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涉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涉江

唐晏,字元素,号涉江,原名震钧,字在亭,清满洲人。光绪八年举人。官甘泉知县,迁陕西道员。工篆、隶,能画。有《海上嘉月楼诗》。
吴之渶,字源长,号涉江,清元和人。国子生。工画梅,诗有《生寄轩遗稿》。

涉江

涉江

楚辞《九章》篇名。屈原作。写于晚年流放江南时。篇中着重记述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此诗具体叙写他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即渡江后,经过鄂渚(今湖北武昌),至洞庭湖地区;然后又上沅水西行,经枉渚(今湖南常德)、辰阳(今湖南辰溪),入溆浦(今湖南溆浦),独处于深山之中。这是有关诗人晚年被流放所经历地区的一项重要史料。其流放的地区十分僻远、荒凉,但诗人却表现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坚持理想、决不屈服的无私无畏精神。本篇为纪实之作,但在诗的开端却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极写他的苦闷和欲忍不能的感情,表示他既不被污浊黑暗的社会所了解,则将“高驰而不顾”,幻想自己将乘龙驾马,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上,以至“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全诗感情起伏,回旋激荡,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 惜诵   哀郢 ☛
涉江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崑𪨷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嬴行。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 鸾鸟风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此诗是屈原在顷襄时遭谗逐放的一篇“南行记”,与《离骚》不同,它所记的是一次现实的历程,路线和归宿极为清楚。在混用神话、社会、自然三种意象成篇而又天衣无缝这一点上又与《离骚》机杼相同。诗的首尾多用比兴象征,中幅用赋法叙述; 首段调子昂扬多长句,尾节调子悲凉主短句,文情高度契合。
☚ 山鬼   哀郢 ☛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欵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髠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涉江》是屈原在顷襄王时遭谗逐放江南时所作,从诗中所叙地名考之,当作于《哀郢》之后。这是一篇屈原的南行记。
 第一段写南行的缘起。屈原志行高尚,以忠信见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这里的事由,本是非常现实的,然而诗人却来个“真事隐”,采用了他擅长的象征手法,《离骚》初服之义,复睹于兹:诗人幼好奇服,既老不衰,身佩长剑,头戴高冠,遍体珠光宝气。这当然不是实际写照,外修是特行卓立的内美的象征,和《离骚》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的写法是同一机杼。诗人幼志以异,独立不迁,不见容于时。“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不善于偷合取容的诗人,也就只好以想象为翅膀,引古代圣贤为同志了。读者于是看到他驾起龙车,陪伴大舜游遨在理想之国的瑶圃乐园。这象征着诗人对崇高思想境界的自我陶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是全诗最光辉最铿锵最亢奋的诗句,意合《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糜以为粻”,比《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更精警易传。无须语译,自足动人。至此,诗人作成了一幅自画象,即为王冕模仿过(《儒林外史》第一回),陈老莲图写过,为后人极其熟悉的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德参天地的人,为南楚所不容,而被放逐了,岂不可哀。“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楚国的耻辱。一个“南夷”的刺耳称呼,联系南行,指南部未开化的楚人;然而联系上文的“莫余知”者,和当时中原对整个楚民族蔑称“蛮夷”,意实双关。诗人是有意识用了这个自己也不能容忍的称呼,来称呼楚国上层集团,“丑陋的楚国人”!
 第二段写南行的经过与途中观感。屈原一向喜欢用“反顾”的意象来暗示自己眷念故国的情怀,“忽反顾以流涕兮”、“忽临睨乎旧乡”(《离骚》)都有此意。“登鄂渚而反顾”,感何如之?诗中未明说,却通过秋冬余风的悲肃作了替代,表情曲折而深刻。步马山皋。邸车方林的两句,既是由陆路转入舟行的过渡,又可体味出诗人中道徬徨的心情。“乘舲船余上沅”四句写诗人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与漩涡中行进艰难,尽管船工齐榜击浪,仍容与凝滞。这一方面是旅途况味的真实写照,十分生动;另一方面又寄寓感喟。羁旅的艰辛,会使人“哀人生之长勤”,当诗人看到船在回水中挣扎奋斗时,无疑会有深刻的感触,此即异日辛弃疾所谓“江头未是风波恶,信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同时,南行之舲船的容与不进,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的景况,也能构成类比,象征着诗人眷念故国的情怀。诗中点明从枉陼到辰阳竟有一日行程,最后仍归结到现实感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这是《离骚》所谓“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转语。
 第三段写船入溆浦,南行暂告一段落。溆浦在今湘西,地处僻远,在当时是一片穷荒。唐代柳宗元被放逐柳州,曾形容那百越文身之地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白居易贬谪浔阳,也曾形容当地是:“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他们的心情和境遇和千年前的屈原虽有共通之处,若论凄苦险恶的程度,则又不如。无怪乎屈原写溆浦环境的幽深、凄寂乃至恐怖,均有过之。它几乎使我们想到了“山鬼”的孤独处境:“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满怀忧思被放逐的诗人,也处在山谷幽深、气候反常、地湿多雨、霰雪无垠、不见人踪,只有猿狖栖息的荒芜之地。这既是对流放地的夸张形容,同时也暗含有对幽暗险恶的楚国政治环境的影射用意。处境这样幽独,无怪诗人要深哀“吾生之无乐”了。尽管不乐,他仍表明:“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一个忧先天下者的深刻的悲剧!
 第四段是南行的思想小结。作为有深厚历史文化修养的诗人,屈原从一己的遭遇而联系到前代史事,得出了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忠不必用,贤不必以”。诗人一面想到伍子胥、比干这些著名的以性直杀身的前代忠良;一面又想到那些愤世嫉俗、佯狂避世的人物,如“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春秋时人),裸身而行的子桑扈(古隐士)。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诗人分别以忠、贤二字加以肯定,表明了他思想深处的一个深刻矛盾:他既怀着爱国之心,为被逐出政治舞台而痛心疾首;又有着愤世之感,产生了一种甘心远离现实的逃逸意识。这种对立思想的交战,使他永远不得安宁。“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这种强自宽解的话,表现的恰恰是无法自宽的悲愤。“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这是屈原的诗谶!
 第五段是尾声,通过另一番意境的构造来概括全诗的意旨。它从现实转入象征,由赋法转入比兴,由自然意象群换替了社会意象群;语言形式从六七言长句变为四言短句,并采用了骈偶的行文方式。“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数句,以铿锵精采的形象语言,描绘了一幕令清醒者触目惊心的“精英淘汰”的图景:有才能的人被赶走了,楚国成了愚人群氓的世界。“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恰如《红楼梦》中探春所说:“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你看:“露申辛夷,死林薄兮”,不是从“家”里杀出的结果么,楚国的“一败涂地”不是指日可待了么!这是屈原为楚国唱的挽歌,是其最深切的诗节之一。它曾引起过多少后人的同情和歌吟,李太白发挥道:“鸡聚族而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鸣皋歌送岑征君》),真是“哭何苦而救楚”了。那末诗人向何处去呢?“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再行,前面便是汨罗江。
 《涉江》与《离骚》不同,它所记的是一次现实的历程,诗表明屈原当日渡江,行经湘水、洞庭(鄂渚在湖畔),沿沅水上溯,经枉陼、辰阳到达溆浦,暂处山中,路线及归宿极为清楚。这和《离骚》的“朝发轫于天津,夕余至乎西极”、“路不周以左转,指西海以为期”的纯属幻境,以象心路之历程大不一样。使得这首诗更富于现实感与生活气息。某些方面又与《离骚》息息相通。思想情,的相同不论,在混用神话、社会、自然三种意象成篇而又天衣无缝这一点上,涉江》就与《离骚》机杼相同。另一点是诗的主观色彩很强,一是夸张与想象如写溆浦、写瑶圃);二是全诗将被放逐写成自疏,变被动为主动,都表现了这种感情色彩。

