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洋务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实业救国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近代化的探索运动。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发起的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为适应形势需要,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 为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办理外交事务为主,同时办理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活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最为迫切的口号是“自强”。要“自强”便要学习西方,学习西洋的船坚炮利,乃至船坚炮利的制造业,企图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在购买外国枪炮的同时,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等第一批军事工业,其中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大型兵工厂。后期是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除继续进行“自强”外,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重点是修建铁路、航运、电报、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性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兰州织尼局等,“富”、“强”并重。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完全采用官办的方式,经费主要来自海关关税、厘金、军饷等。此外,为培养科技人才,洋务派还先后设立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近代化学堂,并向欧美国家派遣留学生。80年代,清政府还在国内创办了许多专门性的学堂。为了建立新式海军,清政府除设厂制造兵船外,还以重金向外国购买军舰。清政府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了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受挫。1885年后,重点建设北洋海军,又成立海军衙门以统一事权,以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此后陆续向外国订购定远、镇远、济远等铁甲舰和其他比较先进的舰只均投入北洋舰队。1888年,北洋舰队初步成军,舰队编制基本采自英国。与海军建设相适应,沿海各重要海口还设置了炮台等防御工程。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但由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科技人才的培养都起了积极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朝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采用一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强”为幌子,大搞洋务运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依靠英、法援助,购置西洋船炮枪械,建立近代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以充实军备,培养洋务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技术。兴办工矿、轮船、电报、铁路、纺织等民用企业。从七十年代起采用官督商办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国革命被镇压后,洋务事业继续发展扩大,李鸿章将上海洋炮局扩成为江南制造局,制造枪炮和轮船。同年,李鸿章又将苏州的洋炮局迁移南京,扩充金陵制造局。一八六六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船政局。次年崇厚在天津设立机器局。七十年代后,已在陕西、湖南、云南、四川、浙江等省的各大中小城市都先后建立军火工厂,形成洋务集团,来进一步镇压人民抗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筹办海军,建成北洋舰队,培养洋务人才,聘请英、德洋教练在军事学堂任教。洋务派所办新式企业,所用技术、资金、原料等方面,多依靠外国。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的过程,逐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最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以失败的结果告终。 洋务运动 064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些官僚发动的,以兴办近代工业为中心内容的,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为主要目的的,并对中国社会起了某些积极作用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他们主张“自强”、“求富”。他们以上海、天津为重要基地,从60年代开始,创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各省机器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同时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以便加强与国外的联系,并派留学生四处学习技术。从70年代起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1885年以后,购买军舰,成立北洋海军。洋务运动具有资本主义倾向,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性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 太平天国运动 公车上书 ☛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Yangwu yundong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旧称“同光新政”。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曾向外国购买新式武器,改进军队的装备。1861年(咸丰十年)初恭亲王奕訢奏请联络外国,对付“发捻”,并提出变通外交、通商、教育的一些旧制, 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遂被采纳。同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 以奕訢主持, 综理洋务事宜, 设南北洋通商大臣, 办理地方交涉事务。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家的地方实力派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是推动洋务运动的重要力量。他们先购买洋枪洋炮,60年代后转向办厂制造, 打出 “自强”旗号。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内军械所,试制枪弹。1862年(同治元年)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 设三所洋炮局。次年将其中一所迁至苏州。太平天国失败后, 军用企业的创办进入高潮。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生产枪炮弹药并修造轮船,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同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扩建成金陵制造局。