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辣椒疫病测报调查方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辣椒疫病测报调查方法 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由鞭毛菌亚门真菌辣椒疫霉侵染所致。在全国菜区均有发生,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发病偏重,是辣椒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植株染病后迅速凋萎,可造成甜(辣)椒成片死亡。 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能潜伏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卵孢子借雨水反溅或气流传播至寄主茎基部或近地面的果实上,从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坐果期。发病潜育期5~10天。温暖、多雨、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有利病害流行。如果连续3天下雨或暴雨淹水,田间发病、蔓延迅速,甚至可暴发成灾。间连作、地势低洼、雨后积水、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也有差异。一般尖椒型品种发病率低于甜椒杂交组合。而10天以上高温、干旱,则可抑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苗期病害系统调查 1.1.1 调查时间 出苗后10~15天开始至定植前5天。 1.1.2 调查方法 选地势较低、重茬老苗床或抗病性较弱的(甜椒)品种,利于苗期早发病的苗床2~3个。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5天1次,每点定株20株,共取样100株。调查株发病率。将结果汇总填入表6-29。 表6-29 辣椒疫病苗期发病基数调查记载表 1.2 大田病情系统调查 1.2.1 调查时间 定植后10天开始至辣椒采收结束前10天。 1.2.2 调查方法 选早、中、晚茬口的各主栽品种,利于发病的地势低、种植密度偏高的类型田各2~3块。采用棋盘式取样,每5天1次,每田定点20个,每点定株5株,共取样100株,调查株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将每次调查结果汇总填入表6-30。 表6-30 辣椒疫病大田系统调查记载表 1.3 大田病情巡回普查 1.3.1 调查时间 在各地辣椒疫病进入发生始盛期开始至黄瓜采收结束前15天结束。 1.3.2 调查方法 选辣椒定植15天以后的早、中、晚茬口各主栽品种的类型田各2~3块,调查总田块15块以上。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10天1次,每点20株,共取样100株,调查株发病率。将巡回普查结果汇总填入表6-31。 表6-31 辣椒疫病大田病情普查结果汇总记载表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病情趋势预报 主要根据苗期发病率、定植后的发病率、中长期天气预报的温雨系数、作物的感病生育期等推测预报发生趋势。 2.2 短期防治预报 根据当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近期天气有无闷热阵雨或连续阴雨等情况,发布防治预报。 3 测报参考资料 3.1 病情指数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 ◆1级:植株根部出现水渍状病斑; ◆2级:植株根部表皮有腐烂病斑,但植株不表现萎蔫现象; ◆3级:植株根部腐烂,在烈日下有萎蔫表现,但晚上或阴雨天能恢复; ◆4级:植株全株青枯萎蔫至枯死。 3.2 大田病情巡回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株发病率≤25%; ◆2级:株发病率25.1%~50%; ◆3级:株发病率50.1%~75%; ◆4级:株发病率≥75.1%。 3.3 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为发病始见后3~5天或田间株发病率3%,进入生长盛期的各型大田。 3.4 辣椒疫病的适宜发病条件 发病温度范围:温度10~38℃。 最适发病环境条件:25~30℃,相对湿度80%~100%。 发病潜育期:5~10天。 最适感病生育期:开花坐果期。 3.5 预测预报参考经验 气温在20~28℃时,连续降雨天或雷阵雨的雨量约30mm以上或雨后遇晴天3~4天,辣椒青枯萎蔫型疫病急剧上升。 3.6 甜椒疫病发生程度测报预警参考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200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