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死周围阻滞peri-infarction block
此名词由福斯特于1950年首先提出,指由心肌梗死直接引起的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暂时性或永久性传导障碍。又称为“梗死周围分支传导阻滞”。其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正常的激动因被心肌梗死所阻滞而称之为梗死周围阻滞;另一种解释认为实际是心肌梗死伴左束支分支阻滞,如左前分支阻滞多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时,在有梗死周围阻滞时,起始0.04s向量离开梗死区,终末0.04s向量指向梗死区,起始向量与终末向量之间的角度超过100o,单纯梗死或单分支阻滞,其起始向量与终末向量的角度均不会那么大。梗死周围阻滞的诊断标准是:
❶有心肌梗死特征的QRS起始向量;
❷QRS终末向量与起始向量的方向相反,两者之间的角度≥100o;
❸QRS时限轻微延长或不延长。心电图特点是:梗死前心电图并无分支阻滞;梗死后除心电图具有梗死特征外,尚伴有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阻滞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