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建成福州船政局。1867年经奕訢奏准,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成立天津机器局。70年代后左宗棠在兰州、岑毓英在昆明、瑞麟在广州、丁宝桢在济南和成都、吴大澂在吉林、张之洞在汉阳、刘秉璋在杭州、刘铭传在台北, 都建立了类似企业。到1893年 (光绪十九年)为止,全国已有大小19个近代军用企业。企业采取官办形式, 资金由清政府拨给, 产品统一调拨, 内部机构一仍官办工场旧制。军用企业的庞大耗费使清政府财政拮据。从70年代起洋务官僚提出“求富”主张,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他们采取 “官办”、“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建立起一批近代航运、采矿、通讯、纺织、冶炼等企业, 实行军用工业、民用工业并举的方针。1872年李鸿章首先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6年沈葆桢开办基隆煤矿。1877年李鸿章派唐廷枢成立开平煤矿。1878年在上海筹设机器织布局,1880年在天津创办电报总局,次年修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1888年黑龙江将军恭镗成立漠河矿务局,开发金矿。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建立铁厂。至90年代这类企业办了20多个。企业资金由政府垫支与招集商股构成。除少数几个外,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 用人、行政、经营大权掌握在官方手中。产品部分由政府调拨, 其余可在市场销售, 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训练新式海陆军也是洋务运动内容之一。清政府在1862年成立天津洋枪队,陆续推广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1874年清廷筹议海防, 次年 (光绪元年) 命李鸿章等督办南北洋海防, 训练新式海军, 后陆续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北洋水师实力最强, 舰只绝大部分购自外国, 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统辖。南洋水师部分舰只是中国自造,也配备了一些购自德国的战舰, 由南洋大臣 (两江总督兼) 统辖。福建水师由闽浙总督管辖, 规模较小, 多数舰只由闽局制成。1885年10月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 任命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海军衙门事务大臣, 奕劻及李鸿章为会办大臣, 购买了一批外国军舰。1887年以后海军经费被慈禧挪用,海防建设遂停止。1875年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 兼驻法国, 是为中国派出驻外公使之始。同年任命陈兰彬、容闳分别为驻美正、副使。次年派何如璋出使日本。1878年派崇厚出使俄国。同年命刘锡鸿出使德国。至1894年清政府先后向12个国家派出使节。继1862年北京同文馆举办后,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设广方言馆。次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设立广州同文馆, 以培养翻译人才。此外清政府还创办了一批培养军事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学堂,主要有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局附设的马尾船政学堂,1867年李鸿章在江南制造局附设的上海机器学堂, 以及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南京水师学堂、湖北矿业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等。这些学堂开设了外语、自然科学及某些专业技术课程, 聘请部分外籍教师授课, 在教学内容、方法及学堂制度等方面与传统的封建学塾有很大不同, 成为近代教育的开端。1872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但于1881年以 “沾染外洋习气”为由全部撤回。1876年南洋大臣沈葆桢从马尾船政学堂学员中选派30名学生,分赴法国和英国学习造船和驾驶, 开近代中国留学之先声。洋务派也重视介绍西方科技知识,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 主要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北京同文馆译书处, 聘请中外学者合译西书, 译介了大量西方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自然科学及兵学、矿学、医学、通讯、驾驶、冶炼等专业技术书籍。李善兰、徐寿、华衡芳及外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傅兰雅、林乐知等人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自己最早的一批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 建成了第一支近代海军, 创办了最早一批新式学堂并派出留学生, 大规模引进西方经济技术和科技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守旧的社会风气, 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准备了技术和人才条件。然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主持者本身兼有封建官僚身份, 以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为宗旨, 只把改革局限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内, 拒绝对封建政体做相应变革, 致使封建政体及其意识形态束缚、压抑了资本主义因素, 引进的先进技术因受腐朽制度及习气的侵染而未起应有的作用。洋务运动本身所包含的这些矛盾和缺陷窒息了改革的活力, 虽然耗费了大量资财和时间, 并没有达到 “富国强兵” 的目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 海关税务司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Yangwu yundong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带有买办性的封建官僚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及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其中心是练兵和兴办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洋务” 一词是从“夷务”演变而来的。因为洋务运动发生在同治、光绪两朝,所以也称为“同光新政。”1861年初(咸丰十年底),清政府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主持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奕诉、桂良、文祥三人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设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后来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两江总督长期由湘系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刘坤一等交替担任,直隶总督则长期由淮系李鸿章独占。60年代初,为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洋务派官僚开始在上海、广州、天津、福州、武昌等地聘用外国军官,购买枪炮,训练洋枪队。上海、广州等地还购置了一些船舰。同时,在安庆、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创办军事工业,制造枪炮和船舰。