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又称“红楼”,位于武汉市阅马场北端,国务院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原为清代政府,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所建的“湖北咨议局大楼”。建筑仿效西方会堂建筑,屋顶正中有教堂式的望楼耸立,两翼配有两层楼房,屋顶覆盖红瓦,外墙用红土套粉,协调壮观。该楼是砖木结构,面阔73米,进深42米,门窗制作精致,墙壁装饰有各种精巧图案,四周环以矮墙。
楼门前塑有孙中山铜像,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仗,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仪表庄严安详。如今“红楼”四周青松翠柏,绿荫环绕,鲜花点缀其中,益显瑰丽壮观。门上悬有宋庆龄的题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大理石标牌,大门南面是黄兴拜将纪念台。馆内经复原陈列的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大礼堂、黎元洪住房和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以及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各界人员处。展厅按历史顺序分为:起义前湖北概况、武昌起义的准备、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汉保卫战、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六个部分,珍贵历史文物达500多件。
地址:武汉市武乐路1号 邮编:430010
电话:86-27-88866476

☚ 李自成墓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 ☛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329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又名红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阅马厂北端。原系清政府湖北省谘议局大楼。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即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颁发了第一号公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通电各省起义。旧址系两层楼房,砖木结构,面阔73米,进深42米,门窗精制,墙壁装饰各种图案,上层顶端正中矗立西洋教堂式望楼,楼内设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迹展览,大门外塑有孙中山铜像,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站立,凝视远方,面容深沉庄重。

☚ 雨花台烈士陵园   中共 ☛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蛇山南麓阅马场,又称红楼。原为清末“湖北省咨议局”大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等革命党人成功举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次日在此成立湖北军政府,颁发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全国,号召各省响应。湖北军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府,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曾一度代行中央军政府的职权,对促进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最终结束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起到重大的历史作用。主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山”字形,面阔73米,进深42米,花岗石台基,红砖砌墙,门窗制作精巧,墙壁装饰各种图案,红瓦覆顶,屋顶正中有教堂式望楼耸立,具有西欧古典建筑风格。四周环以矮墙,院内佳木秀荫,繁花织锦,益显瑰丽。楼内设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迹展览”。整个院落占地1. 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背依蛇山,南面为广场,广场中央立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铜像,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挺立,凝视远方,仪表庄严安详。

☚ 长春观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又称红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阅马场北端。背靠蛇山。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在此组成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原址为一组建筑群,为清末湖北省咨议局,建成于1910年。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咨议局大楼立体建筑为两层红色楼房,具有西欧古典建筑风格。1931年在院门外正前方广场上竖立孙中山铜像。1981年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举办辛亥革命历史展览。门前大理石标牌书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为宋庆龄题字。广场南面有黄兴拜将台纪念碑及彭刘杨三烈士雕像。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原址 ☛
000051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