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贡献的测度
从宏观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测度技术创新的贡献是一个重要方面。尽管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宏观抽象的意义上,两者的含义则十分相近。所以,在不少西方国家的研究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等同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技术进步测度的先驱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阿布拉莫维茨和索洛等人。特别是索洛的开拓性工作,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他把扣除劳动力、资本要素后的 “剩余值” 处置为技术进步,用生产函数的方法,测得技术进步对美国1909—1949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87.5%,他的这一成就获得了1987年经济学诺贝尔奖。
另一个较有影响的研究是美国丹尼森等人的工作。他们用因素分解的办法,测算了技术进步对美国50—70年代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5%。下表列出了丹尼森和肯德克等人对一些国家的测算结果。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高达50—80%,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一般为20—40%。
我国的学者史清琪等人于1982年对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作了测算,其结果显示,从1952—1982年,技术进步的贡献为27.8%。此后,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的测算,有的结果是20%左右,有的是30%多,有的还测得1981—1985年间,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50%以上。
这些结果的异同,反映了在测算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同,或者参数选取、数据来源等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同时也可能反映了测算方法本身不够科学性。然而,不论结果的异同,基本结论确是一致的,即都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应进一步走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
部分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家和地区 | 年 份 | 技术进步的贡献(%) |
美国 | 1948-1969 | 55.5 |
日本 | 1953-1971 | 60.6 |
英国 | 1950-1962 | 63.9 |
德国 | 1950-1962 | 58.1 |
法国 | 1950-1962 | 81.9 |
意大利 | 1950-1962 | 79.1 |
瑞典 | 1946-1964 | 59.0 |
荷兰 | 1950-1962 | 59.2 |
韩国 | 1955-1970 | 56.4 |
新加坡 | 1957-1970 | 55.2 |
香港 | 1955-1970 | 46.5 |
巴西 | 1950-1970 | 39.0 |
印度 | 1950-1960 | 24.0 |
墨西哥 | 1950-1970 | 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