诗词《涉江》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11)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12)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13)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14)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15)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16)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17)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18)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19)
 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20)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1)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22)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23)
 吾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24)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25)燕雀乌鹊,巢堂坛兮。(26)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2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28)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29)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30)

 
 【注释】 ①奇服:奇伟之服饰,以喻高洁之行,指下文长铗、高冠、明月珠、宝璐等。不衰:没有衰退;衰,懈也。②长铗:长剑;铗,本义为剑把,这里指代全剑。陆离:长貌。冠:作动词用;戴:即戴帽子;切云:帽子的名称,“切云冠”的省称,切云犹摩云、摩天,极言帽高。崔嵬(wei韦):高耸的样子。③被(pi披):同“披”;明月:明月珠,夜光珠;璐(lu路):美王名。④溷浊:污浊;溷(hun混),污秽。⑤青虬(qiu求):有角的青龙;白螭(chi痴):无角的白龙;骖(can):古代中间夹辕两马叫“服”,服马外侧两马叫“骖”,这里是“以……为骖”的意思,作动词用。重华:相传为古帝舜名。瑶之圃,相传昆仑山上有瑶圃,即美玉的园圃。⑥玉英:玉华,美玉的花朵。⑦南夷:谓楚国也;此指楚国的统治集团,用以斥责其愚昧无知,含轻蔑之义。⑧乘:登也。鄂渚:地名,湖北省武昌地区江中的一个水洲。欸(ai埃):叹息声。绪风:残余的风,指冬春之交的西北风;绪,余也。⑨步:解驾使散行,也即缓行。山皋(gao高):水边的山冈;皋,滨水高地。邸:通“抵”,止也。方林:地名。⑩舲船:有窗的船,或小船;舲,亦写作“”。上沅:沿着沅江溯流而上。齐:齐力并举。吴榜:船桨;吴,通“𦨳”:船的别名。击汰:击水,就是划船;汰,水波。(11)容与:舒缓不进貌。淹:淹留,停留。回水:回旋之水。凝滞:停滞不进。(12)枉渚:地名,在辰阳东。辰阳:地名,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名辰阳。(13)其:如此,这般。端直:正直。何伤:何妨,伤害不了什么。(14)溆(xu叙)浦:地名,在湖南省溆水之滨,多水;溆:水边。迷,迷惑。所如,所往。(15)杳(yao咬):幽深。冥冥:昏暗。狖(you又):猿类。(16)幽晦:幽深昏暗。(17)霰(xian线):雪珠。垠,边际。承字,连接屋宇,连接天字;宇,屋宇,一说天宇。(18)幽:幽寂。孤独地居住。(19)终穷:终生困窘。(20)接舆髡首: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因不满于黑暗的社会现实,披发佯狂,后乃自髡。按,古时剃发是一种刑罚,接舆髡首是佯狂玩世的表现。桑扈赢行:桑扈,古代隐士,《孔子家语》说他不衣冠而处;赢,古通“裸”;裸行,裸体行动,指不正式穿戴衣帽,也是一种玩世不恭的表现。(21)以:用,任用。(22)伍子:伍员,字子胥,任吴相,谏夫差令伐越,不听被杀。比干:商纣王时大臣,因忠言进谏,被剖心而死。菹醢(zu hai租海):剁成肉酱。(23)与:举,历数。前世:前代的人。(24)董道:坚守正道;董:正也。重昏:重复暗昧,终不复见光明。(25)鸾鸟凤皇:传说中的神鸟,喻贤臣。(26)燕雀乌鹊:凡鸟,喻群小。巢,筑巢栖息。堂坛:喻朝廷。堂,殿堂;坛,祭坛。(27)露申、辛夷:香木名。林薄:丛木曰林,草木交错曰薄,合指草木交错的丛林。(28)腥臊:臭恶之气味,这里指有腥味臊味的东西。并御:一同被信任重用;御:进用。薄:附也,近也。上言污贱并进,而芳洁却不见容。(29)阴阳易位:阴是黑暗,比喻奸佞小人,阳是光明,比喻贤臣;黑暗和光明换了位置,自然界的现象极端混乱而不正常,用来比喻楚国的朝政黑暗。时不当:生不逢时。(30)怀信:怀抱忠信。侘傺:失意。忽:飘忽,恍惚。行:远行,刘永济分析是死的隐语。
 
