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沈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沈约441—513南朝梁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十三岁时,父沈璞为南朝宋文帝所诛,约避难流寓在外。少笃志好学,博通群书,善于为文。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齐时为黄门侍郎,与萧琛、王融、谢脁、范云、任昉等同以文学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时称“竟陵八友”。与范云力促梁武帝萧衍代齐称帝,封建昌县侯,迁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后病重,且因触怒梁武帝,数遭谴责,恐惧而死,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一生好读经籍,藏书达两万卷,京师无人可比。曾撰《四声谱》,首创“四声”(平、上、去、入)、“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说,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律诗的发展。作诗亦注重声律对偶,与谢脁、王融等共创“永明体”。但过于追求词藻,着意雕饰,内容较贫乏。较好作品有《早发定山》、《伤谢脁》等。永明五年(487年)奉命撰《宋书》一百卷,次年成。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沈约 沈约441—513南朝齐梁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曾以文学游于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历仕宋、齐、梁三代,官至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封建昌县侯。卒谥隐,世称沈隐侯。工诗文,精声律,与周颙等发现汉字平上去入四声,共创“永明体”;倡“四声八病说”,对律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今存诗一百七十余首,辞藻绮丽,但内容贫乏。少数写景抒怀之作尚清新可喜,《石塘濑听猿》、《早发定山》、《别范安成》、《伤谢脁》等是其代表。另有《四声谱》、《宋文章志》、《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俗说》等专著,今仅存《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其中《谢灵运传论》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有影响。原有集一百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 周颙 张融 ☛ 俗说/点睛/桓石虎/人马竞技/桓豹奴/诸葛郎/荀介子/荀介子妇/书簏 ☚ 铜剑赞 俗说 ☛ 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幼丧父,流寓孤贫。笃志好学,遂博通群籍,能属文。仕宋为尚书度支郎。入齐,历太子家令,迁黄门侍郎。入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与谢脁、王融等为“竟陵八友”。齐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出为东阳太守。东昏侯永元二年(500),改南清河太守。梁武帝即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梁武帝天监六年(507),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天监九年,转左光禄大夫。天监十二年,卒官,时年七十三。谥隐,后人称“隐侯”。历仕三朝,该悉典章,博物洽闻,为当世所称。又擅长诗文,是当时文坛领袖。作诗讲求声律,提倡“四声”、“八病”说,与王融、谢脁等创造“永明体”诗,开古诗向近体诗发展之先河。其诗以五言为优,梁钟嵘认为他的诗风接近于鲍照,“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诗品》卷中)。清沈德潜则认为其诗“较之鲍(照)、谢(脁),性情声色,俱逊一格矣。然在萧梁之代,亦推大家,以边幅尚阔,词气尚厚,能存古诗一脉也”(《古诗源》卷一二)。有《沈休文集》。《梁书》卷一三、《宋书》卷一○○、《南史》卷五七有传。 ☚ 丘巨源 江淹 ☛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体”代表作家之一。与南朝宋诗人鲍照并称“沈鲍”。初仕宋,为奉朝请,累迁尚书度支郎。入齐,累官东阳太守、国子祭酒等职。因助梁武帝萧衍登基有功,封建昌县侯。历官尚书左仆射、侍中、丹阳尹、中书令等职,官至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后因事忤萧衍,惧而卒。谥曰隐。著有《晋书》一百十卷、《宋书》一百卷、《齐书》二十卷等。有文集一百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官至尚书兼太子少傅。著有《四声谱》、《宋文章志》等,均散佚,今仅存《宋书》。沈约在诗歌美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声律论。他利用前人及时人对声韵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以四声律诗的主张,要求用平仄相间的整齐的声律去代替古诗歌谣长短错落的声韵;用人为的声律代替自然的声律。把写诗的声律美提高到关键地位。沈约的声律论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诗歌的音乐美,促使五言诗向律诗过度,在诗歌美学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 世说新语 《宋书·谢灵运传论》 ☛ 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文学家。沈约少孤贫好学,博通群藉,善属文。刘宋时代任蔡兴宗记室,入朝为尚书度支郎。齐初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家令,深得宠信。后又曾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与诸文士游,为“竟陵八友”之一。隆昌元年出为东阳太守。齐明帝萧鸾即位,任五兵尚书、国子祭酒。齐末积极参与萧衍嬗代机密,曾为萧衍拟定即位诏书。萧衍建立梁朝后,沈约被任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后渐为萧衍嫉忌,触怒受谴,忧惧而卒。死后谥隐,后人亦因之称其为“隐侯”。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时取则。时谢脁善为诗,任昉工于笔,沈约兼而有之。沈约首创“四声”之说,与谢脁诸人开“永明体”,讲究声律,将四声用于诗之格律,提出了“八病”说。其所作的贡献,为五言律诗的正式形成开辟了通途。沈约为人自负才高,昧于荣利,颇累清议。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己。永明年间继前人之绪,撰成《宋书》一百卷,体例齐备,流传至今,为二十四史中之一种。