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筵讲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筵讲官 经筵讲官官名。明、清两代均置。其主要是在经筵仪上讲授经、书的官员。由学问深通的大臣兼领其职。《清史稿·职官志二》: “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掌进读讲章,敷陈训典。岁仲春、仲秋两举之。(满员由大学士以下、都察院副都御史以上各官兼充。汉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少詹事、国子监祭酒等官,由翰林出身者兼充)。讲官满、汉各2人。” ☚ 经略大臣 经略安抚使 ☛ 经筵讲官 经筵讲官官名。皇帝御席,与侍讲、侍读等官讲论经史,谓之经筵。唐以前尚无设置陪侍君主讲论经史的专官。唐玄宗时置集贤院侍读学士、侍读直学生,选耆儒为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自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讲论经文皆得充任讲官,谓之经筵讲官。其他官员亦有兼任者。以每年春二月至端午节、秋八月至冬至节,逢单日入侍,轮班讲读。元代以奎章阁学士院兼任。明代以勋臣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兼充经筵讲官。清沿明制,设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满员由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官兼任; 汉员由翰林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侍郎及内阁学士、詹事、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兼任。每逢经筵典礼,翰林院开列讲官名,奏请皇帝钦派4人值讲,掌院学士会同值讲官拟定所讲经书,并撰拟讲章 (正本) 进呈,择吉日在文华殿行经筵之礼。届时,值讲官行礼后,照讲章 (副本)进讲,讲毕,听皇帝“御论”。礼成后,再将御论及讲章缮录进呈。 ☚ 侍读学士 弼德院 ☛ 经筵讲官陪侍皇帝讲论经史的专官。唐以前无此类专官。唐置集贤殿侍读,后又置集贤殿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尚无专职。宋代始规定每年春季自二月至端午节,秋节自八月至冬节为讲期。讲官以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说书充任,其他官员也有兼任的。在讲期内每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代始有经筵之名,指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特设的讲席。明代定经筵为内廷的经常典礼,在文华殿举行,以大臣知经筵事,以翰林官充经筵官,虽然名为讲书,其实不过循行故事,其仪制极为烦琐。皇帝在听讲时甚至掷金于地上,命讲官拾取,视其事为儿戏。清沿明制,也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经筵典礼,事先由翰林院开列直讲官满汉各八人,满讲官以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充任,汉讲官以翰林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内阁学士、詹事、少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充任,奏请皇帝钦派四人值讲,掌院学士会同值讲官拟定所讲经书,并撰拟讲章进呈,择吉日在文华殿行经筵之礼。届时,值讲官行礼后,照讲章副本进讲,讲毕,听皇帝“御论”。礼成后,再将御论及讲章缮录进呈。清高宗常借经筵发抒政见,非明代诸帝视为儿戏者可比,然亦无非是表示留心学问,勤求治理,视经筵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措施。至于年幼皇帝的受学,如同治和光绪则由特派的师傅授课,一如民间的书塾,并不是经筵进讲的形式。但师傅非官名,须在本官之外加上弘德殿或毓庆宫行走的官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