 【译文】 我从小就对奇装异服特别喜好,到如今年岁已老,兴趣却毫不减少。腰挎长长的陆离宝剑,头戴高高的切云冠帽。佩带着明亮的明月珠和珍贵的美玉。这个混浊污秽的世界,没人能理解我的清高,我也要远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的喧闹。让有角的青龙驾辕,配上无角的白龙拉套。我将和大舜同游美玉的园囿。登上崔嵬的昆仑,品尝玉花的佳肴。我要与天地比寿,我将如日月星辰一样将万物照耀。可叹楚国这些不开化的人,对此却全不知道。哦!我就要渡过湘江,告别故土惘惘——就在明日的清晓。登上鄂渚的山岗,蓦然回首,慨然惆怅:唉!那冬末的残风萧瑟作响。放松我的马儿,让它漫步山岗;停息我的车儿,让它在芳林待航。乘坐美丽的小船,沿着沅江溯流而上。船夫们齐力举起双桨,船儿啊!徘徊不进,在回旋的涡流里徜徉。清晨时我从枉渚出发,傍晚时落宿于辰阳。只要我的心端正坦荡,再偏远些又有何妨?抵达溆浦,我徘徊在旋转的山岗。迷惘——不知应走向何方。幽深的森林,昏暗无光。这里是猿猱出没之地,高峻奇险的山峰,将太阳的光彩遮蔽。山下阴森森的,时时笼罩着烟雨。细微的小雪珠纷飞而下,无际无垠。浓云密布,一直上达天宇。唉!我的一生正如眼前的景色,笼罩在阴霾里而缺少欢乐。然而我不能改变我的初衷,所以命运注定,愁苦将伴随我的一生。想那前代的隐士接舆曾自己剃发,那贤明的隐士桑扈也曾裸体而行。忠诚者不一定能得到重用,贤达者不一定能得到敬重。你看那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还不是遭受祸殃;那贤达忠诚的王子比干,最后竟被剁成肉酱。今天与历史一模一样,我又何必怨恨当今的君王。尾声:那神鸟鸾与凤凰,一天天地飞远。那小麻雀黑乌鸦,却占据了殿宇祭坛。香美的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交错的丛林。腥臊恶臭的气味,迷漫在神圣的殿堂。芳香美好的花草,却没有立足的地方。阴与阳,明与暗都换了位置,我生不逢时,而被流放。我心中满怀着忠诚,却郁闷失意,难以实现理想。哦哦!我要走了,走了,走向远方。

(王 洪译)


 【集评】 宋·洪兴祖引述前人:“此章(《涉江》)言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楚辞补注·九章第四)》
 宋·朱熹:“此篇(《涉江》)多以余、吾并称,详其文意,余平而吾倨也。”(《楚辞集注·九章第四》)
 明·汪瑷:“此篇(《涉江》)言己行义高洁,哀浊世而莫我知也。欲将渡湘沅,入林之密,入山之深,宁甘愁苦以终穷,而终不能变心而从俗。……观此则屈子亦未尝縻恋于朝,忿怼不容也。其所以惓惓不忘乎怀襄者,盖伤其信谗放己,使小人之日得,睹国家之将亡,故不能无责数君相、自明己志之词。此又天理人伦之至,而忠臣义士之不容自己焉者也,非过也。”(《楚辞集解·涉江》)
 清·王夫之:“此(《涉江》)述被迁在道之事。”(《楚辞通释·涉江》)
 清·蒋骥:“《涉江》、《哀郢》,皆顷襄时放于江南所作。然《哀郢》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徂东;《涉江》从鄂渚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陵阳之后。旧解合之误矣。其命意浩然一往,与《哀郢》之呜咽徘徊,欲行又止,亦绝不相侔。盖彼迫于严谴而有去国之悲,此激于愤怀而有绝人之志,所由来者异也。”(《山带阁注楚辞·九章·涉江》)
 今·姜亮夫:“涉江就是渡江。从全篇看是篇记行记实的文章,从陵阳渡江之后,所到之地都有记载。是写他再放江南之后的作品,就是《史记》所谓‘令尹子兰’在襄王前谗害他所致。此时襄王与屈原并无真正的君臣关系与感情。虽然仍为宗族,但是他只是同姓中的一位而已。”(《楚辞今绎讲录·九章新论》)
 今·刘永济:“此篇(《涉江》)乱辞与《怀沙》篇中‘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等句一意。《怀沙》为临死前之言,至为沉痛而坦直;此篇末句‘将行’之言,亦即将死的隐语。所以知之者,因屈原放逐江南,已为去国远行,更将何往,而曰‘将行’,若以为归隐山林与游说异国,则皆为屈原平素所反对,《离骚》篇中,说得很明白,必无自食其言之理。即以为如《离骚》末段及《九辩》乱辞的意思,亦不相同。因此时之屈原,已不能寄托心神于空想神游之中,而必须面对现实也。故又不可与《离骚》‘历吉日乎吾将行’相提并论。然则此文之‘将行’非将死的隐语,不易解释。……屈原宁死不屈之志,固早决于赋《骚》之时,而卒乃实现于南迁之后,亦可谓能践其言者。合观前后各篇,骚人内心的隐痛,固不难得之于言外也。”(《屈赋音注详解·九章·涉江》)
 今·马茂元:“本篇(《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首句‘年既老’可证。篇中叙写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独处深山的情景,故以‘涉江’名篇。”(《楚辞选·九章·涉江》)
 
