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衡78—139

张衡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北)人。少善文,游学长安、洛阳,就读于太学,博通五经,尤精天文、历算。数被召请,皆不就。因官僚、贵族过于骄奢淫佚,乃作《东京赋》与《西京赋》(合称《二京赋》),铺写长安、洛阳之繁盛,予以讽谏。安帝特诏征召,任郎中。后两度任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撰天文学名著《灵宪》,指出“宇之表无限,宙之端无穷”,认识到宇宙之无限性。创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铜壶滴漏带动之浑天仪。阳嘉元年(132年)又创制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方向的候风地动仪。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蚀成因,指出月光乃日光之反照,月蚀系入地影所生。当时神学目的论与谶纬迷信盛行,乃上疏请予严禁。迁任侍中,遭宦官之谗毁,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元年(136年)出任河间相,视事三年,整肃吏治,甚有成效。后上书辞官,未准,转任尚书。不久病死。遗著有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等共三十二篇。其《同声歌》与《四愁诗》系五、七言诗始创时期重要之作。原集已佚,明人辑《张河间集》

张衡

明常熟人。字以平,号观复,学者称观复先生。张继父。诗才清丽,书法遒美。永乐初以人才征入京师禁廷写诰,以父老乞归侍养,从学者众。兼善医药,子孙能传其业。

张衡

张衡78—139

东汉伟大科学家、著名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南)人。家贫,敏而好学,“约己博艺,无坚不钻”。十七岁离家远游长安、洛阳,考察历史文物、风土人情。汉安帝时召为郎中,后两度任太史令,掌天象观测,创制世界第一台用水推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并最先正确说明月食成因。顺帝时迁任侍中,遭宦官谗毁,出为河间相。任满,求免官归田。复召为尚书,病死。所著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系天文学重要著作。又有辞赋诗文三十二篇,以《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等最为著名。《二京赋》沿袭班固《两都赋》,但规模更加宏大,讽刺更加明显,并突破大赋常规,于京都名物铺叙中杂以民情风俗描写。《归田赋》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对后世抒情小赋颇有影响。《四愁诗》多用七言,意绪缠绵,感慨深婉,在七言诗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 赵晔   马融 ☛

嫦娥

☚ 黄帝升天   嫦娥 ☛

张衡

张衡

亦题《骇神》、《足指画兽》。南朝志怪小说。郭氏撰。原载《郭氏异物志》。《太平广记》卷二一○录载。王汝涛主编《太平广记选》录入。这是一则关于动物的异闻。叙述: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明天象,善书画,曾出京任河间相。建州(汉时无建州)满城县山上,有一种兽,名“骇神”,豕身人首(头),状貌丑恶,百鬼恶之,好出水边石上。张衡前去画它,而此兽则入水中不出。有人说,此兽畏画,故不出。张衡遂拿去纸笔,兽果然出水。张衡拱手不动,暗中以足指画之。后时人号此处为“巴兽潭”。作品写出了骇神兽的状貌性情及生活特点,通过张衡画该兽的描写,表现了张衡的才智。作品文笔简约,叙写有致。开头用史传笔法叙人;接着以简洁之笔勾勒骇神兽之特性;最后叙写画此兽的情景。笔法虽疏简,但婉约有情趣,其写“平子拱手不动,潜以足指画之”,实为传神之笔,把张衡的工于心计及绝妙的画技活脱般展现出来。“足指画兽”,实为一绝。“骇神”这种动物,目前生物学界不闻。或当时存在而后灭绝,或属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待考。

☚ 郭氏异物志   骇神 ☛
张衡

张衡78—139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北)人。少年即聪敏好学,出游长安,后至京都洛阳,入太学,“通《五经》,贯六艺”。东汉和帝永元(89—105)中,举孝廉不行,公府屡次征召亦不就。精思十年,作《二京赋》,婉言针砭当时的社会现实。安帝时,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作浑天仪。顺帝初,复为太史令。顺帝阳嘉元年(132),造地动仪。后迁侍中,遭宦官谗毁,作《思玄赋》以寄情志。永和(136—141)初,出为河间相,严整法度,上下肃然。在职三年,上书请求退职,召拜尚书。永和四年卒,年六十二。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其辞赋典雅密丽,语言清新,尤其是《归田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写归隐乐趣的抒情小赋,对后来赋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今存诗中,以《同声歌》、《四愁诗》最有名。前者五言,代表东汉五言诗的成熟;后者七言,开七言诗创作的先河。而且《四愁》明写爱情,实则抒发政治抱负,缠绵悱恻,寄托遥深,艺术造诣很高。南朝梁刘勰论历代诗歌成就,认为在四言、五言的创作中,张衡“得其雅”,“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文心雕龙·明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其诗及断句九首。《后汉书》卷五九有传,又汉崔瑗有《河间相张平子碑》(《古文苑》)。

