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元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元经济Dual Economy

反映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特点的理论概念。由刘易斯于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可以分为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两大部门。传统经济指边际生产率低,甚至为零,劳动者收入仅能维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前资本主义经济,主要存在于农业部门。现代经济指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工业部门。前者为后者提供无限丰富的劳动力,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后者的扩张,只有后者的发展,前者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进入现代化的阶段。尽管不少经济学家,尤其是激进派经济学家,批评二元经济关于农民没有剩余产品、收入不变、对价格刺激没有反应等假设是虚构的,不符合实际情况,但它作为理论概念已被广大经济学家所引用。

二元经济dual economy

指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伯克(1953)最早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中,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应该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由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在刘易斯(1954)的经典的发展模型中也将这种组织上的不对称性作为一个重要的特征,当然“二元性”的概念比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不对称性的含义要广。二元经济模型是两部门增长模型中的一个分支。这些模型试图抓住发展中国家的某些独有的特征,以便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发展的道路和政策。如著名的雨尺两部门模型(1961~1963),在该模型中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两个部门之间立即出清,但两个部门虽然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特征,但生产着存在很大差异的商品,这就表现出两个部门之间的“不对称性”。然而雨尺模型并不被看做是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模型有三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两个生产部门-农业(或传统的部门)和制造业(或现代的部门)。但是,农业部门不使用资本而制造业部门不使用土地,两个部门都使用劳动。这两个部门最主要的差别是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决策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在农业部门中,产品的分配是依据“传统的成规”而不是边际产品,这正是发展经济学主流思想的二元性的意义。从静态的分析来看,二元经济导致经济的效率缺乏。因为国民产出的最大化所要求的,是在两个部门中的每一要素中的边际产品相等。但是生产的不对称性却意味着,在农业中完全不使用资本而在工业中完全不使用土地,同时组织的不对称性则意味着,当劳动具有流动性从而使两个部门的劳动收益相等时,两个部门的边际产品也是不相等的。实际上,在对新古典模型的比较中清楚地表明,以有效率的结果而论,农业部门太大而制造业则太小。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确是使不同的二元经济模型相区别的一个主要特征,但贯穿这些模型之中的还有另外一个线索,就是不同的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设。在刘易斯和乔根森的模型中,都将两部门之间的差异,归结为劳动要素缺少完全的流动性。总之,二元性是指一国范围内部门之间的不对称性。

二元经济Dual Economy

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在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演进过程中,社会并存着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两大部门,这两大部门在生产力性质、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实力和相应的社会地位方面都存在着本质差异。现代工业部门有可能凭借强有力的地位无偿占有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以促使自身在社会经济份额中由小变大,直至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经济运行方式占据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形成统一的、同质的、一元的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因现代工业部门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无偿剥夺,资源在由低收益产业向高收益产业流动中存在障碍,阻碍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生产率和收益率的有效均等化。于是存在两种彼此孤立的要素市场,一种在农业部门占支配地位,一种在非农产业部门占支配地位,农业要素市场的要素收益率低于非农产业要素市场的要素收益率,而且农业要素不能通过向非农产业要素市场的流动获得社会平均要素收益,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即为二元经济结构。根据刘易斯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由此导致了“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工资水平不变”的特征。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

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

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状况。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工农业差距拉大的一种结果。也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问题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各国工业化过程就是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过程。还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在进行原始积累之后才大规模开展工业化,而是二者同步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按照同发达国家一样的路线进行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把大部分资金都集中用于工业化上。农业既要为工业输送人力资源,还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这样的工业化过程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工农业之间的不平衡。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农业中出现剩余劳动力是出现二元经济的条件。农业既然出现剩余劳动力,那么这种剩余劳动力就可能离开其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而成为工业的劳动后备大军;而且容易出现剩余劳动力的国家只是那些人口压力比较大的国家,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它只适用于这样的国家。二元经济理论研究的是一些不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现状,但这却不是二元经济理论的目的,二元经济理论的目标是要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元化,即使工业和农业都能够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由于二元经济论错误地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全部吸收了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以后,二元经济就转变为一元经济,因此它没有认识工业现代化一样会吸收剩余劳动力。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不必要急于将农业劳动力转移,而需要注意的是致力于尽快实现农业商品化生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 九、经济宣传术语   人口规律 ☛
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dual economics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的,即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
二元经济的理论首先是由马尔萨斯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是由工业和农业这两个主要部门构成的,而把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并观察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发展的过程。现代二元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关于二元经济理论的经典性文章《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这篇文章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极大的兴趣和争论,1964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费景汉和古斯塔夫·拉尼斯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撰写了一部著作,即《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被西方经济学界视为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经典范例。
刘易斯认为,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是由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农业两个部门构成。前者具有较高的技术并运用可再生产的资本; 而后者所拥有的是较原始的技术并且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很低,甚至是零或负数,因此,这一部门存在着剩余劳动或大量的隐蔽失业。由于妇女劳动的参与率逐渐提高,以及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引起的人口增加,劳动的供给相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实际上是无限的。刘易斯认为,扩展着的资本主义部门所支付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平均收入或工资。这个工资差别足以吸引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流向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由于假定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此工资差别可以保持不变,资本主义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利益都成为资本主义的剩余。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收入中利润的份额提高了,储蓄也随之而增加,从而促进大规模的资本形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假定只有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部门转移,而储蓄主要由资本主义工业部门本身完成。费和拉尼斯修正了这个模型。他们认为,在无限劳动供给的前提下,离开农业部门而流向工业的工人不会降低或减少农业生产量。假设留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的人均消费保持不变,流到工业部门的工人以前所消费的谷物现在可以用他们的工资在市场上买到。由于对消费品的总需求没有增长,因此,农业部门从销售谷物中所获得的收入就储蓄起来。储蓄者成为工业资本的所有者。因此,按照费和拉尼斯的分析,不仅农业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农业部门的剩余也作为储蓄为工业的资本形成所使用。
由于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模型依据人口增长对工资率的调节作用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工业的发展的古典经济学传统,因此,这种二元经济模型有时被称作古典经济发展理论。

☚ 工业化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增长 ☛
000004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