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翰林图画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翰林图画院 翰林图画院中国古代皇家收罗绘画人才,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和进行艺术创作的机构。文献记载,汉代始有宫廷画家,东汉末年,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成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艺术大学——鸿都门学,课程有书法、绘画、文学、表演。唐代开始设画院,五代西蜀、南唐皆设有画院,都是创作机构。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置“翰林图画院”,按艺才高下,对画家分别授予祗侯、待诏、艺学、画学正、学生等职衔。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改为“翰林图画局”。徽宗朝一度设立“书画学”,书画正式列入国家科举制,每年出题考试,招收画学生。学生入校后,按照出身门第分为士流、杂流两个班,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和绘画专业的学习,可谓中国最早的“皇家美术学院”。南宋画院继续发展。元、明、清三代不设画院,但有类似的机构,罗致画家为宫廷服务。 ☚ 贯休 顾闳中 ☛ 翰林图画院 翰林图画院宋代帝王御用绘画兼教学机构。又名 “翰林图画局”,简称 “画院”、“图画院”。唐代已在翰林院安置画家,称待诏、祗侯、供奉。南唐、西蜀亦出现画院。宋太宗雍熙元年 (984) 始置“翰林图画院”,将画师按才艺高低分为待诏、祗候、学艺、画学工、学生等职衔。皇宗室子弟爱好绘画者,亦可在画院学习。宋徽宗赵佶一度设 “书画学”,规定肄业和考试制度,画院规模以此时为盛。南宋重整画院,广罗人才,培养宫廷画家,规模不减北宋。两宋画院培养画家有姓名可考者170余人。 ☚ 国画院 画学 ☛ 翰林图画院 翰林图画院Hanlin tuhuayuan中国古代宫廷搜罗绘画人才,主管创作、收藏作品兼培养绘画人才的机构。简称画院。因宋朝建制完备,故多指宋代帝王御用绘画机构。亦称翰林图画局。宫廷设置画院,始于五代,滥觞于春秋、汉、唐。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有画史,是御用画家。汉代隶属少府的黄门、画室、东汉的尚方皆是安置画家待诏任用的机构。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设鸿都门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学校,设有书法、绘画、文学、表演等课。唐代开始在秘阁、史馆、集贤殿书院、尚方等处安置画家,到唐玄宗(685—762年)开元年间(713—736年)开始在翰林院安置画家,称待诏,技艺高者授“内庭供奉”、“内教博士”职衔。五代的后蜀孟昶清泰二年(935年)、南唐李璟天福八年(943年)分别在宫廷正式成立翰林图画院,云集画家,同时培养学生。北宋赵匡胤一平定天下,即于建隆元年(960年)设翰林图画院,按才艺高下,分别授以待诏、祇侯、艺学、画学正等职衔。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设“画学”,后与翰林图画院合并。南宋画院规模不减北宋。北方的辽也仿唐宋制度设立画院。元、明、清未设画院,但元有梵像提举司、画油局、画局。明在武英殿、仁知殿安置待诏画家,实如宋代画院。清由内务府管理画家,有如意馆、画院,均是御用的绘画创作机构。 ☚ 鸿都门学 画学 ☛ 翰林图画院 翰林图画院Hanlin tuhuayuan见美术教育教学理论部分 “翰林图画院”条。 ☚ 画院 如意馆 ☛ 翰林图画院官署名。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置,亦称翰林图画局,先属内侍省的翰林院,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属都大提举诸司库务,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改院为局。掌绘画及塑造,设勾当二人,以内侍充任;又有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学生等四十人。 翰林图画院内庭官司名。隶翰林院。熙宁六年至元丰五年(1073—1082)改隶都大提举诸司库务。元丰五年后复隶翰林院。 职源与沿革雍熙元年(984)始置。绍圣二年,改称翰林图画局(《宋会要·职官》36之106、《事物纪原》卷7《图画局》)。靖康间罢局后,南宋未见复置。 编制勾当官二人。待诏初无定员,后定为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学生四十人。及工匠十四人(后减为六人)。 简称图画院。《宋会要·职官》36之107:“唯有图画院不蒙差拨。”同前书36之106:“翰林图画院,雍熙元年置。在内中苑东门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