☚ 傅毅   秦嘉 ☛

张衡78—139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西)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与蔡邕并称“张蔡”。十七岁离家,入京都,受业于太学,用十年功夫写成《东京赋》、《西京赋》,对上层社会的穷奢极欲给以讽谏。汉安帝时拜郎中,迁太史令,掌管天文。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浑天仪和地动仪。后迁侍中,五十九岁出任河间相,在职三年,上书请求归田。后召为尚书,卒。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今存《二京赋》、《归田赋》等文三十二篇。及天文著作《浑天仪图注》、《灵宪》等,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索引:张衡,平子,河间。

张衡

张衡78—139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十七岁游学三辅,后到京城就教于太学,通五经,贯六艺,淡于名利,屡被征召,皆推辞不就。永元十二年(100)始任南阳主簿,后被征入朝,拜郎中,两次担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又作过侍中、河间相等官。张衡勤学博识,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其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有《灵宪》、《筭罔论》等科学著作。张衡的文学成就亦甚丰。他的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有名,二赋合称为《二京赋》,题材体制皆模仿班固《两都赋》,但结构更宏阔,规模更巨大,在思想艺术上也具特色。抒情小赋《归田赋》,语言清新,情味悠长,对魏晋抒情赋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张衡诗作,今存近十首,以《同声歌》、《四愁诗》最有名。《同声歌》为完整的五言诗,写得情真词丽,标志东汉时早期文人五言诗的进步。《四愁诗》全诗通篇七言,为文学史上最早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是诗分四章,用比兴手法,以情诗的形式寄托政治怀抱和失意的忧伤,写得意绪缠绵,兴寄幽深,颇为动人。原有集十四卷,久佚。明人张溥辑《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张衡诗作。

☚ 傅毅   李尤 ☛

张河间集/张衡诗文集校注

☚ 别集   张河间集 ☛

张衡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字平子,南阳人。他学识渊博,著有《周官训诂》,写过著名的《二京赋》和《南都赋》。他又十分精通数学,著有《算罔论》。张衡最大的科学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他写了一部天文学著作《灵宪》,讲述天体现象。他总结前人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创制了浑天仪、候风仪和地动仪。浑天仪是用水力转动的一个浑象(即现在的天体仪),用铜铸成,球面上标出黄道、赤道,南极、北极,还刻上28宿及其他星座。使漏壶滴水转动浑象,每天有规律地回转一周,在室内观察星体的出没,和实际完全一样。这个浑天仪,是天球仪的鼻祖。地动仪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圆径8尺,状如酒樽;中有立柱,连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8个龙头,口衔铜丸;下有8个蟾蜍,口向上,哪个方向有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口就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内,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守仪器的人就可以知道发生地震的方向,并能推测出震源的距离。地动仪的制作技术和性能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这架精巧的地动仪发明于公元132年,比欧洲创造的地动仪要早1700百多年。

张衡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张衡

 东汉著名的科学家、辞赋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顺帝时任太史令。创造浑天仪与地动仪。其著作后人辑有《张河间集》。

张衡 - 可可诗词网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学者。少善属文,17岁入太学,通五经、天文、历算。28岁任南阳太守主簿,安帝时拜为郎中,再迁太史令,累官至尚书。曾作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天体和地震的仪器,在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天文著作《灵宪》、《浑天仪图注》、《算罔论》等,阐述“浑天说”,提出宇宙无限的观点。在文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著有《二京赋》(《西京》、《东京》合称《二京赋》),铺写京都景象,规模宏大,辞采富丽;形式上仍承袭班固《两都赋》旧制,但加强了讽谏的意旨;另有《思玄赋》、《归田赋》等小赋,形式短小,文辞清丽,开东汉抒情小赋的先声;诗歌方面,有《同声歌》、《四愁诗》等,在五、七言诗初创时期具有一定地位。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张衡

