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翰林学士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唐玄宗时,于内廷供奉之翰林院以外别建学士院,供职者称翰林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并备谘询要政。宋代沿设,称翰林学士院,仍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又号称“玉署”、“玉堂”。其官有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知制诰、直学士院、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等。其中翰林学士承旨不常置,以久任学士者充;以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者,称为直学士院,简称直院;学士俱阙,以他官暂代职务者,称翰林权直或学士院权直。

☚ 盐铁使   翰林侍读学士 ☛
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唐始置翰林院。宋、金等代加‘学士’ 二字。其职掌不变。《金史·百官志》: “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承旨,正三品; 掌制撰词命。凡应奉文字,衔内带 ‘知制诰’。贞祐三年 (公元1215年) 升从二品。翰林学士,正三品; 翰林侍读学士,从三品; 翰林侍讲学士,从三品; 翰林直学士,从四品,不限员。翰林待制,正五品,不限员,分掌词命文字,分判院事,衔内带 ‘知制诰’。翰林修撰,从六品,不限员;掌与侍制同。应奉翰林文字,从七品。” (见: 翰林院)

☚ 翰林画院   翰林兼国史院 ☛
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简称翰林院。唐玄宗开元 (713—741) 时始建翰林学士院,供草拟诏制者居住,非独立官署,以翰林学士供职。初置时无员额,由皇帝遴选,后依中书舍人例置学士6人,择资历深者1人为 “承旨”,号称 “学士院长”。又有学士使2人,以宦官充任。中唐以后,翰林学士权任加重,除草拟诏敕,以备顾问以外,又多参与谋议,分割宰相之权。德宗时,陆贽为翰林学士,谋猷参决,参出于贽,时人称为 “内相”。五代翰林学士院一度归中书舍人院。至宋置为正式机构,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及宫禁所用文词,乘舆出行,则侍从以备顾问。其所掌内制,皆属重要官员任命及重大官制变更等事。置翰林学士承旨,不常置。凡天子重要密旨,多召承旨学士处理。翰林学士以文学宿儒为之,不轻除授。又有知制诰、直学士院 (直院学士) 等,以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者,称翰林权直或学士院权直。皆掌草诏顾问之职,辅弼天子。辽为南面官署。金翰林学士院置翰林学士承旨,正三品,宣宗贞祐三年 (1215) 升从二品; 翰林学士,正三品; 侍读学士,从三品; 侍讲学士,从三品;直学士,从四品; 掌制撰词命。又有翰林待制,正五品; 翰林修撰,从六品,分判院事; 应奉翰林文学,从七品。元初置,寻并为翰林兼国史院。明以翰林院为正三品衙门,兼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内阁大学士多以翰林官为本官,非翰林出身者亦不得拜大学士。清为闲散之司,特简大臣充翰林院掌院学士。

☚ 使相   知制诰 ☛

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将翰林供奉改名为翰林学士,在翰林院之南另建学士院,专掌内廷诏命。初无定员,唐肃宗至德年以后,亦如中书舍人之制,置员六人,选年深德重者一人为学士承旨,主持院务。

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宋改唐学士院之名置,职掌与唐学士院同。因设在宫禁之内,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金沿置,所掌与宋同。详见“翰林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