 【总案】 《涉江》是屈原晚年时的作品,据蒋骥所考,作于《哀郢》之后。“《哀郢》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徂东;《涉江》从鄂渚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陵阳之后。”前者“迫于严谴而有去国之悲”,后者则“激于愤怀而有绝人之志”。篇中抒写渡江西南、浮沅西上和到达迁所以后的心情。国事日非而身遭危难,悲愤填膺而幽独无乐。作者大胆抨击黑暗,表现了高洁的人格和毫不妥协的精神。作品描写溆浦景物,使人如临其境:“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此段写景,悄怆幽邃,凄神寒骨,既表现了诗人幽独无乐的思想感情,又强有力地反衬出屈原的坚强性格:“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乱辞用连比象征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比较和对照,揭露楚国朝廷真伪不辨,忠奸不分,用舍颠倒,赏罚错乱,政治腐败不堪。诗人以天象为喻,认为自己生不逢时,他怀抱忠信,却总是怅惘失意,一切希望都落空了,结末发出了“忽乎吾将行矣”的呼告。这“将行”之言,刘永济以为是“将死的隐语”。他说:“所以知之者,因屈原放逐江南,已为去国远行,更将何往,而曰‘将行’?若以为归隐山林与游说异国,则皆为屈原平素所反对。”(《屈赋音注详解》)诗人指斥楚国政事之混乱,抒写自己内心的隐痛,末了归结到宁死不变之志,与腥臊之气、污浊之物、奸佞之人势不两立。

(吕晴飞)


楚辞《涉江》翻译|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 我从小喜欢这奇服啊,
 年既老而不衰。 年龄既老而毫无衰减。
 带长铗之陆离兮,① 腰佩曼长的宝剑啊,
 冠切云之崔嵬。② 头戴巍峨的高冠。
 被明月兮珮宝璐。③ 明珠挂身啊宝玉悬。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④ 举世污浊而不理解我啊,
 吾方高驰而不顾。 我却高视阔步而不管。
 驾青虬兮骖白螭,⑤ 青虬为驾啊白螭为骖,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⑥ 我要奉陪舜帝啊游遨乐园。
 登昆仑兮食玉英,⑦ 登上昆仑啊食玉秧,
 与天地兮比寿, 与天地啊比寿,
 与日月兮同光。 与日月啊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⑧ 可叹南夷不理解我啊,
 旦余济乎江湘。 一早我就渡过了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⑨ 登上鄂渚而迴望啊,
 欵秋冬之绪风。⑩ 秋冬的余风多么凄凉。
 步余马兮山皋,(11) 让我马啊散步在山皋,
 邸余车兮方林。(12) 让我车啊停驻树林边上。
 乘龄船余上沅兮,(13) 乘蓬船我沿沅水上航啊,
 齐吴榜以击汰。(14) 船夫齐举大桨以击浪。
 船容与而不进兮,(15) 船儿却缓缓不肯前行啊,
 淹回水而凝滞。 淹留回水而受了阻挡。
 朝发枉陪兮,(16) 早晨发于枉陼啊,
 夕宿辰阳。 晚上落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 只要我的心志端直啊,
 虽僻远之何伤!(17) 就遭了疏远又有何妨!
 
 入溆浦余儃佪兮, 船入溆浦我一阵徘徊啊,
 迷不知吾所如。 迷惘中不知我该向何处。
 深林杳以冥冥兮, 这里的森林十分幽深啊,
 猿狖之所居。 只有猴猿在里边居住。
 山峻高以蔽日兮 山峰高峻遮天蔽日啊,
 下幽晦以多雨。 山下阴晦潮湿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18) 霰雪纷纷下个没完啊,
 云霏霏而承宇。 彤云密布㳽漫天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 可叹我生活毫不适意啊,
 幽独处乎山中。 寂寞孤独处在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我又不能变心而从俗啊,
 固将愁苦而终穷! 便只得愁苦永遭困穷。
 
 接舆髠首兮,(19) 接舆削发装疯啊,
 桑扈裸行。 桑扈裸体而行。
 忠不必用兮,(20) 忠良不必重用啊,
 贤不必以。 贤能不必信任。
 伍子逢殃兮, 伍员因而遭殃啊,
 比干菹醢。(21) 比干死于酷刑。
 与前世而皆然兮, 举凡前代皆如此啊,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我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22) 我将恪守正道不动摇啊,
 固将重昏而终身。(23) 便只得忍受打击而终身。
 
 乱曰: 乱辞:
 鸾鸟凤皇, 鸾鸟凤凰,
 日以远兮。 日以远啊
 燕雀乌鹊, 燕雀乌鹊,
 巢堂坛兮。 巢堂坛啊。
 露申辛夷, 露申辛夷,
 死林薄兮。 死丛林啊。
 腥臊并御, 腥臭并用,
 芳不得薄兮。 香不得近啊。
 阴阳易位, 阴阳易位,
 时不当兮。 不逢辰啊。
 怀信侘傺,(24) 忠心而失意,
 忽乎吾将行兮! 飘然我将行啊!

