击,就会趋于稳定。因为一方面自由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完善的自动调节机制; 另一方面人们在意识到经济形势即将发生变化时,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合理的预期。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有时甚至比毫无作用更糟糕。主张取消政府的经济干预,社会经济应同其自身进行调节。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s school货币学派的一个分支。在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发生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货币学派的理论和经济政策,在扭转滞胀局面时,也无显著效果。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较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货币学派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即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全特和尼尔·华莱士,该派认为人们在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的基础上的经济进行预期,即对未来经济形式的分析、估计或判断,是可以符合将来实际的,因而是理性的预期,而且认为在公认的理性预期下,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往往只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混乱;政府的干预越小,社会的经济效率便越高。还认为如果经济不遭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反复冲击,就会趋于稳定。因为一方面自由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完善的自动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人们在意识到经济形势即将发生变化时,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合理的预期。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有时甚至比毫无作用更糟糕。主张取消政府的经济干预,社会经济应同其自身进行调节。 ☚ 理性预期假说 通货主义货币金融学说 ☛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School of ReasonExpectation由美国少数年轻经济学家提出的,70年代新兴的经济学说。它是通过把“理性预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相结合的货币主义的一个分支。所以也可以称它为货币主义和新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假说最早由美国经济学者约翰·F·马思于 1691年首次提出。所谓“预期”,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未来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所作的有根据的预测或估计。我们把这种预期叫做“理性预期”。当时主要被用于金融市场的分析。70年代初以来,美国比较年轻的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小罗伯特·卢卡斯、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尼尔·华莱士等人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重要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他们三人所倡导的理性预期学派。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泰勒、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及罗契斯特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等。该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假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之上的。这两个假定一是“理性预期假设”,二是所谓“完全预测”假设。它们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型中,这是对货币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政策主张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活动越少越好。 ☚ 新制度学派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 ☛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理性预期的思想实际上在60年代初已经出现。穆思 (Muth,J. F.)1961年发表在美国 《计量经济学》 杂志上的论文“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最早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Rational Expectations Hypothesis)。但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那时仍处在巅峰时期,穆思的文章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经济衰退和凯恩斯主义出现危机,卢卡斯 (Lucas Jr.,R. E.)连续发表文章用理性预期假说作武器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理性预期假说才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后来,萨金特 (Sargent,R. J.)、华莱士 (Wallace,N.)、巴罗 (Barro,R.J.) 又加入卢卡斯的队伍,最终形成了独立的理性预期学派。 ☚ 供给学派 经济自由主义 ☛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供给经济学 ☛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一批年轻的经济学家创立的新的宏观经济学流派。他们中最有影响的是: 卢卡斯、萨金特以及华莱士。他们接受“理性预期”概念,接受并丰富了西方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和“个人是理性的”假设前提,通过对含有“理性预期”因素的宏观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的考察,得出了不同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政策结论: 货币因素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外部冲击,被预料到的货币政策变动除了导致价格水平的不断上涨以外,对经济变量无实质性影响; 未被预料到的货币政策变动只会加剧经济周期波动。所以,政府最好不要试图干预经济,即使非干预不可,也只宜于使用一些不变的货币规则。理性预期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同现代货币主义相类似。它是预期形成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对有关未来对现在影响的判断。这一因素早就受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重视,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用了整整一章来描述预期对于经济当事人活动的影响,但是,凯恩斯对预期的分析仅限于文字,并没有将不可观测的预期变量用可以观测的变量来表示。也就是说,预期对经济的影响仅停留在“外生变量”的意义上。“适应性预期”将“预期”这一变量内生化,但由于它只考虑经济变量的过去值,没有考虑经济当事人对于未来的可能作出的良好预测,因而也不是理想的预期方式。这样,“理性预期”一词就被提出。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看法是: 货币是中性的,因而对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没什么有规则的影响,货币唯一有规则的影响是名义变量; 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互相交替的关系甚至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因而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措施甚至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 ☚ 现代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