张衡78—139

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04)间,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慕其才华,累召不应。二十三四岁时,应南阳太守鲍德之邀,出任主簿。元兴(105)初,衡因王侯以下豪侈过度,仿班固《两都赋》而作《二京赋》,以讽时弊。安帝以其有名,善机巧,精于天文、阴阳、历算,特征公车,拜为郎中,迁尚书郎,转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著《灵宪》、《算罔论》两部天文学著作,又制成浑天仪。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阳嘉元年(132),制成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尝作《应间》赋,宣称决不“捷径邪至”,“于进苟容”,钻营取宠,甘愿“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以明其致力天文和学术之志向。阳嘉(132—135)中,针对当时图谶之风盛行,上疏求禁绝。后迁侍中,为帝赞导诸事,顾问应对,讽议左右。因触怒外戚和宦官,遭宦官谗毁,遂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衡不愿六居机密,上书请求专事东观收检遗文,补缀《汉书》,定汉家礼仪。顺帝不允,遂在永和(136—141)初出为河南和间相。在职三年,树威严,治法度,清奸党,郡中大治。时值衰年,便作《归田赋》,上书乞骸骨。顺帝复征拜为尚书,未期年而卒。张衡所处之时代,乃东汉从安定渐趋衰落之时代,政治十分昏乱。他从唯物论观点出发,驳斥了图谶迷信,批判了腐败的外戚宦官政体,主张礼义治国,除奸用贤,遵节俭,尚朴素,为无为,事无事,永有民以孔安。这些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众多奏议和《二京赋》等大赋作品中。他的作品大都“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芬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四愁诗序》),抒发自己想往贤人、忧国忧民的忠君爱国思想。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继承了汉大赋的辅张扬励,又融进了讽谏议论,为汉大赋之集大成者。同时,又开创了一种抒情小赋,使汉赋转入新境界。其完整的赋作有《温泉赋》、《应间》、《思玄赋》、《二京赋》、《南都赋》、《归田赋》、《髑髅赋》等8篇,其它如《舞赋》、《羽猎赋》等均残缺散佚。作品题材广泛,上至王侯下至百姓,讽谏议论,言情状物,无所不涉。长篇极轨的大赋,抒情清丽的小赋,诸体皆有。“文以情变,绝唱难踪。《两京》宏富,《归田》标举,《思玄》飘渺,《髑髅》伤情”(何沛雄《读赋零拾》)。但作品中仍有过于铺张、呆板、堆砌、雕琢之处。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把大赋推向最高峰,开辟了抒情小赋新途径,又创制以《四愁诗》为代表的新体七言诗,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崔瑗称其“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河间相张平子碑》)。郭沫若誉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张衡碑记》),恰如其分。《后汉书》本传载衡著有“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辨》、《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11卷,大多散佚。明代张溥辑有《张河间集》43篇,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张超   张翰 ☛
张衡

张衡78—139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他生在东汉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年少善属文,后入京都,受业于太学,日夜攻读,遂通群书。衡淡于功名,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推辞不就。永元十二年(100),始任南阳主簿。后被征入朝,拜郎中,两次任太史令,又作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勤敏好学,博识多能,在他的述志之作《应闲》中曾以“约己博艺,无坚不钻”自许。他在任太史令期间,悉心研究天文、历算,著《灵宪》、《箅罔论》等科学著作,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又曾上疏反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写有《请禁绝图谶疏》。
张衡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赋两方面。他的《四愁诗》是一篇很著名的抒情之作,对七言诗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辞赋发展史上,张衡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他的叙事大赋可以说是对汉大赋的一个总结,而他的抒情小赋的创作,则又为辞赋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其赋今存《思玄赋》、《二京赋》、《归田赋》、《南都赋》、《髑髅赋》、《冢赋》等,其中《二京赋》、《归田赋》是其代表作。《二京赋》虽模拟班固《两都赋》,而又务求“出于其上”。结构更为宏阔,思想艺术上也显示出某些特色。《归田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小赋,其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一扫汉大赋那种铺采摛文、夸张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的篇幅和朴素的语言,集中而又直接地抒写自己的情怀。全文仅二百多字,却把两汉以来辞赋中的抒情因素浓缩到这种体制短小、语言清新、意境和谐,抒发真情实感的小赋中,对两汉以来的抒情性辞赋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并直接启示了后世抒情小赋的繁兴。

☚ 李尤   马融 ☛
张衡

098.张衡(p1050.2)

