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汝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汝坟

汝坟

《诗经·周南》篇名。此为思妇诗,写其在汝水边砍柴时,思念她远行的丈夫。全诗三章,章四句。一章写其思念丈夫的焦躁心情。第四句“惄如调饥”中的“调饥”,即朝饥。《郑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闻一多、钱钟书皆以为这是古代的廋词,以饮食喻男女之情事。二章写其见到丈夫后的愉悦。三章写其丈夫归来后的宽慰心情。今人据“王室如毁”句,以为这是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以后的诗。

☚ 汉广   麟之趾 ☛

《汝坟》

 遵彼汝坟,沿着汝堤往前走,


伐其条枚。砍伐木枝做柴烧。


未见君子,久久不见丈夫面,


惄如调饥。好似肚饿受煎熬。



遵彼汝坟,沿着汝堤往前走,


伐其条肄。伐取树木新枝条。


既见君子,如今已见丈夫面,


不我遐弃。从此相聚不远抛。



鲂鱼赪尾,鲂鱼劳累尾变红,


王室如燬。王政暴烈如火焚。


虽则如燬,虽然王政暴如火,


父母孔迩。幸有父母可慰心。



[注释] ①汝坟:汝水河堤。汝水源出河南省,又称汝河。②惄(ni):难受。调:通“朝”,早晨。 ③遐:远。 ④鲂鱼:鱼名,体薄,细鳞。 赪(cheng):赤色。⑤燬:焚,酷烈。⑥孔迩:很近。



[赏析] 西周末年,幽王暴虐无道,王室倾危,社会动乱。周南汝水地区一个被朝廷拉去服役的男子,逃难归来,他的妻子有感于久别重逢的难得,满心喜悦,从而唱出了这首感今追昔、充满深情的歌。《诗序》曾把这首诗附会为南国之人,受到文王的教化,能够勉励在外服役的丈夫,努力为王室效劳。实际上其诗含意正相反,从这首诗中正可以看到人民对王室动乱的不满,对家人团聚生活的渴望。


全诗三章,第一章写丈夫未归时的渴念之情;第二章写丈夫归来后的欣幸;第三章,则写出生当乱世幸而能够与家人团聚的无限欣慰。前两章均以这位妇女在汝水边采伐木枝起兴。第一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诗集传》:“枝曰条,干曰枚。”孔颖达说:“大木不可伐其干,取条而已。枚细者,可以全伐之也。”这两句意思是说,沿着汝水大堤,把堤上的灌木枝干 一起砍掉。第二章则写“遵彼汝坟,伐其条肄”,《诗集传》:“斩而复生曰肄。”肄,是指经年又新生出的木枝。显然,诗人是以“伐其条枚”、“伐其条肄”来代表时间的推移的。这正好与首章写丈夫在外未归,次章写丈夫已归相配合。这首诗写于丈夫已归之后,因此第一章乃属对丈夫未归时自己心情的追忆。诗中写丈夫未回来时,自己的忧思想念之情,是那样的痛苦难熬,从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惄如调饥”,就像没有早饭吃,饿着肚皮般地难忍难熬。这个比喻是那样的普通,但用以形容其欲望不能满足的迫切之情,又是那样贴切而生动。第二章写丈夫终于在远离久别之后回到了自己的身旁,“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遐弃,远弃。“不我遐弃”,即“不遐弃我”的倒装句,即表示丈夫对我的感情,也和我对他的感情一样,终不忍久离,从而设法回到了自己身边,其欣幸快慰之情,令人读之可见。第三章的前两句,是对当时王室之政酷烈的担忧,“鲂鱼赪尾,王室如燬”。关于“鲂鱼赪尾”,旧注一般解释是鲂鱼尾巴本白色,鱼劳则变赤,所以用来喻民之劳苦。鲂鱼之尾因劳而变色,这恐怕未必有科学根据,大约属于当时的民间传说。诗人用这样一个传说,来比喻在国乱政酷之下,人民徭役频繁,劳苦疲惫不堪,还是很形象的。下两句“虽则如燬,父母孔迩”,是说虽然王政酷烈,社会动乱,但能回到家中与父母团聚在一起生活,还是值得庆幸和安慰的。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末年,政酷国乱带给人民生活的动荡不安。这首仅仅三章十二句的小诗,前两章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离合之间的忧喜之情,第三章章法一变,写出了生活在乱世之中人们的些微愿望和欣幸。诗中还用伐木、调(朝)饥、鲂鱼赪尾等比兴手法,把时间、心情、生活状况形象化,从而增强了诗词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诗经》之《汝坟》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汝坟