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洋务军事工业继续扩大,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工厂。70年代后,西安、 兰州、昆明、福州、广州、济南、成都、长沙、吉林、杭州、北京等地都先后设立了中小型军火工厂。为了培养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筹建近代陆海军所需人才,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并在国内建立新式学堂。从1872年(同治十一年)开始陆续选派4批共120人赴美国留学。1876年(光绪二年)派遣福州船政局附设学堂学生18名赴法国学习制造轮船,12名赴英国学习驾驶。洋务派在国内设立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陆师学堂、南京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从70年代到80年代采用官督商办方式,先后开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基隆煤矿、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制呢局及唐山至天津铁路等一批民用工矿运输企业。中法战争后,李鸿章成为全国洋务事业的实际主持者,洋务运动又有新的发展。1885年以后,李鸿章掌握了海军衙门实权,扩展北洋舰队,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支海军。从80年代末开始,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势力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湖北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新式企业。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洋务派开办的企业,是带有浓厚的买办性和封建性的近代工业,在技术和设备方面依赖外国,使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的控制,从而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 中俄勘分西北北界约记 马嘉理案件 ☛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自强新政”。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洋务派官僚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兴办近代企业,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和近代工业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70年代以前,以官办的方式,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并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解决原材料、燃料、运输、经费等问题,维持军事企业,从70年代起,采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方式,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具有早期官僚资本主义性质的民用企业。1885年后,洋务派控制海军衙门.购买军舰,建立北洋海军,并创办了一些工矿企业。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因洋务派所办企业在技术和材料方面依赖外国,以及企业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经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19世纪60~90年代,清廷一部分带有买办性的当权派人物,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保持其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主要内容有: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设立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訢、文祥等人主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则是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被称为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他们聘用外国军官,购买枪炮,训练军队,进而创办军事工业,制造枪炮和船舰。主要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70年代起,清政府筹建南洋、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赴外国学习建设海军和造船,派遣驻外公使办理军火、船舰事宜,又相继创办一批工矿和运输业。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后,加速购置船舰,建立北洋海军,继续开办一批军事工业和工矿企业。所办企业在技术和原料方面依赖外国,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与垄断性,所建陆军和海军,在中法战争中已经暴露了它的腐败,经中日甲午战争更是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洋务运动遂告失败,从而宣告了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口号的完全破产。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主持者是洋务派官僚奕䜣、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有两个轴心: 一是以 “自强”为幌子的军事;二是以 “求富”相标榜的经济。按其侧重点,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至70年代初,侧重点是“借洋兵助剿”,用洋枪洋炮武装清军,建立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至90年代,侧重点是筹建海军和建立民用性企业。李鸿章控制的北洋舰队即在这一阶段建成。创办的民用性企业主要有: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基隆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铁政局、湖北纺织官局等。此外,还开办了培养洋务人才的学堂,如同文馆、广方言馆等; 派出一批人出国留学。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和新式海陆军,虽有御侮的一面,但由于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主流派执行的是对外妥协,对内镇压人民的反动路线和政策,以致在中法战争中暴露了它的腐败无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又遭到毁灭性打击,宣告了其“自强求富”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中所办的企业,虽具有封建垄断性,但它仿效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 李秀成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以恭亲王奕䜣(1833—1898)、曾国藩(1811—1872)、李鸿章(1823—1901)、左宗棠(1812—1885)等为代表的部分官员倡导和主持兴起的一个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为中心内容的活动。他们期望以此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这是中国人采用部分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利用机器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19世纪60年代兴办的企业全是官办的军用企业,主要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各省机器局。