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楚辞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楚辞疏 楚辞疏❶楚辞研究专著。明代陆时雍著。19卷。此书于王逸《章句》本增益贾谊《吊屈原赋》、扬雄《反离骚》两篇,又变易《章句》本卷次,移《九章》于《离骚》后,《远游》在《九章》后,《九歌》在《天问》后。其注每篇皆有小序,分段注疏,先列旧注,录王逸以下诸说,后系以“陆时雍曰”,为其新注。眉端有批语,录历代诸家之评语,内容多为论述《楚辞》章法结构、艺术特色。其注《天问》多采周拱辰《天问别注》。此书重点在于弘扬屈原忠君爱国之旨,谓“《离骚》厉言类规、温言类讽、窥言类诉、狂言类号,都发自于忠爱之心”,力排《离骚》非经、不合礼义之说,并以是贯穿于其书注释之中。又谓《哀郢》作于“郢亡”时。其于字义训诂,亦间有可采处。陆氏精于艺学,于《楚辞》艺术特色多有真切体验,且多警策之论,含意隽永,启人深思,唯未脱明人空疏好奇之弊。版本有明末辑柳斋刻本,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有文堂刊本,而题作《七十二家评论楚辞》。 ☚ 楚辞音 楚辞榷 ☛ 楚辞疏《楚辞》注释。❶明陆时雍撰。十九卷。附《读<楚辞>》、《语<楚辞>》及《杂论》各一卷。时雍有《诗镜总论》已著录。时雍字昭仲,崇祯癸酉贡生。王逸《<楚辞>章句》十六卷,而是书为十九卷者,是在王本基础上在《惜誓》前后增加《反<离骚>》、《吊屈原赋》各一卷。又改易篇次:首《离骚》,次《九章》,为《离骚》之疏。 次《远游》,次《天问》、《九歌》、《卜居》、 《渔父》,以上为屈原作。次《九辩》、《招魂》、《大招》为宋玉、景差所作。《天问》之注,多用周拱辰《天问别注》说,陆氏补时加别疏。是书选文、著序、内容、疏例、条例等体例言之均较详尽。其说于王、朱二家偶有撷取,而序论大义, 大多独出心裁。 如《条例》云:“昔人编是书也,以《离骚》为经,此下二十四篇皆名以传。”作者对此大不以为然:“余概题以《楚辞》者,备楚风也……其人楚,其情楚,而其音复楚,谓之《楚辞》,雅称也。”去《离骚》之经名,破自汉以来的定说,颇为有识。有明缉柳斋刊本。康熙乙酉有文堂刊本。学山堂刊本,藏于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 ![]() 主要责任者: (明)陸时雍;张学城,薄迎迎 责任方式: 撰;点校 出版者: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246 千字 页码: 1-220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I207.223 语种:中 定价:60.00 出版时间:2019-1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东亚楚辞整理与研究丛书 丛书责任者:周建忠 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东亚楚辞整理与研究丛书之一,共收录73条词条。 被引频次:3 楚辞疏❶十九卷。附《读楚辞语》一卷。《楚辞杂论》一卷。明陆时雍 (生卒年不详)撰。陆时雍,字昭仲,浙江桐乡人。崇祯六年 (1633)贡生。著有《楚辞疏》、《诗镜》等。此集共19卷。卷首有唐世济、周拱辰、张炜如序。及作者自序。《楚辞姓氏》。此书评注者如下: 〔注〕 王逸、洪兴祖、朱熹; 〔疏〕 陆时雍;〔别注〕周拱辰; 〔评〕孙矿、张炜如、李挺、张思志、张焕如;〔榷〕唐元竑、张存心;〔订〕陆元瑜、张烨如、张寄瀛,并附录 《史记·屈原列传》。下为 《楚辞条例》八条,谈到 《楚辞》篇目、作者、次序等问题,并扼要介绍作品大义。后为《读楚辞语》一卷,共六十余条,强调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对各篇作意有概括说明,并涉及一些艺术欣赏问题。《楚辞杂论》引魏文帝 (曹丕)、沈约、刘勰、洪兴祖、朱熹、叶盛、王世贞、陈深、周拱辰九家的评论,其中引朱熹语最多。最后为李思志跋文。正文十九卷。卷一 《离骚经》,卷二 《九章》,卷三 《远游》,卷四 《天问》,卷五 《九歌》,卷六《卜居》,卷七《渔父》,卷八《九辩》,卷九《招魂》,卷十 《大招》,卷十一 《反离骚》,卷十二 《惜誓》,卷十三《吊屈原赋》,卷十四《招隐士》,卷十五《七谏》,卷十六 《哀时命》,卷十七 《九怀》,卷十八 《九叹》,卷十九《九思》。对屈原作品篇次有新变动,并加以说明。注释体例:每篇有小序。正文分段注疏,先列“旧诂”,再冠以 “陆时雍曰”,为陆氏新注。另加眉批,即 《楚辞姓氏》〔评〕栏孙矿等五家之评。《天问》卷下有“檇李陆时雍疏”,“附周拱辰别注”字样,注释主要采用周氏《天问别注》,但小序为陆氏自撰,注中亦有陆氏疏语。《反离骚》目下注曰:“序注俱辑旧本”,末有陆氏按语。《惜誓》目下注:“此篇小序及《招隐士》俱存朱熹本”。《吊屈原赋》节录《贾谊传》为小序。《七谏》目下注:“自此至末,小序俱存王逸本。”从十二卷至十九卷都有文无注。此书重在疏解文义,略于训诂,对名物、词语解释多本旧说。其特点:一、突出屈原爱君忧国的思想。在 《离骚》小序中说: “《离骚》厉言类规,温言类讽,窾言类诉,狂言类号”,都发自 “忠爱”之心。二、陆氏精于谈艺,以简约语言揭示《楚辞》艺术特色。称“《涉江》一笔两笔,老干疏枝;《哀郢》细画纤描,着色着态,神韵要自各足。”并对屈原、宋玉在艺术创作方面加以比较,宋玉不及屈原的有三点,及得屈原的也有三点。这种高瞻远瞩的评论,给人以启迪。三、多驳王逸、朱熹之说,时有新见。《条例》 明言不从“经”、“传”之说,指责王、朱于屈辞各序之误,称赋、比、兴的点评作法是 “意枯而语滞”。认为 《九歌》并非祭词,是 “因物咏之,随意致情”之作,与唐人的“感怀”、“漫兴”相似。不赞同王、朱因其俗祠更完其词的说法。认为《哀郢》是作于屈原“去郢之朝,即郢亡之日”时。陆氏批旧立新,虽未必尽是,但言之有理,可资借鉴。陆氏所论,多出心裁,主观臆断,在所难免。将屈原作品重新排序,认为 《九章》是 《离骚》之疏,根据不足,难以服人。将扬雄《反离骚》置于拟骚作品之首,甚无道理。在一些具体疏文中亦有穿凿附会,迂曲难通之处。版本有明末缉柳斋刻本,上海、南京、浙江、天津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有文堂重印本,题作《七十二家评注楚辞》,上海图书馆等处藏。学山堂刊本,日本京都大学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