释文有云: “文学著作今传者有《西京赋》,见《文选》。原有集, 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按:行文表述不确,所谓“文学著作今传者有《西京赋》,见《文选》”云云尤其失当,仿佛张衡之文学著作仅有《西京赋》而已,别无其他!只《文选》一书,不仅卷二收其《西京赋》,卷三收其《东京赋》,卷四收其《南都赋》,卷十五收其《思玄赋》、《归田赋》;而且,卷二十九更收其著名的《四愁诗》四首。况且,明人还辑有《张河间集》二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后汉书》本传称: “衡少善属文,时天下太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踰侈。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十年乃成。”晋人杨泉《物理论》评曰:“(张)平子《二京》,文章卓然。”可见其不仅是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而且是成绩卓著的文学家。故,释文当改作: “文学著作亦丰,较著者有《二京赋》、《四愁诗》等,见《文选》。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二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较为确切。

☚ 张狂   张籍 ☛

张衡

东汉五斗米道代表人物之一。字灵真。张陵之子。继其父传道并修炼。传说于光和元年179“白日升天”。后道教徒尊之为“嗣师”。所传五斗米道增加新的内容,除用符水治病外,还设立“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见“五斗米道”条。)

张衡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公元78年生于河南省南阳(今南阳市南召县),139年去世。十六七岁时游历三辅,读五经,学六艺。100年任南阳太守主簿。108年任郎中,又升尚书郎。115年任太史令。136年任河间相。精通天文、历算学研究,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地动仪的发明,比欧洲制成相类似的地震仪早1700多年。地动仪中间一根柱子,八个方向有八条含铜球的铜龙和张口哈蟆,是世界上第1台地震仪。地震发生时,中间柱倾向一方,击落铜球落入蛤蟆口,指示地震发生的方向。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在《灵宪》中认为天上共有11520颗星星,他绘制了中国最早的星图,指出在中原地区可见的星数约2500颗(现代天文学证明,夜空中肉眼可见的星总计约有6000颗,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见的星则不过2500颗左右)。由于张衡在天文学上的光辉成就,现在在月球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宇宙间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他提出圆周率为92/29。他工诗赋, 有作品30多篇传世。又长于丹青,是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

张衡

037 张衡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其传世的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其抒情赋对魏晋赋体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影响,其诗作在五、七言诗发展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 扬雄   魏晋南北朝作家 ☛

张衡

048 张衡78—139

东汉天文学家。他是宇宙结构理论中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正确解释月食成因的第一人,说明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日光的反照。统计了在中原地区可见恒星2500余颗,认识到行星视运动的快慢是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远近有关。设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可以较准确地表演天象,著有《灵宪》提出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较准确地测量了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115年起两度任太史令,凡14年。为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功绩,人们将月背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行山”,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

☚ 贾逵   刘洪 ☛

张衡

072 张衡78—139

西汉科学家。于132年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观测仪器——候风地动仪。仪器内设震摆,在地震发生时受地震波冲击而失去平衡,触动扛杆使龙首吐下铜丸,以此报知地震的时间与方位。创制世界上第一架观测气象的仪器——相风铜乌,比欧洲类似仪器早出现1000多年。

☚ 班固   朱应 ☛
张衡

张衡78—139ZhangHeng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人。早岁即善属文,后入太学,“通《五经》,贯六艺”。淡于功名,多次拒绝公府征召。后历任南阳主簿、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为人博学多能,自称“无坚不钻”。在思想上对儒道等家兼收并蓄,反对谶纬迷信。曾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著《灵宪》、《筭罔论》等科学著作,对古代科学有杰出贡献。
在文学方面张衡以诗赋著名。他年轻时作有《西京赋》和《东京赋》(合称《二京赋》),比班固《两都赋》体制更宏伟,赋中有较多议论成分,告诫统治者抑骄防奢,重视人民的力量,对东汉中期以后的社会危机有所揭露。赋中还生动描写了汉代城市风貌,对各类人物的活动及百戏演出情况都有所反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是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张衡还作有《思玄赋》、《归田赋》,前者抒写政治失意的愤懑;后者写因不满现实,弃官归田时的心情,短小清新,情景交融,其中有不少骈俪句式,是早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他还作有《同声歌》,是较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又有《四愁诗》,用比兴手法抒发不为时君所用的苦闷,是文学史上较早的七言诗。散文则有《请禁绝图纤疏》等。
明代张溥辑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 王充   蔡邕 ☛
张衡

张衡78—139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人。东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十七岁离家到长安、洛阳等地求学。二十八岁任南阳太守鲍德主簿。二十九岁写成《东京赋》、《西京赋》。三十四岁为郎中,升迁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写成著名天文著作《灵宪》,并制成浑天仪、地动仪。其所作《两京赋》比班固《两都赋》体制更宏伟,赋中有较多议论成分,对东汉中期以后的社会危机有所揭露。还作有《思玄赋》、《归田赋》,是早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他的诗歌,以《同声歌》、《四愁诗》最为著名。明代张溥辑有《张河间集》,收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中。