 〔原文〕
 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韩惄作愵,鲁调作朝,齐作周。)
 (枚、饥,脂部。)
 遵彼汝坟,
 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
 不我遐弃。
 (肄、弃,脂部。)
 鲂鱼赪尾,(齐赪作䞓。)
 王室如燬。(韩燬作𤈦。)
 虽则如燬,
 父母孔迩。
 (燬、迩,脂部。)
 〔译文〕
 沿着汝水走在堤岸上,去找柴薪砍枝干。自您离家出走没见面,想您就如清早饥饿没吃饭。
 沿着汝水走在堤岸上,备好柴薪砍那嫩树条。您离我多年没想今天能见面,恩爱夫妻没把我遗弃。
 鲂鱼劳累尾巴红,王室如火把人焚。虽然如火把人焚,父母儿女在眼前,快快回家大团圆。
 〔评介〕
 《汝坟》三章,章四句。这是妻子对远役丈夫怀念的一首情歌。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曰:“一章‘调饥’,写出无限渴想意。二章‘不我弃’,写出无限欣幸意。三章 ‘孔迩’,写出无限安慰意。”
 但对这首诗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主要在于对诗中“惄如调饥”、“鲂鱼赪尾”两句解释不同造成的。“惄如调饥”的“饥”,闻一多说,是古时的一种隐语,指性的行为。又如钱钟书《管锥篇》引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又说:“小说中常云‘秀色可餐’,‘恨不能一口水吞了他’,均此意也。”钱先生认为:“以饮食喻男女,以甘喻匹,犹巴尔扎克谓爱情与饥饿类似也。”其说符合诗的原意。对于“鲂鱼赪尾”,历来都是据《诗集传》作“鱼劳则尾赤”的解释。朱熹《诗集传》说:“鱼劳则尾赤,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后闻一多一反此说,认为“鲂鱼非实指,系称男方,国风中凡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对方的庾语(隐语),无一实指者,如今天的民间歌谣中,还可随处找出例子。”可备一说。
 《诗经》最善于运用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比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此篇就是一例。如诗中“未见君子,怒如调饥”,这是用早晨饥饿来比喻对君子的渴望,比喻如饥似渴的爱情相思之苦,设想特别精切。姚际恒云:“惄如调饥,妙喻。”又如诗中的“伐其条枚”、“伐其条肄”,均喻婚姻、情爱。如按闻一多的说法,诗中的“饥”、“鲂鱼赪尾”也是暗喻男女双方爱情的。根据专家学者研究国风中言“错薪”、“析薪”、“伐薪”、“鱼”等,皆为两性间称对方的隐语,暗喻婚姻爱情的,这大概与古代婚礼民俗有关。姚际恒云:“鲂鱼赤尾,造句奥。”

古代爱情诗词《》汝坟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汝坟

 

诗经·周南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汝坟》是一位劳动妇女思恋远役的丈夫而唱出的歌。她的丈夫——“君子”,被奴隶主贵族强征远役,她在无限缠绵的思恋和怨恨中,喊出了自己的心音。她一方面苦苦思念远役的丈夫,表现出淳朴、真挚的爱。另一方面,则大胆地控诉了“如燬”的奴隶制度,揭示出奴隶制度的罪恶本质。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写女歌者与丈夫未有相见时,“如饥似渴”的煎熬心情。他们原本是情深意浓的伴侣,可是,对方却被强征远役,使家境从而凄凉起来,这怎能不激起歌者的无限思念和怨恨之情呢!在这里,歌者是以“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起兴,衬托出“未见君子”的那种难以煎熬的“如焚”心情的。仁井田南阳《毛诗补传》云:“感物以起情谓之兴,借物以喻事谓之比。兴者感发之名,比者譬喻之称。”
 第二章是写女歌者与丈夫相聚后的喜悦心情。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梦境写照。歌者白天“如饥似渴”地思念心上人儿,结果始终未见,而到了晚上闭上眼睛,却仿佛见到丈夫已回到了自己身旁,显示出她于驰骋想象中的幸福与喜悦。不过,歌者在这章中是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起兴,反衬出“既见君子”的梦幻喜景的。
 第三章则是全诗的重心所在。它是在控诉残酷的奴隶制度下的繁重徭役的基础上,反映出歌者热切希冀丈夫能早些回还,与亲人团聚的焦虑心情,对不平等奴隶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它以“鲂鱼赬尾”起兴,映衬出残暴的奴隶制度,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阶级的刻骨仇恨,反映出劳动人民渴望家人团聚,和平生活的共同愿望。这就从而把歌者爱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汝坟》在艺术上,同《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是以比兴为主要表达手段,来叙写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和对象,抒发主人公的情感的。它在整个叙述过程中,又是采用一唱三叹的形式,感情回环往复,意旨层层深入,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特色。它在形式上则是运用的四言句式,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总之,《汝坟》这首诗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堪称一首文情并茂的千古绝唱。

