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昌龄《出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昌龄《出塞》王昌龄《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 释 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导读入境 王昌龄的边塞诗约二十首。主要内容或为抒写战士轻生赴难、忠勇报国的情怀,或为表现战争的严酷,反映戍卒的思乡情绪及诗人对战争的评述。这首诗即属于后者。 看看天上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看看矗立着的关城也还是秦汉时的关城。那皎洁的明月,那不变的雄关,是历史最公正的见证:千百年来多少远征万里戍边的征人都没有回来啊! 现在只要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飞将军,能坚守边防,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犯,岂不是可以使众多的戍卒免于牺牲吗? ·赏 析 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思考题 1.唐人诗中都有哪篇提到汉将李广? 其意何在? 试着比较分析一下。 2.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现将他《从军行》一首录下,试作解释、分析、比较。 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约698-约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曾为江宁丞,又贬为龙标尉,于是有“王江宁”“王龙标”之称。“安史之乱”后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前人对他的诗歌创作有很高的评价,有“中兴高作”、“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等评语。诗歌长于边塞、闺怨、送别等。龙城:本是汉代匈奴祭天的地方,这里指敌军大本营。飞将: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的名将。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入选理由: 写边塞战争题材,却写得如此概括,留下许多让人联想的空白,因而被明清时代的学者赞誉为唐人七绝第一。 诗词赏析 本篇是边塞诗,是王昌龄七绝的代表作,是“盛唐气象”的体现。 诗的写法别致。它没有具体写某边塞发生的战事,某边地的风光,某边民的生活风俗等内容,而是大笔纵横,高度概括地写,既穿越历史,又联系现实,将悠远的历史影像和广远的边塞轮廓同挫于笔端,大幅画卷只见其神韵展现,读者读后只有苍茫感叹的印象,而且看着这幅画卷就不禁思绪游走,想到战争、杀气、边关、思妇、白骨、黄沙、悲壮、英雄等词,进而再思考更深广的问题。另外,诗并不具体写,但也不空发议论,而是选择了最为典型的月照边关、万里长征、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边塞诗意象,构成诗的基本结构框架,既加强了诗歌的形象,又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是大笔和典型的结合,可寻之余韵很多。其次,诗的主题也是耐人寻味的。其思想倾向是主战还是反战?说主战,“万里”一句又怎么讲?说反战,就不会写“不教”一句,因此诗的主题是深刻而含蓄的,很难简单地一言以蔽之。这正是好诗往往不能确定解释,总是留有余味的特征。第三,诗的韵律,尤其是韵脚的声调组合,给人以特殊的美感,这就是它被称赞为七绝的原因之一。但诗的韵律究竟美在哪里,前人常以“韵响”含糊言之。怎么叫“响”?是元音开口度大吗?还是其他?关于这一点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还是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不过读的时候真能感觉,感觉到其中有迷人的魅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