 
 【注】 ①陆离: 曼长貌。②切云: 冠名。崔嵬: 高耸貌。③被(pi):披。明月:珠名。珮:佩。璐: 玉名。④溷 (hun):混。⑤虬 (qiu): 有角龙。螭 (chi) 无角龙。⑥瑶之圃:相传昆仑神山上有瑶圃。⑦玉英: 玉苗。一说玉花。⑧南夷:南部楚国。⑨鄂渚: 洲名,在今武昌。⑩欸(ai) : 叹息声。(11)皋: 近水高地。(12)方林: 地石。一说树林。(13)舲船: 有窗的船。(14)吴榜:大桨。汰: 水波。(15)容与: 迟缓貌。(16)枉陼: 与下文“辰阳” “溆浦”皆地名。(17)伤: 妨害。(18)霰(xian) : 雪珠。 (19)髠(kun):削发, 古代刑法之一。(20)以:用。(21)菹醢 (zu hai): 剁成肉,古代酷刑一。(22)董,正。(23)重昏: 一再陷于黑暗。(24)侘傺(cha chi) : 失意貌。
 
 《涉江》是屈原在顷襄王时遭谗逐放江南时所作,从诗中所叙地名考之,当作于 《哀郢》之后。这是一篇屈原的南行记,也是 《九章》中最精美的篇章。一般划为五段。
 第一段写南行的缘起。屈原志行高尚,以忠信见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这里的事由,本是非常现实的,然而诗人却来个 “真事隐”,采用了他擅长的象征手法。《离骚》初服之义,复睹于兹: 诗人幼好奇胀,既老不衰,身佩长剑,头戴高冠,遍体珠光宝气。这当然不是实际写照,这外修是特行卓立的内美的象征,和 《离骚》的 “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的写法是同一机杼。诗人幼志以异,独立不迁,于是不见容于时。“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不善于偷合取容的诗人,也就只好以想象为翅膀,引古之圣贤为同志了。读者于是看到他驾起龙车,陪伴大舜游遨在理想之国的瑶圃乐园。这象征着诗人对崇高思想境界的一种自我陶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是全诗最光辉最铿锵最亢奋的诗句,意合 《离骚》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与 《桔颂》 “秉德无私, 参天地兮”, 而更精警易传。今天读来也无须语译,自足动人。至此,诗人作成了一幅自画象,即为王冕模仿过(《儒林外史》第一回) ,陈老莲图写过,为后人极其熟悉的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德参天地的人,为南楚所不容,而被放逐了,这岂不可哀。“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楚国的耻辱。这里用了一个 “南夷”的刺耳称呼,表面上联系南行,指南部未开化的楚人; 然而联系上文的 “莫余知”者,和当时中原对整个楚民族蔑称 “蛮夷”,可知诗人意实双关。他是有意识用了这个自己也不能容忍的称呼,来称呼楚人 (上层集团) ,这是恨铁不成钢,好比对同胞大声疾呼: “丑陋的楚国人”!
 第二段写南行的经过与途中观感。屈原一向喜欢用 “反顾” 的意象来暗示自己眷念故国的情怀,“忽反顾以流涕兮”、“忽临睨乎旧乡”(《离骚》) 都有此意。“登鄂渚而反顾兮”,感何如之?诗中未明说,却通过秋冬余风的悲肃作了替代,表情曲折而深刻。杜甫杰作《北征》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与此颇见异曲同工。步马山皋,邸车方林的两句,既是由陆路转入舟行的过渡,又可体味出诗人中道徬徨的心情。“乘舲船余上沅兮”四句写诗人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与漩涡中行进艰难,尽管船工齐榜击浪,仍容与凝滞。这一方面是旅途况味的真实写照,十分生动; 另一方面又寄寓有诗人无形的感喟。羁旅的艰辛,往往容易使人联及而“哀人生之长勤”; 当诗人看到船在回水中挣扎奋斗时,无疑会有深刻的感触,此即异日辛弃疾所谓“江头未是风波恶,信有人间行路难! ” (《鹧鸪天》) 同时,南行之舲船的容与不进,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离骚》) 的景况,也能构成类比,因此在另一层面上也象征着诗人眷念故国的情怀。这段结尾点明从枉陼到辰阳竟有一日行程,最后仍归结到现实感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这正是《离骚》所谓“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的转语。
 第三段写船入淑浦,这次南行暂告一段落。淑浦在今湘西,地处僻远,在当时是一片穷荒。唐代柳宗元被放逐柳州,曾形容那百越文身之地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白居易贬谪浔阳,也曾形容当地是: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他们的心情和境遇和千年前的屈原虽有共通之处,若论凄苦险恶的程度,则又不如。无怪乎屈原写溆浦环境的幽深、凄寂乃至恐怖,均有过之。它几乎使我们想到了“山鬼”的孤独处境: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满怀忧思被放逐的诗人,也处在山谷幽深、气候反常、地湿多雨、霰雪无垠、不见人踪,只有猿狖栖息的荒芜之地。这既是对流放地的夸张的形容,同时也暗含有对幽暗险獈的楚国政治环境的影射用意。处境这样幽独,无怪诗人要深哀“吾生之无乐”了。尽管不乐,他仍表明: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正是一个忧先天下者的深刻的悲剧!
 第四段是议论与抒情,为这次南行的思想小结。作为有深厚历史文化修养的诗人,屈原从一己的遭遇而联系到前代史事,得出了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忠不必用,贤不必以”。诗人一面想到伍子胥、比干这些著名的以婞直杀身的前代忠良; 一面又想到那些愤世嫉俗、佯狂避世的人物,如“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 (春秋时人) ,裸身而行的子桑户 (古隐士,见 《庄子》)。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诗人分别以忠、贤二字加以肯定,表明了他思想深处的一个深刻矛盾; 他既怀着爱国之心,为被逐出政治舞台而痛心疾首; 又有着愤世之感,产生了一种甘心远离现实的逃逸意识。这种对立思想的交战,使他永远不得安宁。“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这种强自宽解的话,表现的恰恰是无法自宽的悲愤。“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这才是诗谶!
 第五段是尾声,通过另一番意境的构造来概括全诗的意旨。它从现实转入象征,由赋法转入比兴,由自然意象群换替了社会意象群; 在语言形式上则从六七言长句转入四言短句,并采用了骈偶的行文方式。凡此,都起到了升华诗歌境界,提高读者情绪的作用。“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数句,以铿锵精采的形象语言,描绘了一幕令清醒者触目惊心的“精英淘汰”的图景: 有才能的人被赶走了,楚国真个成了愚人群氓的世界。 “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 贤士无名” (《居》) ,当一个民族在自行搞 “精英淘汰”时,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恰如 《红楼梦》中探春所说: “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 (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你看: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不是从 “家”里杀出的结果么,楚国的 “一败涂地”不是指日可待了么! 这是屈原为楚国预先唱的一曲挽歌,是其最深切的诗节之一。它曾引起过多少后人的同情和歌吟,李太白就曾经发挥过: “鸡聚族而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鸣皋歌送岑征君》) ,真是 “哭何苦而救楚”了。那末诗人向何处去呢?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再行,前面便是汩罗江了。“忽乎”二字勾勒诗人神志迷狂的状态,最似。
 《涉江》在表现上与 《离骚》不同,它所记的是一次现实的历程,诗表明屈原当日渡江,行经湘水、洞庭 (鄂渚在湖畔),沿沅水上溯,经枉陼、辰阳到达淑浦,暂处山中,路线及归宿极为清楚。这和《离骚》 的“朝发轫于天津,夕余至乎西极”、“路不周以左转,指西海以为期”的纯属幻境,以象心路之历程大不一样。使得这首诗更富于现实感与生活气息。然而,在某些方面,它又与《离骚》息息相通。思想情感的相同不论,在混用神话、社会、自然三种意象成篇而又天衣无缝这一点上,《涉江》就与《离骚》机杼相同。另一点是诗的主观色彩很强,一是夸张与想象(如写溆浦、写瑶圃) ; 二是全诗将被放逐写成自疏,变被动为主动,都表现了这种感情色彩。全诗结构很完整,又有开合变化,大体首尾多用比兴象征,中幅用赋法叙述;首段调子昂扬多长句,尾节调子悲凉主短句。形式变化一依情韵的消长。凡此都表现出诗人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名篇《涉江》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余车兮方林(11)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12)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13)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14)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15)!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16)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17)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18)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9)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20)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21)!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22)。
 
