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热
本病由于对热病之凉性疗法施之过早或过限,使赫依、血和黄水与正精混杂而浑浊所致,故称浊热。当热病未成熟阶段,应用寒凉药物和放血疗法,以及饮食起居等依法施治过早,致使正血受损而生赫依,将热邪驱逐于诸脉道,血为赫依所煽而生成黄水;施治过限,当巴达干处于山滩界阶段,用凉性药物过量施治,致使胃火熄灭而消化力减弱,水谷不能生化为精华,日久则可转化为全身寒性浮肿。亦有由于治疗谬误而致使正精混浊者,具体病症有浊热散于皮肤、扩散于肌肉,窜于脉道,著于骨,降于脏器,坠于腑器等六种。根据病情之发展变化可分为热盛型与寒盛型两种。
热盛型浊热 病势较猛,临床表现为体力衰弱,稍动则心悸气喘,口舌干燥,咳嗽频作,胸肋部刺痛,眼睑及足背浮肿,疲乏失眠,面黄而肿胀,舌、齿龈及指甲灰滞不华,尤以汗水淋,浮肿、鼻衄、全身肌肤粟起等为主征。脉象细而疾速,深处游走。小便粉红色。当病势发展时,脏腑脓液聚积。治疗宜以改善精华与糟粕之分解,燥黄水,益正精为原则。药物先投七珍汤,以收敛扩散之黄水,继投冰片二十五味散,用羊骨汤送服,可清热、平赫依。再接服水银十八味散或文冠木二十五味散,用文冠木汤送服。外治可取有关脏腑血脉微量放血。
寒盛型浊热 胃火衰弱,纳谷不化而精华不能分离、吸收。临床表现为胃胀痛,舌及齿龈灰白色,自汗,喘急,颜面、胸腹及下肢浮肿,脉象空虚而细数,尿色赤黄而混浊。治宜以益胃火,燥黄水为原则,投以五味安消散与石灰华十一味散交替服用。
浊热散布于肌肤则全身皮肤发痒,头发及汗毛脱落,易生丹毒、疱疹等皮肤病,或肿块、结疖累累,色红而扁薄,溃破后流脓血及黄水。治宜先以收敛汤收敛,肝、脾脉放血,投以文冠木二十五味散、黑云香十味散等。如无效则可投三子汤导泻和用水喷激全身数次,次投冰片二十五味散,用文冠木汤送服,以促发汗。
浊热窜于脉道则血管扩张,色黑而高肿搏动,四肢麻木。治疗,病在上身外部之脉则取肘外脉,在下身外部之脉则取踝部脉分别放血,在内部之脉则用下泻之法有效。后投檀香十味散或月光宝凤散等剂,以清脉热燥黄水。
浊热著于骨胳则身体干瘦,局部疼痛,牙齿、指甲色泽灰滞,肌肉发青而痿,关节肿大疼痛、曲筋抽缩。治宜甘露五味汤加畜骨共煮,热浴发汗,亦可给以三子泻剂,肾脉放血。
浊热降于肺则频咳,气短息喘,喉干音哑,胸背刺痛,咯吐脓血样痰液、眼睑、口唇和足背均浮肿。治宜投以檀香十味散,白糖调服。如脓多可用沙棘五味散,白糖调服,将毒向外引出,然后接服冰片二十五味散,待热势挫伏后,再服用三红油剂,以调理善后。
浊热坠于心则神志迷糊不清,或作癫狂,烦躁喜寒凉,胸满而心颤,胸部发疹,肤色花斑,舌常有小疹。治宜投以沉香八味散,白糖为引内服,同时在肘内脉放血,接服广枣七味油剂,取黑白际,第六椎艾灸。
浊热侵于肝则目黄流泪,身躯沉重,不思饮食,肝区疼痛,鼻衄,舌苔花剥,齿龈灰白;甚者全身发黄。治宜投以五灵脂九味散及清肝热之红花七味散内服,肘外脉放血。如无效可在上方加藜芦缓泻之。