又有《谥法》十卷、《四声谱》一卷、《晋书》一百十卷、《齐纪》二十卷、《宋世文章志》三十卷、《俗说》五卷、《集钞》十卷、文集一百卷,均佚。明人张溥辑有《沈隐侯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现存沈约诗作,除郊庙乐章外,尚有一百四十余篇,其中一部分为拟古的乐府,也有不少侍宴和应制之作,内容空乏,但平稳工整。比较突出的是描写山水景物和离别哀伤的诗歌,但为数不多。如《早发定山》、《石塘濑听猿》、《宿东园》、《别范安成》等,都可列入优秀作品之列。钟嵘《诗品》列沈约于中品,认为沈诗“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其工丽为“一时之选”。沈约亦能文,除例行公文外,大量的赋、论、碑、铭,都足以表现他的“高才博洽”。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遗文为8卷。 ☚ 虞羲 刘苞 ☛ 沈隐侯集/沈休文集 ☚ 鲍参军集注 沈隐侯集 ☛ 沈约 沈约441—513南朝梁重要辞赋家、诗人、史学家。《梁书》、《南史》有传。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吴兴)人。幼遭父诛之难,流离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能属文。初仕宋,为奉朝请,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入齐,为征虏记室,惠文太子管书记,校四部图书。不久为御史中丞,出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为辅国将军,五兵尚书。入梁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旋迁尚书令,左光禄大夫。约性情寡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朴,立宅东田,瞩望郊阜,作《郊居赋》。好书籍,聚书至2万卷,京城莫比。他是齐梁时代公认的文坛领袖,著述丰富,成就突出。与谢脁等共同开创了“永明体”诗,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为五言律诗的正式形成开辟了途径。今存诗近200首,在南朝作家中是少有的。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引沈约语),这在齐梁时是很有意义的。今存辞赋11篇。《郊居赋》是唯一长篇,其它均系短小残篇。赋作题材广泛:有写思佳人的,有叙行路之难的,有写围城时事的,咏物赋写得简易自然,如《愍衰草赋》、《高松赋》等。著有《晋书》110卷,《宋书》100卷,《齐纪》20卷,《高祖记》14卷,《迩言》10卷,《谥例》10卷,《宋文章志》30卷,《四声谱》1卷等。其中《宋书》流传至今,为“廿四史”之一。原有集,本传载有100卷,《隋书 · 经籍志》载目 101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沈隐侯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沈充 沈勃 ☛ 沈约借指有诗才之人。唐朱长之《宿新安江深渡馆寄郑州王使君》诗: “赋诗忙有意,沈约在关东。”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南北朝著名诗人。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认识到汉语中存在四声的人,著有《四声谱》。他还与当时的其他文人共创“永明体”,探讨汉语的诗歌音律,为近体诗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人。少年孤贫,笃志好学,遂博通群书,能属文。刘宋时代,任蔡兴宗记室,入朝为尚书度支郎。齐初,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家令,深见宠信。后来又在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隆昌元年(494),出为东阳太守。齐明帝萧鸾即位,任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齐末,他积极参预萧衍密谋代齐自立的活动,曾经为萧衍拟定即位诏书。萧衍建立梁朝后,约被任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死后谥隐,故后人也称他为“隐侯”。 ☚ 谢庄 江淹 ☛ 沈约公元441——513字休文。南朝梁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并辅梁武帝登位,官至尚书令。封建昌侯。通经籍、善为文,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说,讲求声律,对汉语音韵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又通史学,精音韵,著有《宋书》、《四声谱》、《俗说》、《迩言》等书,其所著大多不传。 沈约 049 沈约441—513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官至尚书令,卒谥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维护封建门阀制度。其诗浮靡,着意雕饰,因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所创“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规定了许多不必要的禁忌,但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他还据何承天、徐爰诸家的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失。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 鲍照 谢朓 ☛ 沈约 沈约441—513Shen Yue南朝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吴兴)人。先世为东吴世家大族。自幼好学,精通文史。刘宋时任蔡兴宗记事,后入朝任尚书度支郎。齐永明年间,为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竟陵八友”之一。隆昌元年(494)出为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任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梁武帝时,被封为建昌侯,迁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死后谥“隐”,后人也称他为“隐侯”。 ☚ 鲍照 江淹 ☛ 沈约 沈约441—513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沈约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历任宋、齐、梁三代。宋时为奉朝请,累迁尚书度支郎。入齐,累官征虏记室、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以文学游于竞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竞陵八友”之一,后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善属文,曾与周顒,等创四声、八病之说。