☚ 王充   孔融 ☛
张衡

张衡78—139

东汉伟大的天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 (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 人。17岁时离开家乡,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后来,又到首都洛阳参观太学,求师访友。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100),由洛阳回到南阳,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安帝永初二年(108),鲍德调离南阳后,张衡去职留在家乡,用了三年时间钻研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不少知识,声誉大振。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担任郎中与尚书侍郎。元初二年(115)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共14年,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著有 《灵宪论》论浑天的原理。他不仅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并于顺帝阳嘉元年 (132) 制成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张衡亦是数学家,著有 《算网论》,还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同时还被人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据 《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他共留下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三十二篇。1956年,郭沫若为他题碑文: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 令人景仰。”

☚ 郭玉   李郃 ☛
张衡

张衡79—139Zhang heng

字平子,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家、发明家。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安永帝初五年(公元111年),张衡以“善求学”被诏入朝任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任尚书侍郎,再过两年升任太史令,负责记载史事,编纂史书,兼管天文历法、图书籍典等。从38岁(公元116年)首任太史令到55岁(公元133年)迁职的18年是张衡一生中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方面贡献卓著的黄金时代,在天文、历法、地理、地震、器械等许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衡任太史令不久,就绘制了一幅著名的《地形图》,为当世所推重,这幅图传到唐代还为人们所珍视。张衡发明的测风向的仪器——候风仪,比欧洲12世纪出现的类似仪器早1千多年。公元132年他创造出一种灵敏度很高的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8尺(2.67米),“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龙头分别朝向八方,“如有地动,樽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根据吐丸龙头的方向而知地动方向。这个仪器制成后,很多人不相信,公元138年的一天,正西方的龙口突然张开,铜球落入蟾口。当时京师洛阳的人都没有感觉出来,纷纷议论地动仪不灵。可是没过几天,陇西便派人来报告,那里发生了地震,“于是皆服其妙”。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关于地震观测的最早记录。张衡根据多年观测天象的实践写出重要著作《灵宪》一书,突破了过去的“天圆地方”(“盖天说”)理论,提出了新的宇宙理论“浑天说”,他认为天好像是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似鸡蛋黄,处在天之中间。在书中他使用了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天文学名词,记录了2 500多颗恒星,编制了详细的星图。他指出“中外之官(星),常明者百二十有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者二千五百”这和现代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在一个地区同时可用肉眼看到的三等以上的亮星约有130颗,与张衡的“常明者”相当;四等星以上的星体约460颗,和“可名者”相当;在某一地区同时可看到的星体总数也只有2 500多颗,与张衡所说一致。张衡于公元117年创制出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水运浑天仪”,仪器的主体部分是几个可以运转的圈层,最外层周长1丈四尺六寸一分(4.87米)。仪器上刻着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和日月星辰等天象。经长期观测,他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的结论,与现代观测的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时48分46秒的数值很接近。张衡还运用差动齿数的原理,制造了“计里鼓车”和“指南车”等。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家,1955年邮电部发行了张衡纪念邮票;1956年政府拨款重修了他的坟墓和读书的地方——平子读书台。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其墓碑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 郑和   竺可桢 ☛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Zhangheng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北)人。少善文,曾就读于太学,通五经,尤精于天文、历算。安帝特诏征召,任郎中。后两度任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永和元年(136),出任河间相,后上书辞官,未准,转任尚书。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当时,关于天体结构,曾有三种不同学说,即宣夜说——认为天不是物质的,无形状,无止境;盖天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浑天说——天地之象如卵之裹黄,天成于外,地定于内。浑天说虽然在科学上仍有很大缺陷,但比其它二说接近实际。张衡还正确地解释了月蚀等天文现象,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续汉书·天文志》注引《灵宪》)。他在西汉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以漏水转动,其中星宿出没,与灵台观象所见大致相符。鉴于东汉时期地震频繁,张衡还在阳嘉元年(132)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以测地震方向。地动仪用精铜制造,圆径8尺,形似酒樽,外部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悬铸8条龙,龙口内各含一颗铜球,对着龙口有8只昂头张口的铜蛤蟆蹲坐地上。地动仪内部设有上粗下细的“都柱(震摆)”,都柱周围有8组与外部龙头相连的机械装置。地震发生时,都柱便会因失去平衡倒向地震发生的方向,因而触动龙头,龙口中铜球便落入铜蛤蟆口中。张衡撰有天文著作《灵宪》,还创作了《二京赋》、《归田赋》等辞赋。