《诗经》-《汝坟》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古代中国人对名词的分类使用显然比今天有独到的精确性,例如“牛”, 从一岁到四岁各有单独的名词: 犊、 、 犙、 牭, 各司其职。 而今天我们习惯了多音节词,一般是在“牛”前面加上数量词定语,如“两岁小牛”,构成所谓“偏正词组”来表达。
 古人的这种习惯,用在诗中有时能表达更微妙含蓄的意思。象“汝坟”这首诗中的“条”、“枚”、“肄”的用法即其一例。按古人解释,“枝曰坟、干曰枚、斩而复生曰肄”。第一章中“伐其条枚”,第二章中“伐其条肄”,其间竟然暗示了一个春秋的时间跨度。从这个角度理解,可见古人作诗用字是何等精巧。
 诗中描写的显然是一个丈夫出征在外的妇女,经常围着汝水两边的大堤 (汝坟),一边砍柴一边怀念未归的丈夫,这样不知不觉就是秋去春来,因为砍去的枝干斩而复生为肄了。看不见在外的丈夫,忧思(惄,音ni) 就象饥渴一样难耐。终于看见太夫平安归来,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远远地抛弃。久别重逢,其喜可知。
 最后一章中,诗人用了一个很奇特的比喻:“鲂鱼赪尾,王室如毁”。然后发愿: 就算王室已经快要完蛋了,但愿父母家人能够团聚,犹能差强人意。
 对这最后一章,朱熹先生也有独特的解法,他说鲂鱼尾巴为白色,变成红色是由于劳累过度所致,犹如人们常说的“累得吐血”。据此,他认为此句象征着纣王的国家已经财殚力尽,过度的役使民力使人民劳苦不堪,终不能挽救王室的没落。鲂鱼是江汉水域中常见的一种淡水鱼,因毛泽东先生的一首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而脍灸人口的“武昌鱼”,就是鲂鱼的一种,名叫团头鲂。鲂鱼尾变红究竟是劳累过度抑或性成熟的象征,在此可以不必认真计较,但是在诗人的时代,鲂鱼显然是寻常可见的,因此才可能被用来入诗。在本章中,此句更象是起兴,而非朱熹先生判定的用比。然而朱熹先生这样解释是与他的一贯思想相一致的,他在下一句中,照例将“父母孔迩”中的“父母”,解释为暗指周文王。周文王名义上仍是纣臣,但其时王室天下,文王已据有三分之二。纣王室已是荼毒生灵,无药可救了,于是老百姓无不翘首以待周文王的队伍,犹如一九四九年时之盼望八路军进城,解放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惜朱熹先生也没有证据确认此诗的准确年代,因此不免显得有些穿凿附会。
 “孔迩”一词,“迩”是“近”的意思;“孔”,可解为“甚”,即如今天“很”、“非常”等副词的用法。
 我想,如欲将此诗还其本来面目,理解时不妨尽量平民化一点,仍不失为一首优美的闺怨诗。大可不必上纲上线三突出,人为拔高一番。

诗词《汝坟》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自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注释】 ①遵:沿着。汝:汝水,源出河南天息山,东入淮河。坟:河堤。条、枚:《毛传》:“枝曰条,干曰枚。” ②惄(ni匿):《郑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调:通“朝”,早晨。③肄(yi亦):闻一多《诗经新义》:“《传》曰:‘斩而复生曰肄。’案:斩而复生之枝,亦小枝。” ④遐弃:疏远遗弃。此句为倒文。《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⑤赪(cheng称):红色。《孔疏》:“鲂鱼之尾不赤,故知劳则尾赤。”后世用“赪尾”喻忧劳。燬(hui悔):同“毁”,烈火。⑥孔:甚。迩:近。
 