与谢脁、王融等人之作号“永明体”。为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为诗歌史上自觉运用声律写诗的创举。沈约是齐梁文坛领袖,为文主张情文互用,强调诗歌创作要根据情组织文辞,要用文辞来润饰情。在诗歌创作中过于讲究音律和谐,以声律作为评论作家的中心标准,而忽视思想内容,助长了两晋以来词藻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沈约现存诗一百七十多首,大都内容贫弱,辞藻绮丽。少数较好的作品,如《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石塘濑听猿》等,写景清新; 《别范安成》、《伤谢朓》等,感情真挚。著有《四声谱》一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等,今仅存《宋书》,其中《谢灵运传论》 是正史文学传论中的名篇。明人辑有 《沈隐侯集》。 ☚ 鲍照 江淹 ☛ 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朝梁文学家。 ☚ 江淹 范晔 ☛ 沈约441—513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入齐,累官太子家令、著作郎、东阳太守、国子祭酒;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卒谥隐。他是齐梁文坛领袖,其诗注重声律对偶,与谢朓等共创“永明体”,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发展,但所创“四声”、“八病”说对声律要求过苛过细。今存诗170余首。又著(《四声谱》、《宋文章志》、《晋书》、《宋书》、《齐纪》、《迩言》等,今仅存《宋书》,为史学名著。有文集一百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齐梁作家,声律学说奠基人之一。有《宋文章志》《晋书》《宋书》《齐记》等著作,明人张溥说他“史书居长”。在文学理论方面,他的突出贡献是研究了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的构成,提出了“四声说”,并将其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当时的诗歌与骈文的创作。他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见《宋书·谢灵运传》)同时,沈约又用他的声律说去评价前人作品,说汉代王褒刘向扬雄班固等人,“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词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但对建安作家的暗合音律之作,他倒颇为赞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他讲的虽然是诗,但在当时条件下,无疑也是对骈文骈赋的一种要求,一个准的。《梁书·沈约传》称:“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他对自己的文学贡献是颇为自负的。 ☚ 刘勰 裴子野 ☛ 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父璞,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被诛。约少年流寓,笃志好学,博通群书,宋初,起家奉朝清。入齐,任征虏记室,太子 ☚ 谢庄 张融 ☛ 为《郊居赋》/撰写《宋书》/奖掖后学 ☚ 诵书致讽 为《郊居赋》 ☛ 沈约 沈约441~513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曾仕于宋、齐、梁三代。梁武帝时,任尚书左仆射、镇军将军、丹阳尹、侍中等职,官至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卒谥隐。原有集100卷,今多散佚。沈约文名盛于当时,其诗与任防之文,并称“沈诗任笔”,后人将他与鲍照并称“沈鲍”。其为诗注重音律美与形象美,所倡“四声八病”之说虽过于琐碎拘泥,然对诗歌的格律化特别是对以后律诗、绝句形式的确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发展。其诗以五言诗为最,其中描写山水田园及送别怀旧的诗章较佳,如《早发定山》、《宿东园》、《别范安城》、《伤谢朓》等,意境清新,情感深挚。另有史书多种,今仅存《宋书》,书中存有不少研究六朝文学的重要资料。 ☚ 鲍照 江淹 ☛ 沈约441~513Shen Yueman of letters of Lia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one of the “Eight Friends of Jingling”. Works: Six Recollections,etc. 沈约442—514南朝齐梁大臣,诗人。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博通群书,文才出众。初仕齐,为齐文惠太子属官,又游竟陵王门下,与梁武帝萧衍善。与范云共劝萧衍称帝。及梁建国,为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久居要职,官至特进、光禄、侍中、少傅而终。谥号“隐”。著述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 十四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百卷及《四声谱》等。 沈约441—513南朝梁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笃志好学,博通群籍。历仕宋、齐,累官司徒左长史。后助梁武帝登位,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他历仕三代,熟悉旧章。又精通音律,创四声八病之说,以平、止、去、入四声相互调节方法应用于诗文,为韵文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诗与谢朓、王融诸人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词藻绮丽,偏于雕饰,对当时文风很有影响。著有《宋书》、《齐纪》、《梁武纪》、《迩言》、《諡例》、《宋文章志》、《四声谱》及文集百卷。 沈约441—513南朝梁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历仕三朝,宋时为尚书度支郎,齐时为五兵尚书、国子祭酒,因拥戴萧衍(梁武帝)称帝被封为建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尚书令、领中书令。死后谥隐。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对古体诗演变为律诗有积极影响。著述颇多,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百卷、《齐纪》二十卷、梁《高祖纪》十四卷、 《迩言》九卷、《谥例》十卷、 《宋文章志》三十卷、《四声谱》及文集百卷。今存《宋书》及明人辑本《宋隐侯集》。宋书是在何承天、徐爰等人《宋书》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