浊热注于脾则左肋刺痛,嘴唇肿厚,腹胀肠鸣,频作喷嚏。治宜投以清脾热之红花七味散,继服石榴五味散,二者交替服用。然后取胃穴、第十一、十二椎艾灸。
浊热降于肾则腰腿肌肉痠痛,下半身沉重,下肢麻木,肾脉跳动。治宜投清肾热之红花七味散及五灵脂八味散,白糖调服;肾脉放血,第十四椎艾灸。
浊热降于腑器则饮食不思,胃胀满呕吐,腹泻或便秘,有时疼痛如痧症,尿闭。治宜投石灰华十一味散及清腑热之红花七味散内服。
浊热
隆、血、黄水三病邪相混杂而导致的一种疾病,犹如被搅动的泉水泥砂浑浊那样,故称浊热。
病因 体内黄水偏盛的人,患热病后,热邪落于黄水而发本病。或者,热病未成熟,或培根的融冻际阶段,过早地应用凉性药物、外治法、饮食及起居等治疗,引起培根病发生,造成胃火衰退,隆邪扬起,隆邪窜入脉道,迫使血液妄行变成黄水而发本病。
症状 浊热病分热性浊热病和寒性浊热病。
热性浊热病 血液如紫草茸汁样,脉细数,于深处搏动,面黄而浮肿,舌、龈及指甲灰滞无华,小尖脉暴露,呼吸急促,心慌,体力衰弱,容易出汗,口舌干燥,昼夜嗜睡,咳嗽频发,眼睑和足背浮肿,全身酸麻有虫行感,上体轻度刺痛。当病情严重时,脏器脓水聚积,尤其是多汗,皮肤酸麻有虫行感,鼻衄不止。
寒性浊热病 脉细数而空虚,尿液红黄而浑浊,面容、胸腹及胫部、双足等皆浮肿,舌和齿龈灰白,容易出汗,呼吸喘急,胃脘胀满,消化力弱。协那多杰的《藏医选集》中有:“寒热两病症状均为尿液色红而浑浊,但热性浊热尿液红如朱砂,体内水城(面部、眼睑、足背、胃部、胫部、会阴、胸口等)肿胀,咳嗽特甚,痰液灰白粘稠。”另外,寒性浊热病病情严重后也能转变成热性浊热病。
治疗 首先饮几次四味宽筋藤汤,用以收敛散布的黄水。然后内服十八味水银(煅)散,以引出浑浊黄水。用西藏猫乳汤冲服十三味“赛贝纽格”散干燥黄水。或对症内服九味牛黄散、“宝曼东巴”丸、十三味大象丸等。对于久治不愈者,可用“索马达日”泻剂进行下泻,或用果实药泻散进行缓泻。用跗骨汤送服二十五味冰片散加三黄水药效果颇好。此后,上下体及脏腑所属的脉道哪里有浊热窜入,便于该脉上面多次少许放血。寒性浊热病,交替服用五味石榴散和小石灰华安宁散或能安普益散和十三味“赛贝纽格”散。并交替内服干黄水方剂十八味煅灰方(按《秘诀补遗》配制)和五味石榴散加红姜。病势严重者用水肿条中的泻下法或干黄水剂进行治疗。或用九味中尼大戟散进行缓泻,服用“哇布楚”剂发汗最有效。饮食、起居疗法同陈旧热。善后调理,饮用《后续部》中的蜂蜜酒或者隆偏盛者饮蒺藜酒;赤巴偏盛者饮无茎芥酒;培根偏盛者饮三果酒等。或者内服《后续部》中的“巴散”药油丸,可以使坏血生化成正精。内服三果、三獐牙菜、岩精、广木香、西藏猫乳、乳香、冰片研末拌以酥油做成的药油丸,可以根除陈旧热和浊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