 乱曰:鸾鸟凰皇,日以远兮(23)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24)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25)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26)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27)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28)

 
 
 【释】
 ①本篇大约作于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春初,这时屈原从鄂渚又被放逐到溆浦。
 ②奇服:不平凡的服饰,指下文长铗、切云冠等。不衰:爱好一直不衰减。
 ③铗(jia荚):剑柄,这里指剑。切云:上触云霄的意思,指一种高形的冠。崔嵬:高耸的样子。
 ④被:同披。明月:夜光珠。璐:玉名。
 ⑤溷:同浑。溷浊:污秽。高驰:远远地走开。
 ⑥青、白:指虬、螭的颜色。
 ⑦重华:即舜。瑶:美玉名。瑶之圃:即下句的昆仑。相传昆仑山产玉,是上帝的花园。圃:园。
 ⑧玉英:玉的花。
 ⑨南夷:指南方没有开化的人。济:渡过。
 ⑩欸(ai 哀):悲叹。绪风:余风。春初所吹正是秋冬时余寒未尽的风。
 (11)邸:舍,停车的意思。方林:靠近树林。方:同傍。
 (12)舲(ling 灵)有窗的小船。上:逆流而上。汰:水波。
 (13)淹:停留。回水:曲折的流水。
 (14)枉渚、辰阳:地名。
 (15)端:正。端直:正直。
 (16)儃佪:旋转在曲折的路上。如:往。
 (17)垠(yin 银):边际。霏霏:形容浓云密布。承宇:弥漫天空。
 (18)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当时被称为狂者。髡(kun 昆):剃发。髡首:剃掉头发,是古代对于罪人的一种刑法。桑扈:古代隐士。
 (19)忠、贤:即指下句的伍子胥和比干。以:和用同义,指被任用。
 (20)伍子:即伍子胥,楚人。因报父仇投吴,为吴王阖庐所信任。后因谏吴王夫差,不听,被杀。菹醢(zu hai租海):剁成肉酱。
 (21)与:举。前世:指从古以来。
 (22)董:正。董道:守正道。不豫:不犹疑。重昏:遭到重重障蔽。昏:暗。
 (23)鸾鸟、凰皇:都是鸟中之王,这里比喻贤人。
 (24)燕、雀、乌、鹊:都是平凡的鸟,这里比喻小人。巢:栖息,盘据。堂:殿堂。坛:祭坛。堂、坛:比喻朝廷。
 (25)露:露水。申:重。露申:露加浓。即白露为霜的意思。辛夷:比喻清高的贤士。林薄:草木交错的丛林。
 (26)腥臊:指臭恶之物,这里比喻小人。御:进,指被国君任用。芳:芳香之物,比喻君子。薄:迫,指接近国君。
 (27)阴:指夜。阳:指昼,昼夜颠倒,象征一切混乱。
 (28)将行:身将远行。
 