☚ 王充   张仲景 ☛

张衡78—139

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人。曾任南阳郡主簿,郎中、尚书侍郎,两度任太史令。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具有朴素的宇宙无限和宇宙演化观点;认识到行星运动的快慢和距离变化有关;基本正确解释了月食等天象。观测了2500颗恒星,并将它们连成124个星座;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等仪器。留有32篇著作,其中《灵宪》和《灵宪图》等为天文著作;《算网论》为数学著作;《应闲赋》、《思玄赋》、《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为文学作品。参见“文学”、“历史”、“哲学”中的“张衡”。


张衡

东汉文学家。辞赋以《两京赋》、《归田赋》为代表。一写京都景象,规模宏大;一写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合污,短小清丽。诗以《四愁诗》名世,与《同声歌》均为五、七言诗创始时期的重要作品。明人辑有《张河间集》。参见“天文学”中的“张衡”。


张衡

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作长篇《思玄赋》,阐述哲理,抒发情怀,批驳谶纬迷信之说。参见“天文学”中的“张衡”。


张衡

见“天文”中的“张衡”。

张衡

张衡78—139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17岁时游学三辅,后到洛阳就教于太学,贯通五经六义。淡于功名,屡次拒绝征召。永元十二年(100),始任南阳主薄。后被征入朝,拜郎中,曾两任太史令,亦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张衡勤敏好学,博识多能,有天文著作《灵宪》,并先后发明制作了举世闻名的浑天仪和地动仪。他反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写有《请禁绝图谶疏》。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成就是辞赋和诗歌,其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归田赋》、《思玄赋》是其优秀的抒情小赋,其特点是形式短小,文辞清丽。他的《同声歌》和《四愁诗》是五、七言诗创始时期的重要作品。《后汉书》本传载其有作品32篇。明人辑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王充   蔡邕 ☛

张河间集

☚ 汉书选   张河间集 ☛

张衡

张衡78——139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永元十二年(100),任南阳主簿,后入朝,拜郎中,两次任太史令,又作过侍中、河间相等官。勤敏好学,博识多能,是科学家兼文学家。在任太史令期间,他悉心研究天文、历算,著《灵宪》、《算罔论》等科学著作,并先后发明和制作了举世闻名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又上《请禁绝图谶疏》,反对谶纬迷信。文学创作以善辞赋著名于世,其散体大赋《西京赋》、《东京赋》及抒情小赋《归田赋》都是不朽的传世佳作,《归田赋》通常被论为东汉抒情小赋之首。亦能诗。著有《张河间集》。

☚ 王符   马融 ☛

《二京》讽世

☚ 勤著《论衡》   《二京》讽世 ☛

张衡78-139zhāng héng

《本草纲目》谷部第25卷酒(1)。人名。东汉科学家和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安帝时征拜郎中,后出任河间相,故世称张河间。曾两次掌管天文,达14年之久。此间,他发明制作水运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著有《灵宪》、《浑天仪图注》、《张河间集》。

张衡

张衡78—139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 (今河南南召县南) 人。少善属文,通五经、天文、历复、机械制造。安帝时拜郎中,迁太史令,管天文。创造浑天仪、地动仪; 研制过候风仪、指南车、记里鼓车。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太阳光的反照,月食是地球阴影。其天文著作有《灵宪》,书中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论断,说明宇宙是无限的,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地球远近有关。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同声歌》等,各具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汉永和元年 (136) 任河间相、三年迁尚书,不久疾逝。原有集,已佚。明人重辑有《张河间集》。

☚ 张载   张仲景 ☛
张衡

张衡

张衡 (78—139),中国天文学家。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 (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曾两任主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对中国天文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张衡第一次正确解释月食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中而产生的,说明月光是日光反照的道理,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受了太阳照射才反射出来光的。还根据太阳在天空运行规律,解释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的道理。总结当时天文知识和自己研究成果,写出 《灵宪》 一书,记录2500颗恒星,并画出中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在该书中,明确提出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不但认识到宇宙无限论,而且认识到行星运动快慢和距离地球远近有关。
张衡创造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 (也叫 “浑天仪”),即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构造精细,所示星图和天空实际情况一样。张衡创造世界上第一架观测气象的仪器,叫 “相风铜鸟”,比欧洲出现类似的仪器早1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叫 “地动仪”。制成不久便测出公元138年在洛阳西方的陇西发生的,连洛阳人也未感到的一次地震,可见它的灵敏度相当高。张衡对数学也有研究,算出圆周率3.1466和3.1622两个数值。虽不够精确,但比印度、阿拉伯数学家算出同样结果约早500年。张衡还是一位文学家。所写 《东京赋》、《西京赋》、《归田赋》、《四愁歌》、《同声歌》 等,在中国文学史上都较著名。