 【译文】 沿着汝水堤岸走,砍下树枝筐里投。久久未见亲人面,思如朝饥心忧愁。沿着汝水堤岸走,砍下嫩枝筐里投。总算见到亲人面,亲人念旧情义厚。鲂鱼劳累红了尾,王命火急频频催。王命虽急似火焰,莫忘父母在跟前。
 
 【集译】 宋·黄櫄:“此篇之意其所以起兴者,皆在于条枚、条肄之句。枝曰条,干曰枚,旁之斩而明年复生曰肄。托此以见其行役之久也。方其夫行役之时,见其人之伐其条枚,则思念之情,已不能自已。今又见伐其条肄矣,历时若是之久矣,庶几见其不远弃我也,诗人之意,大抵如此。黍稷方华,意不在于黍稷,而在于记其去之时;有敦瓜苦,意不在于瓜,而在于其行役之久。伐其条枚,伐其条肄,盖言其岁复岁,而君子行役之未归也,意岂在于伐薪之事哉?”(《毛诗李黄集解》卷二)
 宋·辅广:“‘未见君子,怒如调饥’,思望之情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喜幸之意也。‘虽则如燬,父母孔迩’,慰勉之辞也。未见而思,既见而喜,发乎情也。终勉之以正止乎礼义也。此可见其情性之正矣。且以纣之无道天下离心,而汝坟之民尚以文王之命服纣之役,则文王之德孚于人心者,可见矣。不惟此也,至于妇人亦知以文王为父母,而勉其君子以尊君亲上之意,则文王之化为不可及矣。”(《童子问》卷一)
 元·刘墐:“妇人之伐枚伐肄,则别其夫之久矣;惄如调饥,则念其夫之深矣。然其久别于行役之劳,宜有怨上之意,相见于深思之余,宜有情昵之和,今乃有亲上之语,以相慰则可见文王德泽之深,而其无情昵之私言,则又可见文王风代之美也。”(《诗传通释》卷一)
 明·戴君恩:“不是妇人悯其夫也,是诗人美文王也。当时文王德泽入人之深,虽妇人女子无不倾信,诗人特借《汝坟》妇人以写其瞻依爱戴之意。‘未见’、‘既见’,是丹青家布景处耳,传神写照,故应在阿堵中。此诗如此读,乃奇绝。”(《读风臆评》)
 清·马瑞辰:“细绎诗意,盖幸君子从役而归,而恐其复往从役之辞。首章追溯其未归之前也,二章幸其归也,三章恐其复从役也。盖王政酷烈,大夫不敢告劳,虽暂归,复将从役,又有弃我之虞。不言忧其弃我,而言父母,《序》所谓‘勉之以正’也。言虽畏王室而远从行役,独不念父母之甚迩乎。古者‘远之事君,迩之事父’,诗所以言‘孔迩’也。”(《毛诗传笺通释》卷二)
 清·邓翔巢:“征人久而不反,或有意外之虞,未见恐其逃亡,既见知其不死,不远弃我,心殊慰矣。……乍见移时,往日死亡之忧,至今始释。不祥之语,不忍出于其口,故但曰‘不我遐弃’,亲昵之辞也。……未见既见开合,《草虫》合用于一章,此分用于二章,文气较骀宕。……既见之后,睇审形容憔悴,又复悽恻,不正言而比言更见情致。追溯所由,王室如燬之故,若复再嗟祸乱无甚意味,忽转笔振宕出人意表,不以为怨而以为慰,奇绝奇绝,三百篇用虽则二字转笔者数处,而此最沈着。”(《诗经绎参》卷一)
 清·方玉润:“商辛无道,王室久如焚燬,天下臣民,皇皇无定,莫不欲得明主而事之矣。……商政虽虐,天命未改,诗人不敢显言,故托为妇人喜见其夫之词,曰‘王室’,曰‘父母’,则又情不自禁,其辞且跃然纸上矣。”“(一章)‘调饥’,写出无限渴想意。(二章)‘不我弃’,写出无限欣幸意。(三章)‘孔迩’,写出无限安慰意。”(《诗经原始》卷一)
 