 
 【译】
 我从小就对奇装异服特别喜好,
 到如今年岁已老,兴趣却毫不减少。
 腰挎长长的陆离宝剑,头戴高高的切云冠帽。
 佩带着明亮的夜光珠和珍贵的美玉,
 这个混浊污秽的世界,没人能理解我的清高,
 我也要远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的喧闹。
 让有角的青龙驾辕,配上无角的白龙拉套。
 我将和大舜同游美玉的园圃。
 
 登上崔嵬的昆仑,品尝玉花的佳肴。
 我要与天地比寿,我将如日月星辰一样将万物照耀。
 可叹楚国这些不开化的人,对此却全不知道。
 哦!我就要渡过湘江,告别故土——
 就在明日的清早。
 
 登上鄂渚的山岗,蓦然回首,慨然惆怅:
 唉!那冬末的残风萧瑟作响。
 放松我的马儿,让它漫步山岗;
 停息我的车儿,让它在芳林待航。
 乘坐美丽的小船,沿着沅江溯流而上。
 船夫们齐力举起双桨。
 船儿啊!徘徊不进,在回旋的涡流里徜徉。
 清晨时我从枉渚出发,傍晚时我落宿于辰阳。
 只要我的心端正坦荡,再偏远些又有何妨?
 
 抵达溆浦,我徘徊在旋转的山岗。
 迷惘——不知应走向何方。
 幽深的森林,昏暗无光。
 这里是猿猱出没之地,高峻奇险的山峰,
 将太阳的光彩遮蔽。
 山下阴森森的,时时笼罩着烟雨。
 细微的小雪珠纷飞而下,无际无垠。
 浓云密布,一直上达天宇。
 唉!我的一生正如眼前的景色,
 笼罩在阴霾里而缺少欢乐。
 然而我不能改变我的初衷,
 所以命运注定,愁苦将伴随我的一生。
 
 想那前代的隐士接舆曾自己剃发,
 那贤明的隐士桑扈也曾裸体而行。
 忠诚者不一定能得到重用,
 贤达者不一定能得到敬重。
 你看那忠心耿耿的伍子胥,
 还不是遭受祸殃;
 那贤达忠诚的王子比干,
 最后竟被剁成肉酱。
 今天与历史一模一样,
 我又何必怨恨当今的君王。
 
 尾声:那神鸟鸾与凤凰,
 一天天地飞远;
 那小麻雀黑乌鸦,
 却占据了殿宇祭坛。
 香美的露申、辛夷,
 死在草木交错的丛林;
 腥臊恶臭的气味,
 弥漫在神圣的殿堂。
 芳香美好的花草,
 却没有立足的地方。
 阴与阳,明与暗都换了位置,
 我生不逢时,而被流放。
 我心中满怀着忠诚,
 却郁闷失意,难以实现理想。
 哦哦!我要走了走了,
 走向远方。
 
