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焉耆回族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焉耆回族自治县隶巴州。位于天山南麓山间盆地——焉耆盆地腹地,北纬42°02′,东经86°35′。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汉为焉耆等国地,唐设焉耆都督府和焉耆镇。清改名喀喇沙尔,民国2年(1913)设县,1954年成立自治县。人口12.32万人,面积2439平方千米。2002年生产总值8.57亿元。辖4镇(焉耆、永宁、七个星、四十里城子)、4乡(北大渠、五号渠、包尔海、查汗采开)、2个国有农场。 焉耆回族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4年3月15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以南。面积2570平方公里。人口108700人。主要有回、维吾尔、蒙古、满、柯尔克孜、哈萨克、俄罗斯、汉等民族。县政府驻焉耆镇。境内水草丰茂,土地肥沃。主要农产有小麦、玉米、油菜籽、豆类。畜牧业发达,以产“焉耆马”著名。境内博斯腾湖盛产大头鱼、尖嘴鱼,是新疆主要水产基地之一。地下资源有煤、铁等。建有电力、机械、印刷、食品加工、奶粉、烟麻等工业和各种文化教育设施。 焉耆回族自治县1954年3月15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焉耆镇。古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匈奴,汉隶西域都护府。唐置焉耆都督府,隶安西都护府。清设焉耆府, 1913年改县。居民有回、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满、俄罗斯等族,回族约占三分之一。焉耆盆地处开都河中下游,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地肥美、水草丰茂,主要农产有小麦、玉米、油菜籽等。畜牧业亦较发达,“焉耆马”驰誉全国。境内博斯腾湖盛产大头鱼、尖嘴鱼,是新疆主要水产基地之一。解放后,建有电力、机械、制药、印刷、奶粉、烟麻、食品等工业和各种文化教育设施。公路通乌鲁木齐、吐鲁番、轮台、若羌等地。境内千佛洞是著名的古代遗址。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1954年3月15日成立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驻焉耆镇。总面积2570.88km2。居民主要有回、维吾尔、蒙古、满、汉、柯尔克孜等6个民族。总人口12.05万(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48万,占总人口的53.78%。地处85°13′19″~86°44′E,41°45′31″~42°20′45″N之间。山地高程在1122~3647m。境内地下蕴藏有5亿m3的地下水。农产品主要有玉米、小麦、油菜籽、豆类等。矿藏有石油、天然气、水晶等10多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6.9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85元;工农业总产值5.22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4336元;粮食总产量32535t,人均粮食产量270kg;农民人均纯收入2889元;地方财政收入3563万元。程控电话市话、农话21888门,行政村100%通电话。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7个,文化室125个。在校中学生6961人,在校小学生12829人。少数民族干部2305人,占干部总数的57.9%。 焉耆回族自治县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塔里木盆地东北角。1954年3月成立自治区,次年改为自治县,隶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现有人口105671人(1991年统计),居民除回族外,主要有维吾尔、汉等民族。开都河自西向东流过,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于农业生产,主要的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籽、豆类。白菜产量多,质量好,大量供应乌鲁木齐和库尔勒为冬菜。旷野多产甘草,博斯腾湖盛产鱼类和芦苇。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