☚ 王充   蔡伦 ☛
张衡

张衡78—139

东汉时期杰出科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北) 人,通五经、贯六艺,精于天文、历法,机械,安帝时掌朝廷天像观察记录和推算吉日等。通过长期实践,写出了天文学巨著《灵宪算罔论》和《浑天仪图论》,认为天地形状犹若鸟蛋,天象蛋壳,地似蛋黄,称为“浑天”;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由此对日蚀和月蚀做出了我国最早的科学解释。117年创造了浑天议,用滴壶滴水带动齿轮转动,其天体运动和星宿出没与实际观察完全相符。132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还创造了测定风向的候天仪,比欧洲也早1000多年。除了自然科学以外,他在文学上的《二京赋》、《四愁诗》脍炙人口,在艺术上颇有造诣,是东汉四大名画家之一。

☚ 蔡伦   党锢之祸 ☛

张衡

张衡

张衡 (78—139),中国天文学家。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 (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曾两任主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对中国天文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张衡第一次正确解释月食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中而产生的,说明月光是日光反照的道理,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受了太阳照射才反射出来光的。还根据太阳在天空运行规律,解释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的道理。总结当时天文知识和自己研究成果,写出《灵宪》一书,记录2500颗恒星,并画出中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在该书中,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不但认识到宇宙无限论,而且认识到行星运动快慢和距离地球远近有关。
张衡创造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 “浑象” (也叫 “浑天仪”),即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构造精细,所示星图和天空实际情况一样。张衡创造世界上第一架观测气象的仪器,叫 “相风铜鸟”,比欧洲出现类似的仪器早1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叫 “地动仪”。制成不久便测出公元138年在洛阳西方的陇西发生的,连洛阳人也未感到的一次地震,可见它的灵敏度相当高。张衡对数学也有研究,算出圆周率3.1466和3.1622两个数值。虽不够精确,但比印度、阿拉伯数学家算出同样结果约早500年。张衡还是一位文学家。所写 《东京赋》、《西京赋》、《归田赋》、《四愁歌》、《同声歌》等,在中国文学史上都较著名。

☚ 王充   蔡伦 ☛

张衡

张衡78~139

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南)人。年少善写文章,后入洛阳,受业于太学。安帝时,召拜郎中,升任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曾创制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地动仪,以测定天体运行和地震方向。顺帝时,任侍中,后出任河间相。官终尚书。他不仅以科学家著称于世,而且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著有诗、赋、铭等32篇。其代表作“二京赋”花费十年功夫写成,形式上模拟班固的,《两都赋》,而规模体制更出其上,后人将他与班固并称“班张”。其《归田赋》短小清丽,突破了大赋的陈规旧矩,对抒情小赋的发展影响甚大,赋史上将他与蔡邕合称“张蔡”。其诗有《四愁诗》、《同声歌》,前者以比兴手法写缠绵之情,在七言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后者写闺房之乐,具有民歌意味,在五言诗发展史上亦不可忽视。

☚ 班固   赵壹 ☛

张衡78~139

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青年时曾游学西安、洛阳等地,考察社会历史情况。永初二年(108年)拜郎中。元初二年(115年)任太史令等职。永和元年(136年)为河间相,后又拜尚书。张衡在天文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古代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地都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一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影响深远。他著有《灵宪》,解释天地起源及天体演化的一些问题,并阐明月食发生的基本原理。他改进了浑天仪(即天球仪),利用齿轮系统把浑象与计时漏壶联系起来,可在室内观测到恒星的位置。他还设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仪器用铜铸成,像一酒樽,中间有一都柱(即震摆),都柱周围平列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铸有8条铜龙,按8个方向排列并与内部机械连接,每条龙嘴里衔着一枚铜丸,某个方向地震,铜丸则落在同方向下面蹲着的铜蟾蜍嘴中,凭声音便判断地震的方向。这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并成功地测出永和三年(138年)陇西(今甘肃)地区的地震。张衡在数学上著《算罔论》,曾计算球的体积。并创圆周率π=92/29。张衡还在文学上造诣很深,撰有诗、赋、铭等30余篇,其中《东京赋》、《西京赋》、《南都赋》均为传世佳作。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无神论者,著有哲学名著《论衡》。

张衡

张衡

元书画家。乐陵人。官至中书省员外郎。少以才学知名。工书,草书师张旭。善画。山水学荆浩、关仝,墨竹不师古人,自成一家。

☚ 张琢   张槃 ☛

张衡78~139Zhang Heng

early scientist and astronome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invented the old seismograph. Works:Rhapsody on Returning to the Fields,Rhapsody on the Contemplation of Mystery,etc.

