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武器伤
激光是一种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相干性极好的新光源。激光的英文名为Laser,系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缩写,意为“通过受激辐射而放大的一种新型光”。目前已利用激光的指向性好、能量高度集中等特性研制成杀伤武器。由激光武器造成的损伤称为激光武器伤。
激光束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是热、光、机械压力和电磁场四种效应。一个中等功率激光的热效应,可在几毫秒内使机体受照部位产生200~1000℃的高温,使生物细胞受到严重破坏。如光点处的能量密度为108W/cm2,能产生40g/cm2的机械压力,加上高温引起组织的膨胀和汽化,很易使组织发生分离。激光焦点处的强大功率密度所产生的强电磁场,可使组织发生电离,并产生游离基,从而破坏了细胞的正常功能。激光束在聚焦后被活组织吸收时,其高能量可在极短时间内使组织凝结、烧焦和汽化。
现正在研制和试验中的激光武器有激光枪、激光致盲武器、激光弹、激光炮等。激光枪是采用脉冲红宝石激光器,射距1.5km,枪重10kg,电源2kg,发射的激光束可使衣服、木料燃烧,一定距离内的爆炸物引爆,使较远处的人员失明。近距离可使人致死,并可击穿装甲。激光致盲武器是单兵携带的小型武器,眼睛受到1.6km远、直径约1m的激光束照射时,即可造成视网膜大面积出血,甚至在1/100s内失明。致盲武器对使用聚焦光学仪器的坦克驾驶员、瞄准手威胁更大。激光弹可用普通轻武器发射,与一般步枪弹同大,发射时可产生10万J的脉冲辐射,对人员造成损害。激光炮主要用于射击飞机、导弹等活动目标,与杀伤人员无直接关系。
伤情特点 人眼是对激光最敏感的器官。因为眼的光学系统有聚焦作用,视网膜能吸收激光的能量。眼损伤主要是激光的热效应所致。轻度眼损伤仅引起暂时的失明或视力下降,表现为轻微的炎症反应,1~7天即可恢复; 重者可引起永久性失明。病理切片可见病灶中心的视网膜发生凝固性坏死,周围细胞变性,色素上皮的色素颗粒减少,脉络膜中毛细血管阻塞,并有白细胞浸润,晚期可形成永久性瘢痕。眼损伤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❶能量密度:激光的能量密度愈大,眼损伤愈重。视网膜接受的能量超过0.01 cal/cm2时,就可能发生损伤。
❷波长: 视网膜对波长5400左右的光 (绿光)敏感, 吸收率可达80%, 而角膜则对4000以下的光(紫外线)和10,000以上的光(红外线)较敏感。
❸脉冲长度:如进入眼睛的激光能量相等,激光脉冲愈短,造成的损伤愈重。
❹照射角度: 直射时极易损伤黄斑区,故较斜射造成的损伤为重。
❺使用光学仪器: 激光通过望远镜等聚光仪器,其能量密度增加X2倍 (X2为望远镜放大倍数),故使用望远镜的指挥、观测人员,损伤会明显加重。
❻瞳孔大小: 夜间瞳孔较白天明显扩大,故眼睛受到同样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夜间损伤更重。
大功率大能量的激光照射人体时,还可引起眼睛以外部位损伤,如皮肤起疱、渗出等,类似二度烧伤; 肺不张、肺出血,肺泡间隔内的细胞呈渐进坏死;心脏出血、腹腔脏器充血、细胞变性出血坏死、脏器穿孔等。某些血清酶(如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可显著增高。有时皮肤损伤很轻,内脏损伤却很重; 各个脏器或同一脏器的不同部位,损伤程度亦不一致。在大能量激光照射下,大脑可发生出血、水肿和细胞坏死变性,皮质锥体细胞比小神经元细胞更为敏感,神经胶质细胞敏感性较低。白质、内囊、脊髓和神经干对激光的敏感性较差。
防治原则
❶防护: 在野战条件下大面积防护可施放水蒸汽。人可配戴防护镜,如吸收型防护镜、反射-吸收型防护镜和塑料防护镜等。
❷治疗: 发生眼损伤后应适当休息。避免强光刺激。早期用抑制炎症、促进水肿吸收的药物,如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等,稍晚期可用促进瘢痕组织吸收的药物如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