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修复
牙体修复是指牙釉质、牙本质及牙骨质等牙体硬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缺损或畸形的修复。其病因多为龋病、牙外伤、冠微裂、磨耗、楔状缺损、酸蚀症以及发育畸形等。如不及时予以治疗,可以引起牙髓病变、牙周病变、颞下颌关节症状,并可影响美观等。常用的修复体有嵌体和冠,冠可分为部分冠、全冠和桩冠。
修复的适应证:
❶牙冠缺损范围大,涉及牙面较多,颌力过大,不能用充填方法修复者;
❷前牙切角缺损;
❸需增高颌面高度者;
❹牙冠大部或全部缺失而根管治疗完善者;
❺固定义齿的固位体;
❻前牙牙冠变色或形态异常影响美观;
❼作为治疗牙周病的夹板;
❽恢复接触点,矫治食物嵌塞;
❾牙折的预防与治疗;
❿颌支托的支持。
修复的原则:
❶正确恢复缺损牙或畸形牙的解剖形态,使其与邻牙、对颌牙、颞下颌关节等有良好的谐调关系。
❷应有足够的固位力,修复体必须有良好的固位才能恢复咀嚼功能。固位力的获得,主要依靠摩擦力,其次则为粘着力。摩擦力的获得主要靠修复体与基牙洞壁的密合度及各种固位形; 粘着力的获得主要依靠粘固剂在修复体与洞壁间产生的连锁作用。
❸应有良好的抗力形,在预备洞型时,应将薄弱边缘磨除并用修复体覆盖。同时修复体本身也要有足够的强度,以防止受力时折断。
❹应尽可能保存牙髓的活力。在预备洞型时,尽量少切割牙体组织,并防止因摩擦生热刺激牙髓。
❺修复体的边缘不应刺激龈组织,龈边缘应与牙体密合,无悬突;修复体的外形良好; 接触点的松紧度和位置适当。如牙冠长且突度大者,可将修复体的龈缘放在龈嵴顶之上。如牙冠较短或龋损涉及龈下,为了固位、防龋以及美观等要求,可将龈缘放在龈缝内,但不应损伤龈沟底。
❻应保护牙周组织,修复体的牙尖斜度不宜过大,消除早接触以建立平衡颌。
❼修复体的表面应高度磨光, 以减少菌斑形成。
牙体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牙体修复后一般无特殊反应,有时可出现下列情况:
❶疼痛:若在修复体粘固后出现轻微疼痛,可能是在制备洞型时因物理性刺激,或粘固剂的化学性刺激,引起牙髓充血所致。如疼痛日渐减轻,可不予处理,3~5日后疼痛即可自行消失。如疼痛较重,且无好转趋向,可取下修复体,及时进行治疗。如修复体颌面有早接触, 应仔细进行颌改正。 修复体完成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疼痛,常因继发龋引起,应将修复体取下,进行治疗后重作。
❷食物嵌塞:主要由于修复体与邻牙没有接触、接触点的形状与位置不当、颌面边缘嵴恢复不正确,以及有楔形牙尖等。 可根据情况进行颌改正,或取下修复体重作。
❸龈炎:常由于修复体边缘粗糙、不密合或有悬突造成食物嵌塞、菌斑聚积而引起龈炎。如边缘悬突不明显,可用小椎形石尖修整光滑,否则应将修复体取下重作。
❹修复体松动或脱落: 修复体粘固后不久即发现松动或脱落,常因固位不良,或是粘固不当以及颌力不均而引起。可将修复体取下,检查松动脱落的原因,如系固位力不足,或修复体有翘动,应重新制备洞型,增加固位形后重作修复体。 否则只需进行颌改正后再将修复体粘固即可。
❺修复体或基牙折断: 由于修复材料的机械性能差、颌力大、洞型的抗力形不良等原因而导致修复体或基牙折断。应重新制备洞型,增加抗力形,另选材料重作修复体。
❻继发龋: 主要原因为修复体边缘不密合或有悬突,粘固剂溶解,修复体松动,菌斑聚集而造成继发龋,应取下修复体重作。
❼前牙修复体变色或磨损:前牙用塑料作修复材料,易老化变色; 又因塑料硬度不够,易磨损变短影响美观,必要时可重新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