张衡78—139

东汉天文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南)人。少入太学,通五经六艺,尤精于天文、历算,喜研《太玄经》,也曾涉足于“卦候、九宫、风角”阴阳之术。以“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为信念,谦虚严谨,好学不倦。抱定“约已博艺,无坚不钻”的决心,潜心于学术研究。情尚清静,不好交结俗人,早年屡招不仕。安帝、顺帝年间,两任太史令,后任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王相。官至尚书。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即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亦称候风地动仪)。初步认识到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虚”)而产生的现象。 提出五星视运动的理论,以“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解释五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之间的定性关系。在地理学方面,曾绘制一张地形图,流传数百年;在数学方面,取用过π==3.162值。 总结当时的天体学说,以天地混然一体,类似鸡子或弹丸;浑圆的天体不是宇宙的边界,“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宇宙无限性的观念,使浑天说成为较系统的宇宙理论。指出“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上疏光武帝,请求禁绝谶纬迷信。宣称无形无象的“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之根”,元气、天地以及人伦道德都由“玄”而不是由“神”所派生。但又主张用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和儒家的符命瑞应说论证王朝的更迭,借以告诫统治者谨修礼制,处中得宜,否则“天道虽远,吉凶可见”。赞同老子的认识观点,宣传“不出户而知天下兮,何必历远以劬劳!”文学构思或阔或细,不拘一格,重在抒情,在诗赋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绘画颇具特色,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著有《浑天仪图注》、《灵宪》、《玄图》,今存。《周官训诂》,已佚。另著有《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四愁诗》、《同声歌》等。原有集,已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有《张河间集》二卷。

张衡

❶ (公元78—139) 东汉科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青少年时即通《五经》、晓《六艺》。和帝永元中,举孝廉未就。仿班固《两都尉》,写成《二京赋》,针砭当时社会的淫靡风气。安帝时,征为郎中,后迁“太史令”。他潜心研究天文、数学。著有《灵宪》,阐发古代“浑天说”,又制出浑天仪,以测量天象。写成 《算罔论》,推算出圆周率为3.162。发明 “候风地动仪”,验测陇西一带地震颇为精确。

❷(?—612)字建平。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受业太学。仕北周,迁掌朝大夫。隋文帝即位,拜司门侍郎。晋王广为河北行台,历刑部、度支二曹郎。后拜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掾。广立为太子,有进策之功。拜为太子右庶子,领给事黄门侍郎。炀帝即位后,除给事黄门侍郎,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为炀帝亲重。后屡为人所谄,得罪炀帝,除名为民。大业八年(612),其妾奏其有怨望,赐自尽于家。义宁年间,以死非其罪,追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张衡78—139

东汉杰出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人。通五经,贯六艺,精天文历算。两度任太史令,后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征拜尚书卒。创制浑天仪、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和指南车、计里鼓车、瑞轮蓂荚等多种天文、地理观测仪器。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天文学说,开辟了古代世界地震学研究的新纪元。天文著作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他还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二十四度,又说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文学著作有《两京赋》、《四愁诗》、《同声歌》,又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张衡

❶(78—139)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河南阳县石桥镇)人。博通经史,精于天文、历算。才高于世,谦虚好学,淡于名利,潜心科学研究。历宫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清直严正。曾上章要求禁绝谶纬神学。发明水运浑象(又叫“浑天仪”)及侯风地动仪。前者表现了东汉时期所知的天文现象,后者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著有《浑天仪图说》、《灵宪》、《算罔论》。在《灵宪》中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蚀的成因: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蚀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指出宇宙的无限性,认识到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对历史颇有研究,对《史记》、《汉书》提出了十几条修政意见。擅长诗、赋、绘画。《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四愁诗》、《同声歌》等在当时均是较好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的地位。《历代名画记》又把他列为东汉六大画家之一。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❷东汉末五斗米道教主。字灵真。沛国丰县(今属江苏)人。张陵子。继其父为五斗米道教主。在陕南及川西北一带传播五斗米道,为日后张鲁占有汉中一带奠定了基础。据传死于灵帝光和二年(1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