 
 【评】
 《涉江》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名作。关于《九章》,朱熹以为是后人所辑“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楚辞集注》);王逸则解释说:“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朱熹解释得虽更为贴近,然王逸所释的大背景,亦足为之参考。具体到《涉江》一诗,一般认为大约作于楚顷襄王三年(前296),是屈原将被放逐到溆浦所作。
 《涉江》一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它与《离骚》上下求索的浪漫精神一致,又因描述的是一次具体的流放场景和心情,因此,更易于得到读者的理解和欣赏,被称之为“小离骚”。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一句是总括性的概述,揭示了自己不同凡俗的志趣,而且是贯穿一生,至今无悔之志。这与《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的起句相似,都是从表白自己的为人说起。“带长铗”以下为自己的肖像描写,诗人遍写自己衣冠服饰之美:腰佩着陆离长剑,头带着崔嵬的高冠,还有夜光珠和美玉在放射着清辉(陆离,此处是形容剑高低摆动的样子;切云,此处指高冠)。这就从外在形貌衬托自己的志高行洁、独立危行;“驾青虬”以下为诗人的内在品性,或说是精神追求的描写,诗人以浪漫的笔法,写自己驾着有角的青龙与无角的白龙,与上古的大帝舜一起周游美玉的园圃、登上昆仑山品尝玉树之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不仅是吃了玉树之花的结果,而且是诗人外在形貌与内在品格结合在一起的写照。后人评价屈原及其作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语)正是此意。此一段从外貌到内心,从人间到天上,色彩斑斓、情思浪漫,然后,二次将节奏引至“世溷沌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和“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从而点出了“涉江”的背景和主题。
 第二部分写流放途中的情景。屈原写景,不同于汉大赋的错采镂金、铺陈排列,屈子笔下之景,是带有强烈主观感受之景,可谓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并且画面的布局十分精到。“乘鄂渚”二句,“反顾”一词,首先出现了诗人自我的侧影,而“鄂渚”、“秋冬”等字样,则点明地点和时令,中间缀一“欸”字,则进一步使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无限的哀伤、缕缕的哀思,飘漾而出。
 “步余马兮”以下四句进一步描写旅程情景。诗人描写了山皋下的马行、方林前的停车以及溯流而上的舲船等,与上二句合在一起,一句一个镜头,组成了具有动态性质的蒙太奇。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细节,并且溶进诗人的情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容与不进”的船成了眷念故土、不肯离去的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在水涡漩流中徘徊不已,时时发出深沉的叹息。
 然而, “船容与而不进”毕竟是诗人主观幻觉的外化,事实上,船还是在前进,而且是“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这是又从另一个角度写诗人的感受,他觉得船行得太快太远了,这种感受使诗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袭上心头。然而,这莫名的惆怅与远离故国的哀思却不能丝毫动摇诗人的信仰和信念:“苟其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这是全诗的主旋律,它上承“高驰而不顾”、独立危行的精神,下启“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和“余将董道(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的呼喊,从而构成了《涉江》的主题。
 第三部分写到达流放地溆浦的情景,并进一步重申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溆浦之地,高山蔽日,深林猿啼,使诗人一到此地,便“儃佪”、“迷不知吾所如”,无垠的霰雪、连绵的淫雨、密布的乌云,一齐向他袭来,这就是自己以后要独自生活的地方吗?在“深林杳以冥冥兮……云霏霏而承宇”的描绘中,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听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哀叹,可以感受到诗人独居猿狖之地的悲哀。诗人自己也不隐讳这一点,所以说:“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然而,幽山独处、终生无乐也还是不能摇动诗人的志向:“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前二部分诗人分别以远离故乡的哀愁和流放地的哀景归结到理想不能动摇的主题,其情愈哀、其景愈愁则愈见诗人志之坚、心之洁,可谓加一倍之手法。第四部分再进一层以历史之反思,论辩诗人之志:“伍子逢殃”、“比干菹醢”是儒家忠君道路的悲惨命运:伍子胥忠心耿耿,却头悬楚门;比干诤谏,却被纣王剁为肉酱; “接舆髡首”、“桑扈裸行”是庄子一派的抗争方式,是对“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混沌现实的戏谑!反思历史,俯查现实,诗人认识到了古今一体:“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伍子、比干忠君的结局是悲惨的,但诗人的理想志向却仍然坚不可摇:“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我将守正道而不犹豫)。一篇之中,可谓三致志焉!
 第五部分乱辞,是全诗的总结。“乱”是古代乐歌的尾声。诗人以比兴手法揭示自己郁郁不平之气,也揭露了阴阳易位的黑暗现实,在这个时代里,美丽的鸾鸟凤皇,日益为人所疏远,而那可恶的“燕雀乌鹊”,却占满了高堂暖巢;美丽的“露申”花和辛夷树,死在了草木交错之地……呵!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呵!诗人怀着抑郁之心,要上路了,要踏上自己的征程了——尽管前面等待着他的,是苦难和死亡。
 宋人欧阳修曾说:“屈原《离骚》读之使人气闷,然摘三句反复味之,与《风》、《雅》无异”( 《陈辅之诗话》)。《涉江》有如《离骚》之“三句”,它典型、生动地体现了屈骚的浪漫精神而无冗长之累,这是这首诗篇深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
涉江

涉江

辞赋名篇,《九章》第二篇。战国楚屈原作。《楚辞》、《文选》见载。写作背景,见《九章》条下。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哀郢》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徂东。《涉江》从鄂渚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陵阳之后。”又说:“顷襄即位,自郢放陵阳……居陵阳九年,作《哀郢》,已而自陵阳入辰溆,作《涉江》。”根据他的说法,本篇作于楚顷襄王九年以后。《涉江》和《哀郢》记叙的是作者流放沅湘流域时旅途的经历情况和当时沉痛的思想感情。在艺术成就方面,首先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如第一段作者写自己穿着奇特的服饰,驾青虬、骖白螭,跟随古帝虞舜升九天、游瑶圃,登昆仑、食玉英,展示出一个美好的天国,旨在反衬楚国现实的黑暗。其次,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接舆、桑扈、伍子胥、比干这些贤人的不幸遭遇,谴责楚王朝的腐败,任人惟亲,信用奸佞,而忠臣、贤士却不被重用。第三,以景托情,如第三段对溆浦山高林密、幽晦猿哀、环境凄冷恐怖的描写,便有力地衬托了诗人当时孤寂、悲凉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 酒德颂   海赋 ☛

涉江

(1次) 楚曲名。~采菱《魂》

涉江shè jiāng

❶楚辞篇名。《九章》第二篇,是屈原被放于江南之野以后的第一篇作品,应作于顷襄王元年(前298)冬。蒋骥注云:“《涉江》、《哀郢》皆顷襄王时放于江南所作。然《哀郢》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徂东;《涉江》从鄂渚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陵阳之后。”其《楚辞馀论下》云:“《涉江》、《哀郢》,皆序迁逐所经之地。《涉江》始鄂渚,终辰溆;《哀郢》始郢都,终陵阳。”其说甚是。关于诗的主旨,王逸说:“此章言己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汪瑗集解说:“此篇言己行义之高洁,哀浊世而莫我知也。欲将渡湘沅,入林之密,入山之深,宁甘愁苦以终身,而终不能变心以从俗,故以‘涉江’名之,盖谓将涉江而远去耳。”两种说法较好地概括了《涉江》的主题思想。诗人娴熟地运用比喻和象征写作手法,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对楚国社会的深切感受。
❷ 楚歌名。《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王逸注:“楚人歌曲也。”《文选》张铣注亦说:“涉江、采菱、阳阿,皆楚歌曲名。”
❸ 渡江。《七谏·哀命》:“遥涉江而远去。”

涉江

(1)《楚辞·九章》之一。王逸注:“此章言己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2)楚宫廷歌曲。用于宴会之中,以钟鼓作为伴奏的乐器。王逸认为歌曲的主题是隐喻屈原被流放的遭遇。《楚辞·招魂》:“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王逸注:“楚人歌曲也。言己涉大江,南入湖池。采取菱芰,发扬荷叶。喻屈原背去朝堂,隐伏草泽,失其所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