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歙县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康熙)歙县志安徽地方志。清靳治荆修,吴苑等纂。十二卷。治荆字熊封,汉军镶黄旗人,祖籍辽东(今辽宁)。历官知县、知府。著有《思旧录》。苑字楞香,安徽歙县人。康熙进士。官国子监祭酒。有《北黟山人集》、 《大好山水录》。该县修志始于明万历,中经天启、清顺治二修,是为四修,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成书。约三十三万字。正文分图考(含县境、县城及风景等图二十五幅)、建置、星野、疆域、学校、户口、官司、选举、人物、艺文十门。含沿革、祥异、山川、田赋、水利、物产、职官等三十九目。图考颇详,凡疆域山川、村落道里皆等以开方形式绘制。祥异多记兵革大事,自然灾害等,有韩世忠败方腊史实。物产目对当地特产墨、砚、纸、蜡的质量、种类、产地及特点均有详载。为颇重要的经济资料。艺文占全书四分之—,收文八十余篇。其中有《乞均丝绢疏》、 《救荒议》, 《歙砚考辨》、《黄山历代图经考》,具有历史、文化、农业、物产、山川地貌诸方面史料价值。有康熙二十九年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乾隆)歙县志安徽地方志。清张佩芳修,刘大槐等纂。二十卷,首一卷。佩芳字荪圃,山西平定人。乾隆进士,官歙县知县。大槐字才甫,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付贡生,官黟县教谕。歙县志,自明万历始,经天启、清康熙三修。本志继康熙志而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成书,约三十八万字。卷首有序三、全邑形势图、山川图等九幅并附图说。正文含舆地、建置、官司、食货、卹政、选举、人物、艺文、杂志九门。下分山川、风土、学校、兵防、水利、盐法、茶纲、物产、古迹、祥异、志源等六十二目。其中山川以黄山为主,旁记乌尼岭、严岭等一百四十余,水以新安江为主流,载丰乐水、布射水、王潭等一百二十余处江、泉、潭。是志颇重水利,载一百七十余处堤坝。歙县有黄山毛峰茶、楠木等名茶贵木,木莲花、篁竹等奇花异竹,还有仙猿(号曰雪公,居黄山。如披裘老人,髯过腹)、香麝、麂麕、玉面狸等珍奇动物。更有徽墨、歙砚著称于世。引据翔实,各门有小序,为清代名志。有乾隆三十六年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误为二十六年),抄本(存北师大图书馆),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歙县志❶二十卷,首一卷。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等纂。张佩芳 (1732—1793),字公路,又字荪圃,号卜山,清山西平定州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历仕歙县、合肥县令,寿州、泗州知州。乾隆三十二年(1767) 来任知县。张氏热心地方史志的撰述,修有《黄山志》二卷,撰有《平定州志》十卷、《平定州志考误》一卷、《榆关考》等。其杰作《陆宣公翰苑集注》二十四卷,更为学术界重视。刘大櫆,安徽桐城人,任歙县司训。歙县旧志,自明万历三十七年张涛始创修,其后天启四年戴东旻复纂修,迄于清代,顺治八年、康熙二十九年复两经修辑。知歙县事张佩芳,于乾隆三十五年 (1770)设馆郡西锦衣里,延刘大櫆主其事,逾年而峻。此志大抵综前四志而互证之,芟芜录实,成二十卷,汇类分门,共分九类,又于各志之下,别分子目,凡六十有二。其异于旧志者:于食货志下,增盐法、茶纲二目;恤政别立一门,而以仓储、院局、蠲赋、赈济、优老、义产等属之;选举志增殊恩一目;人物志删去流寓一目;徙仙释为寺观;并书目于艺文。刘大櫆乃一代文宗,是编体例完备,叙述简括,引据亦称典核,足称佳志。有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藏经阁刻本、抄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