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元经济结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元经济结构dual economic structure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形式。在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阶段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现代经济的特点是,以现代生产部门(如大工业)为主体,企业由企业主或国家投入资本,雇佣有固定收入的工人进行生产,生产目的是赚取利润。传统经济的特点是,以传统生产部门(如农业)为主体,经营者以一家一户的血缘关系为基础,自给自足,劳动者无固定收入,生产目的是为自身消费。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城市现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与农村中主要以人畜力为主、小规模经营的农业同时并存。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种经济结构正在逐渐改变。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Dual Economies

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张培刚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 (在发展中人口大国还要加上人口数量压力和人均资源占有量约束) 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同时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和部门: 一种是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乡村农业部门; 另一种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相应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必然出现的二元经济结构。” (1992,P.196)
二元体系论是专门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的,在发展经济学文献中,最早是由J·H·鲍埃克 (J.H.Boeck) 提出,称为 “社会二元体系”,它是指输入的社会体系和本土的社会关系不相称并且相互抵触的情况。鲍埃克认为,二元社会的特点是,一个社会内外来的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和本土的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农业体系共同存在,前者使用先进的技术并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后者使用本土固有的落后技术。后来希金斯 (B.Higgins) 根据二元体系这一概念,提出了技术二元体系论。他认为,在二元体系中,由于先进领域和传统领域使用的生产函数不同,因此对劳动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结构性和技术性失业。他们的理论分析了二元社会中两个领域之间的对立及其影响,但都没有进一步分析如何通过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一重要问题 (范家骧、高天虹,1992,P.125)。
刘易斯 (W.A.Lewis) 的劳动无限供给理论通过两个经济发展模型将二元结构分析和工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古典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刘易斯的第一个模型是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发展机制和运行问题的封闭经济模型,第二个模型是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条件确定问题的开放经济模型。他认为,传统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隐蔽失业或过剩劳动力,使现代工业部门能以不变的低工资得到源源不断的无限劳动供给,这使得工业部门可以形成剩余产出,工业资本家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增加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和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为止,这时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水平线都变为具有正斜率的曲线,工业劳动者的工资和农业劳动者的收入都将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工农业趋向均衡发展,经济结构趋向转变。这就是著名的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人口流动模式。在开放经济中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刘易斯认为,当一个国家资本积累赶上劳动供给时,该国剩余劳动力就趋向枯竭,封闭经济中的发展过程也就必然停止; 但可以通过移民、资本输出或国际贸易等形式,继续谋求实现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此时成败的关键在于国际贸易条件是否对本国有利,而贸易条件是由双方各自生产粮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所以,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提高本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改变其不利的贸易条件。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后经兰尼斯(G.Ranis)、费景汉(John C.H.Fei)、乔根森(D.W.Jorgenson)等人的补充和发展,成为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然而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或模型,存在着许多缺陷:首先,他们只是描述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没有进一步探究其存在的原因,这就影响了对两个不同部门或结构的性质和特点的深入认识;其次,刘易斯关于传统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假设和不变工资条件的假设与现实不符;其次,刘易斯的模型忽略了总需求,也就是忽视了商品的实现问题,他假设这些商品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出口,这种说法是不现实的;最后,这个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如果再投资的过程伴随着的是劳动使用的节约,那么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相对下降,刘易斯的模型也就失去了意义(张培刚,1992,P.198;范家骧、高天虹,1992,P.127~128)。

☚ 连续对策   棘轮效应 ☛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指低收入国家国民经济中两种结构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仅足糊口的、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土著的乡村农业部门,在生产中不使用或很少使用资本; 另一个是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由资本家运用资本、雇佣工人为利润而生产。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政策来增加资本家的利润,提高国内储蓄率和积累率,转移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的理论。现在,这一概念的含义已有变化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经济学界,以概括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特征,即指我国在生产力的组合并进而在企业、产业、地区结构上及城乡之间所呈现出的优势与落后同时并存的状况。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变农村和农业的落后状态,使二元经济结构最终融为一元,便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 施肥综合化   城市化 ☛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dual economy

在农业国向工业国的演进过程中,社会并存着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两大部门,这两大部门在生产力性质、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实力和相应的社会地位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先进的工业部门有可能凭借其强有力的地位无偿占有落后的农业部门的剩余,以促成自身在社会经济份额中由小变大,直至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经济运行方式占据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形成统一的同质的一元的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因现代工业部门对传统农业部门无偿剥夺的需要,资源在由低收益场所向高收益场所运动中存在障碍,它阻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生产率和收益率的有效均等化,于是,存在两种彼此孤立的要素市场,一种在农业部门占支配地位,一种在非农产业部门占支配地位,农业要素市场要素收益率注定低于非农产业要素市场的要素收益率,而且,农业要素不能通过向非农产业要素市场的流动获得社会平均要素收益。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即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理论最初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1954年在《无限劳动力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后由耶鲁大学的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加以发展,所以二元经济结构也被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Lewis-Fei-Ranis Model)。根据刘易斯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导致了“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工资水平不变”的特征。二元经济结构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 西奥多·W·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 ☛
000031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