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武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武帝前156—前87

汉武帝


西汉皇帝。名彻,景帝子。前140—前87年在位。年四岁为胶东王,七岁立为太子,十六岁即位。在位期间,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子弟可分割原来的封地为列侯,使王国实力日益削弱,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得以基本解决;还划全国郡、国为十三部,部设刺史,巡行监察豪强和守、相,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于内廷设立处理文书的决策机构,削弱原属丞相的职权,增强君主独裁。经济上,由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严禁地方和私人造钱;任用桑弘羊等理财,在全国设铁官四十多处,盐官三十多处,对盐铁实行官营专卖;推行“平准”、“均输”政策,平衡物价,调剂运输;颁布“算缗”、“告缗”令,对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征收资产税,充实国家经济实力;还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修建由漕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组成的关中灌溉渠道网,发动军民在瓠子口(今河南濮阳县)堵塞黄河缺口,任用赵过为搜粟都尉,改革农具,改进耕作方法。在民族关系和外交方面,任用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起反击战,通过河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使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得以正常发展;又在边地大规模移民屯田,加固城塞;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汉帝国与亚、欧一些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又发兵灭南粤割据政权,置九郡,击西南夷设八郡,为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从政之余,亦爱文学,能诗赋,曾招揽四方文士,建立乐府。为帝五十四年,把汉朝推向全盛时期。由于长期进行战争,徭役、兵役不断增加,加以生活奢泰无度,晚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大批农民破产流亡,阶级矛盾趋于尖锐。虽曾下“罪己诏”,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仍然不断发生。
汉武帝

汉武帝

见“刘彻”条

☚ 汉镛   汉滨读易者 ☛
汉武帝

汉武帝

东汉志怪小说。旧题班固撰,不可信。见《太平广记》卷三“神仙”类载,注“出《汉武内传》”。仅遗漏原传中“元灵二曲”、“东方朔窥窗”的两小节。详评见《汉武内传》。

☚ 汉武帝传   汉武帝内外传 ☛

汉武帝前156—前87

西汉第六代皇帝。公元前140至前87年在位。名刘彻。景帝之子。前153年被封为胶东王。太子刘荣被废后升为太子。即位时年仅16岁,无力控制朝政,由祖母窦太后的侄儿窦婴和生母王太后的同母兄弟田蚡分掌大权。20岁时,将政权握入自己手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上: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置中朝,分割相权;派追刺史,监察地方;严刑峻法,打击豪右;采用察举、征辟、公车上书等办法选拔人才。在经济上:改革币制,造五铢线;限制私商,盐铁官营;调节市场,均输平准;加强税收,算缗告缗。在军事上:扩大军队编制,增设八校尉,隶于北军,增设羽林、期门,隶南军,按照重内轻外、强干弱枝的原则部署兵力。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经学,根据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力图统一思想。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当时铁器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大量增加,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领域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国力大为增强。在此基础之上,对匈奴进行了胜利的战争,派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扩大了汉王朝在世界上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进入晚年以后,政治渐趋昏暗,穷兵黩武,不惜民力,封禅求仙,奢侈无度,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公元前87年死,葬于茂陵。

汉武帝

汉武帝前156—前87

即刘彻,庙号世宗。景帝中子,母王美人。初封胶东王,后立为太子,景帝后元三年 (前141) 景帝死,武帝即帝位,年仅十六岁。在当时西汉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历史条件下,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首先削弱相权,重用身边人员组成“中朝”、决定军国大事,并设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地方长官; 采用主父偃提出的《推恩策》、制定《附盖之法》等,进一步削弱和打击诸侯王国势力,又通过严刑峻法维护自己的统治,重用“酷吏” 打击豪强地主或亲室。武帝还建立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三支侍从军,招募职业兵组建禁卫军八校尉,发展了西汉王朝的军事力量。在思想文化领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并推行察举制度,培养和提拔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在经济方面,汉武帝重视发展生产,治理黄河和修建众多水利工程,开发了许多屯田和渠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汉武帝还进行财政改革,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颁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汉武帝还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并经略西域、西南夷和两越等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由于汉武帝连年用兵其及挥霍浪费,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因而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到武帝晚年,全国各地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使西汉王朝无法平息,又加上巫蛊之祸引起卫太子被杀的家庭悲剧,使年迈的武帝深陈既往之悔,下轮台罪己诏,表示必须终止过去劳民伤财的行为,实行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政策。汉武帝晚年政策的转变,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 汉景帝   汉昭帝 ☛