 【总案】 此诗写女子思念远役的丈夫,反映了人们乱离中的怨忿心情。诗中虚实结合、前后对比,描绘女子眼前对丈夫的苦苦思念和设想中的夫妇愉快幸福会见的情景,写出了她悲喜爱怨情感的层层深入的变化,正如方玉润所说:“(一章)‘调饥’,写出无限渴想意。(二章)‘不我弃’,写出无限欣幸意。(三章)‘孔迩’,写出无限安慰意。”诗中还将较为抽象的时间推移、心理活动、生活状况,通过伐木、调饥、鲂鱼赪尾等比兴手法,使其形象化,增强了诗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使诗中的感情色调更为鲜明和丰富。

《诗经》篇文之《汝坟》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
 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注释】①遵:沿着。汝:水名。坟:大堤。②条枚:树木的枝条。③惄(nì):忧思,心里难受。调(zhōu):通“朝”。早晨。④肄(yì):砍后再生的枝条。⑤遐(xiá):远。⑥鲂:鳊鱼。赬(chēng)尾:赤尾。⑦王室:王朝;朝廷。燬(huǐ):烈火。⑧孔:副词。相当于“很”。迩(ěr):近。
 【鉴赏】这是妻子怀念丈夫之诗。
 全诗三章。一章写妻子未见丈夫归来的忧念之情。妻子沿着汝水大堤,正在砍伐那茂密的树枝。她未见到丈夫归来,满腹的忧思如同早饥思食一样急切难耐。二章写妻子见到丈夫归来的喜悦之情。妻子沿着汝水大堤,正在砍伐那茂密的树枝。她突然见到丈夫归来,心里无限惊喜,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原来丈夫没有把我远远抛弃。三章写夫妻互倾情愫。丈夫慨叹地说:“鳊鱼尾红是由于过于劳累,我久役不归是因为暴政如火。”妻子则深情地说:“虽然暴政如火,但是现在父母就在身边。”这段对话,字里行间充溢着久别的思念与重逢的欣慰。
 《诗序》说:“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此说谓妻勉夫勤于王事,这显与诗意难符。伪《鲁诗说》:“《汝坟》,商人苦纣之虐,归心文王。”此说不仅无据,而且与诗中“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既见君子,不我遐弃”的情感基调不类,故也不足取。

古代民歌《汝坟》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本篇写妻子对远役久而不归的丈夫的怀念与见面的喜悦,以及对丈夫的安慰。涉及的事件与人物,当为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犬戎入侵,攻陷镐京,周南地区一个在王朝供职的小官逃回家中,使忧思的妻子顿生欢喜,遂作此诗表达心怀,并安慰丈夫。
 全诗分三章。前两章为赋体。首章开门见山地叙写这个丈夫远役在外的妇女,在汝水堤岸忙于吹柴:“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这位妇女沿着汝水堤岸砍伐树枝树干作柴烧。通过首二句的叙写,既显示出女子的身分是普通的劳动妇女; 又暗示出因其丈夫离家远役,才不得不由她代替男子来
 操劳砍伐树木作柴火。她一边砍柴,一边怀念远役未归的丈夫:“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此言,当她在十分怀念丈夫而未见到他的时候,其忧思就像早晨因未进食而饥饿得揪心难熬。此形容忧思至极,表现得极深刻。正如清代方玉润说: “ ‘调饥’ 写出无限渴想意。” (《诗经原始》)
 次章前两句表明女主人公为了维持生活而常常不断地在堤岸砍柴劳动:“遵彼汝坟,伐其条肄。”“肄”,是树在砍伐后,再生的小枝。由首章的“条枚”换为 “条肄”,仅一字之差,但已表明: 时间在推移,历时之长久。即由秋或冬推移至春或夏。换言之,至少丈夫远役已有二年之久没有回来了。长期对丈夫的忧思,正在堤岸砍伐再生小枝的当儿,终于看到丈夫平安地回来了,顿时使她感到: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见到他以后,才使她感悟到:原来自己没有被远远地抛弃。久别重逢,正如久旱逢甘雨,心花怒放,其喜悦不言而喻。由首章的 “未见”换为 “既见”,仅一字之差,却由此使她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无异于飞跃。“ ‘不我遐弃’写出无限欣幸意。” (方玉润 《诗经原始》)
 她怀着难以名状的欢喜,偕丈夫离开堤岸,回到家里,尽献妻子对丈夫的殷切温情,为他准备饭菜,让他尽情地饱餐;由此引起她对国事的联想:“鲂鱼赪尾,王室如毁。”此章采用比兴手法: 首句用兴兼有比义,次句用比。妻子到家之后,便烹鲂鱼给丈夫吃,见到鲂鱼尾红似火烧,遂联想到周王朝遭犬戎之难,也像被烈火烧毁。这种比兴尽管奇特,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犬戎攻破镐京的历史状况; 从而又反映了这一事件对广大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影响。正由于此,妻子才会有这种联想。因此,这种心理描写是极为深刻的。妻子既然知道丈夫是在犬戎攻破镐京之后,逃难回家的,所以深怕丈夫因国破难过而不易平静,所以便安慰他: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此言,虽然周王朝好似被烈火烧毁了,但回家后,父母却近在你眼前,而全家得以团聚了,这总算是莫大的欣慰啊。这就将妻子的心理活动发展向前推进一层,从而进一步地刻画出来。
 诗中生动形象、正面地描写出妻子的生活行动与心理活动,但对丈夫的生活行动与心理活动却未作正面描写。然而从这些描写中,丈夫的生活行动与心理活动,自然不言而喻。
 本篇是一首优美的闺怨诗。
汝坟