这些企业生产不计盈亏,也不进行积累,生产的扩大、缩小不决定于企业自身,而取决于清政府的财政拨款。近代军用工业兴起后,急切需要燃料工业、矿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企业作为相应配套的企业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因此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航运、矿冶、纺织、电信、铁路等民用企业相继成为兴办的重点。先后兴办的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这些企业大都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组织形式,官办的民用企业数量很少。洋务运动学习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开办近代机器工业的各种活动,使得中国开始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所办企业依赖外国,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与垄断性。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某些著作对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中期, 清政府为了维持封建统治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以引进西方先进武器、技术设备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有关政治、经济、文教诸方面改革活动的总称。两次鸦片战争后, 封建统治阶级为洋枪、洋炮所震慑, 部分贵族、官僚产生了“师夷之长技”以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意图。咸丰帝死后,奕訢、文祥等在慈禧太后勾结下掌握朝政, 地方军阀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中也日益扩展势力, 形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清政府通过中央至地方的这些洋务派大官僚开展了改建外交机构、举借外债、购买和制造舰炮、用西法操练军队、开设近代工矿企业、创办轮运、修筑铁路、设置电讯、派遣出国留学生、兴办学堂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是在洋务派吹嘘的“自强”和“求富”的幌子下进行的。在“自强”方面,咸丰十一年( 1861 )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同治四年( 1865 ),李鸿章更在扩充原来小型军火工业基础上分别在上海、南京设立规模较大的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局。同治五年,左宗棠在福州创设船政局。同治六年崇厚在天津设立机器局。迄至光绪二十年( 1894 )中日甲午战争前,洋务派共设置军事工业二十几个,并建成以北洋、南洋两支舰队为主的共拥有舰艇六十多艘的海军。在“求富”方面,七十年代以来兴办了一批民用近代工矿企业和近代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李鸿章于同治十一年在上海筹设的轮船招商局,光绪三年在直隶开办的开平煤矿,光绪四年在上海筹设的机器织布局,光绪十一年至十九年主持修筑的津榆铁路;光绪十五年后张之洞在湖北建立的炼铁厂、织布局等;迄至光绪二十年,洋务派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共建立民用近代企业40多个。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务约的签订,清政府以兴办洋务而致富强的企图彻底破灭,所兴办的新式企业也主要因经营不善而部分停业。这场活动随之宣告失败。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主要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镇压人民革命的武器,糜费巨额货币财富,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成长。但它在给中国带来新的生产方式,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及时产生,扩大产业工人队伍,培养科学技术人员等方面,也有一些作用。 ☚ 十六、其他 官办 ☛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yangwu yundongwesternization movement19世纪60年代,中国清政府少数官僚、开明地主和买办商人,主张学习、利用西方科技、商务和外交事务以“自强”与“求富”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及活动。代表人物有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盛宣怀等人,李鸿章是实际领导洋务活动,并基本上与之相始终的主要人物,他的思想和活动在洋务派中有一定的影响。 ☚ 师夷长技以制夷 战费论 ☛ 洋务运动yang wu yun dongWestemization Movement (to introduce techniques of capitalist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feudal rule of the Qin g government) 洋务运动yang wu yun dong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aim of this movement was to introduce techniques of capitalist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feudal rul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洋务运动Westernization Movement—to introduce technique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initiated by the Qing bureaucrat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tottering Qing government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善于通权达变的封建政治家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的枪炮、机器和科学技术,借以给这个行将垮台的政权“补苴”的活动。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是其代表人物,史称洋务派。先是以“自强”为宗旨。在购买洋枪洋炮的同时,陆续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军事工业。继之,又从“求富”出发,重点仿行铁路、航运、电报、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性企业。其中最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兰州织呢局、上海织布局、湖北织布局、黑龙江漠河金矿等。这些企业分别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方式。在兴办民用性企业的同时,洋务派又筹办了新式海防。至光绪十年(1884)初步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海军。此外,为培养科技人才,洋务派还先后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二十多所近代化学校,并且向欧美国家分批派遣了留学生。因当时整个社会的封建生产关系没有变动,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仅是“中体西用”。随着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覆没以及李鸿章等人的失势,洋务运动于光绪二十年宣告结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