汉武帝前156—前87

西汉皇帝(前140—前87)。汉景帝刘启子,名彻。即位承文景之治后,是西汉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在位期间,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曾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获得成功。设十三部州刺史,以监督巡察地方。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建立官学,试图以儒家思想进行统一。为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扩大政治影响,自建元三年(前138年)始,曾多次派遣张骞等出使月氏、乌孙、安息等国,并于元光二年至元狩四年(前133—前119)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连续发动讨伐匈奴的战争,以解除对西汉政权的威胁。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发兵攻灭南越,并在今云南、贵州等地设置郡县。注重农业生产,推行赵过“代田法”,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徙民往西北屯田,促进了经济发展。为解决与匈奴长期作战的军费支出,采纳桑弘羊主张,实行官营盐铁及铸钱,置均输、平准官,控制运输与贸易,并颁布“告缗令”,派杨可主持,以打击商人,向其征收资产税。由于这些措施,加上封禅求仙,挥霍无度,加重了人民负担,致使“海内虚耗,人口减半”,大批农民破产流亡,西汉国力也由盛转衰。

汉武帝前156~前87hàn wǔ dì

《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露水(11)。人名。即刘彻。西汉皇帝。汉景帝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作为统治巩固政权的工具,并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颁行“推恩令”。设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征收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冶铁,煮盐等。实行“代田法”,发展农业。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同时进击匈奴解除对北方的威胁。

汉武帝

汉武帝前156~前87

即汉景帝中子刘彻。西汉皇帝。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有突出做为的帝王之一。统治期间,在思想方面,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正式确立儒学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正统地位,又采用法术、刑名,形成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模式。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令其“自销弱”,解决了西汉建国以来十分棘手的诸侯王割据问题;发展和完善察举选官,创立岁举孝廉制度,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皇权,削弱限制相权,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控制诸侯王势力发展,并加强法制建设,重用酷吏,打击豪强。经济方面,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发行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文化教育方面,立五经博士,兴建中央的太学和地方的郡国学,延揽司马相如等著名文学之士。军事方面,在中央常备军中增设八校尉和期门军、羽林军;另又增设楼船(水军)等军种,加强军队的实力。对周边地区,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而且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内地与西北边疆、中亚地区乃至更远的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派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置了七郡;派路博德、杨仆攻灭南越,在其故地分设九郡;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解除其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连年用兵,以及举行封禅、祀神求仙等活动,几乎把西汉的国力耗费殆尽,加之本人挥霍无度的生活,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重重矛盾。面对各种社会危机,垂暮之年的汉武帝有所反省。征和四年(前88年),颁下“轮台之诏”,公开承认自己某些错误,宣布改变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迷信神仙、不惜民力的作风和政策。他任命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表示推行富民政策的意愿;又任命农业专家赵过为搜粟都尉,广泛推行先进的“代田法”。这些都为以后的“昭宣中兴”创造了条件。谥武。