汝坟

〔原文〕
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韩惄作愵,鲁调作朝,齐作周。)
(枚、饥,脂部。)
遵彼汝坟,
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
不我遐弃。
(肄、弃,脂部。)
鲂鱼赪尾,(齐赪作䞓。)
王室如燬。(韩燬作𤈦。)
虽则如燬,
父母孔迩。
(燬、迩,脂部。)
〔译文〕
沿着汝水走在堤岸上,去找柴薪砍枝干。自您离家出走没见面,想您就如清早饥饿没吃饭。
沿着汝水走在堤岸上,备好柴薪砍那嫩树条。您离我多年没想今天能见面,恩爱夫妻没把我遗弃。
鲂鱼劳累尾巴红,王室如火把人焚。虽然如火把人焚,父母儿女在眼前,快快回家大团圆。
〔评介〕
《汝坟》三章,章四句。这是妻子对远役丈夫怀念的一首情歌。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曰:“一章‘调饥’,写出无限渴想意。二章‘不我弃’,写出无限欣幸意。三章 ‘孔迩’,写出无限安慰意。”
但对这首诗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主要在于对诗中“惄如调饥”、“鲂鱼赪尾”两句解释不同造成的。“惄如调饥”的“饥”,闻一多说,是古时的一种隐语,指性的行为。又如钱钟书《管锥篇》引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又说:“小说中常云‘秀色可餐’,‘恨不能一口水吞了他’,均此意也。”钱先生认为:“以饮食喻男女,以甘喻匹,犹巴尔扎克谓爱情与饥饿类似也。”其说符合诗的原意。对于“鲂鱼赪尾”,历来都是据《诗集传》作“鱼劳则尾赤”的解释。朱熹《诗集传》说:“鱼劳则尾赤,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后闻一多一反此说,认为“鲂鱼非实指,系称男方,国风中凡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对方的庾语(隐语),无一实指者,如今天的民间歌谣中,还可随处找出例子。”可备一说。
《诗经》最善于运用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比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此篇就是一例。如诗中“未见君子,怒如调饥”,这是用早晨饥饿来比喻对君子的渴望,比喻如饥似渴的爱情相思之苦,设想特别精切。姚际恒云:“惄如调饥,妙喻。”又如诗中的“伐其条枚”、“伐其条肄”,均喻婚姻、情爱。如按闻一多的说法,诗中的“饥”、“鲂鱼赪尾”也是暗喻男女双方爱情的。根据专家学者研究国风中言“错薪”、“析薪”、“伐薪”、“鱼”等,皆为两性间称对方的隐语,暗喻婚姻爱情的,这大概与古代婚礼民俗有关。姚际恒云:“鲂鱼赤尾,造句奥。”

☚ 汉广   麟之趾 ☛

汝坟

汝坟

汝水大堤。《说文》:“汝,汝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段玉裁注: “高陵山,汝水出东南,至新蔡入淮,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水经》: “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天息山。”郦道元注:“《地理志》 曰: ‘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又言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博物志》曰: ‘汝出燕泉山。’并异名也。”《周南·汝坟》一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 “遵,循也。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枝曰条,干曰枚。” 《广雅 ·释诂》:“遵,行也。”

☚ 汤   许 ☛
000050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