☚ 汉景帝   汉昭帝 ☛
汉武帝

汉武帝前156—前87

即刘彻。西汉第五个皇帝。在位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政治上继续解决藩国问题,采纳主父偃的 “推恩”之法,使各个封国越分越小,力量越分越弱,无法实行地方割据,更无力发动武装叛乱; 设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加强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统一和对人民的控制防范。经济上打击富商大贾,并将盐铁和铸钱收归官营,设立平准官、均输官,对物价实行严格控制;调集民众治理黄河,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军事上,加强了中央军事实力; 大量移民边境屯田,以巩固边防:三次反击匈奴的入侵,解除了匈奴对内地的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消灭了南越武装政权,并在西南地区设置了郡县。外交上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还派唐蒙出使夜郎,促进了内地同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他的文治武功,为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多次征战,徭役繁重,加以祀神求仙,挥霍无度,致使农民负担过重,破产流亡。

☚ 吴楚七国之乱   推恩令 ☛

汉武帝前156~前87

即刘彻。西汉中期有作为的皇帝。汉景帝之子,4岁立为胶东王,7岁改立太子。前141年景帝去世,刘彻继位,成为西汉王朝的第六代皇帝。
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王朝统治。针对汉初诸侯王作乱、威胁中央王朝统治的弊端,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 “推恩令” ,分解大王国为小侯国,使封国愈小,势力愈弱。又颁行 “左官律” 和 “附益法” ,前者规定诸侯国的官吏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职官,后者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以后还不断削夺王侯爵号和封地,使汉初诸侯坐大的局面得到改变。与此同时,采取了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一是迁徙豪强于关中,将其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 二是诛杀不法豪强; 三是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1人,每年秋天巡行所部,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控制。在行政体制上,提高皇权,限制宰相权力。亲自过问一切政务,由亲信的尚书、中书、侍中组成 “中朝” ,直接听命于他,成为实际决策机关。而以宰相为首的 “外朝”官,权力则有所削弱。在选官上,采用新的用人制度,实行察举、征召等制,并于元朔五年(前124年)采纳公孙弘建议,使博士子弟通过考试得以入朝做官。他还广开言路,选拔有才能的人士做官,如卜式、司马相如、朱买臣、董仲舒、公孙弘等即是。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满足财政需要。元狩四年(前119年),任命桑弘羊等人为理财官,对冶铁、煮盐实行官营,并于同年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鼓励揭发一些商人隐匿财产的行为; 又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统一币制,行五铢钱; 元封元年(前110年),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推行均输平准政策,调剂运输,平衡物价。上述措施,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打击了富商大贾和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汉武帝还组织人力兴修水利,亲自督察治黄工程。在对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方面,为巩固北边,制止匈奴贵族骚扰,发动了3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以英勇善战的卫青和霍去病为统帅,取得战争胜利,解除了匈奴威胁,保障了北边安宁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疏通了中原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又派唐蒙、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使该地区得以归服汉朝。武帝还发兵征服南越,在此设南海、郁林、苍梧、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九郡。这对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汉武帝在位54年,虽然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他挥霍无度,封禅求仙,战争频繁,赋役繁重,造成海内虚耗、百姓流离的局面,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屡屡发生。晚年他曾下诏罪己,表示悔悟,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病死。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茂陵。

汉武帝

见 刘彻

汉武帝前156—前87

即刘彻,西汉皇帝。前140—前87年在位。汉景帝子。统治期间,在政治上先后颁布“推恩令”、 “左官律”、 “酎金律”、“沈命法”、“附益之法”等,削弱割据势力;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任用酷吏,铲除豪强,迁徙各地豪富到长安诸陵附近,以利控制。在经济上将煮盐、冶铁、铸钱、酿酒等收归国家专营;实行“筦盐铁”、“均输法”、“平准法”、“算缗”和“告缗”等措施,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到西北边境屯田;推广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政治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巩固政权的主要思想工具。建元三年(前138)起,派张骞等出使西域,建立并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元光二年至元狩四年(前133—前119)间,反击匈奴贵族的侵扰,保障了北方边境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元鼎六年(前111),统一今两广一带,在今云南、贵州地区设置郡县,加强了汉族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后期奢侈无度,赋役繁重,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爆发过农民起义。参见上述引号内诸条。(参考图183、1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