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梅花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梅花引 梅花引❶又名《小梅花》、《行路难》、《将进酒》、《贫也乐》。见宋贺铸《东山词》。《填词名解》云:“《梅花引》,本笛曲名,唐诗《羌笛梅花引》。”溯其源流,可谓历史悠久。汉横吹曲有《梅花落》,南朝宋时为笛曲,《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有《落梅花》曲。”《乐府诗集》谓“《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按唐大角曲亦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韦庄《汧阳间》诗:“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冯延巳《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至宋,词调有《落梅》,又有此《梅花引》(《小梅花》)。此调有两体,一体为五十七字,一体为一百十四字,即五十七字体再加一叠。《词律》卷八列万俟咏等三体。《词谱》卷一二以贺铸所作(城下路)为正体,双调,五十七字,上片七句三仄韵转三平韵,下片六句换另部二仄韵转二平韵一叠韵。《词谱》以万俟咏所作(晓风酸)为别体,亦五十七字,上片起三句用平韵,馀同贺铸。又列贺铸所作之一百十四字体。《梅苑》无名氏所作亦一百十四字,上、下片各加一叠。 ☚ 梅弄影 梅花句 ☛ 梅花引这首词写羁旅所见,全篇写雨中景色。 起三句从大处落笔。高山之麓,大河弯曲处,一片秀色盘绕在空谷之中。这里写山,写河,写空谷秀色,仅三句,已经是一幅画卷了。“水溶溶,雨蒙蒙,有人行李、萧萧落叶中。”秋雨绵绵,雨雾蒙蒙,落叶萧萧而下,有人却在这样的天气中赶路。这“人”即是作者自己。这段描写可以认为是表现这幅画的细部。从空间看,人不过是天地间的一点,而从人看空间,则万物不过是眼中的一幅画。风雨之中赶路,总别有一番滋味,完全取决于人的情致。这里不妨作个比较。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叹,旅途遇雨,竟能到令人断魂的程度,并非是行人弱不禁雨,乃是心绪不佳,小杜此时需一杯酒解愁;而本词中作者于秋风秋雨中全无一点愁绪。他心情愉快,以秀色可餐,因而怀着欣喜的心情把雨景看个仔细。“人家篱落炊烟湿,天外云峰迷淡碧。”山里人家的茅屋竹篱上,升起的炊烟在雨雾中象凝滞了一般,而远处的山峰虽被云被雨雾笼罩,却仍能现出绿色。这两句所写的景物层次非常清晰,而一个“碧”字正或许是左右作者心绪的重要原因,他此刻正走在“萧萧落叶中”,遥见碧色,怎能不喜形于色?“野云昏,失前村,溪桥路滑,平沙没旧痕。”云雨转暗淡,几乎看不见前面的村落了,溪水边木桥上路滑难行,而连绵的秋雨使山溪涨水,原先岸边的水痕现在已被水淹没了。从远景转写近景,具体写到身边脚下,无一“雨”字,但处处有雨在。上片写雨中景色,看似随意写来,其实是抓住了最平常的景物组合,突出了雨中之“秀”,似乎没有了这濛濛秋雨便一无可看,而所描绘出的这幅画,又绝不是静物写生,处处可现的动态增加了画面的生命力。 下片以“丹枫下,潇湘夜,横披省见王维画”起。红枫树下,潇湘夜雨,仿佛忽然看见了王维所作的这样一幅横披画卷。宋画家宋迪绘有“潇湘八景”图,中有“潇湘夜雨”一幅,并非王维所作,但王维名高于世,且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著称,故此处于忘情地观赏雨景之时,想到王维的画卷,是非常自然的事。“画无声,惨经营,何如幻我、清寒此道行?”“画是无声之诗,诗是有声之画”,作者所见到的一切景物,无声地组成了一幅画,却又象有灵性一样组合得和谐自然,象经过苦心构思一般。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有“意匠惨淡经营中”句,指出美的画图,都须经过苦心布局。宋楼钥有诗曰:“想得惨淡经营时,下上山川应饱看。”指出了细致观察是构思布局的基础。作者在饱览景色之后,把画与自然作了对比,认为画卷比不上自己亲眼所见的风景,“何如幻我、清寒此道行”,一句便作出了评价。再美的画卷,也比不上我所梦幻般地化入的这雨中山川绝佳之境。人常曰“风景如画”,是赞美自然景物之美的完善集中。然而再美的画,都是来自对自然的写真,画可以逼真,但毕竟不是自然的、有生气的“真”,它已融进了画家的主观认识,经过了艺术处理,风景画可以逼真,但绝不会去“乱真”的。作者在这里认为自己所见所感,其妙处是丹青圣手也表现不出的,置身于自然之中,眼见碧色映衬的茅屋炊烟,耳听雨声,清风扑面而来,这种真实的意境,难道是观画可以感觉到的吗? 一路风雨,一路秀色,令作者恋恋不舍,驻足忘行。“马头风急催行色,疑是山灵嫌俗客。”暮色降临,晚风渐急,而路途尚远,不可流连,晚风似乎催促自己赶路,仿佛是山间的神灵不欲俗人久留。这里很有几分“惊梦”的味道,自觉被“催”,因此生“疑”。山灵把一切经纶世务者都当作俗客,不允久留。这里用拟人手法含蓄地从反面衬托山川的清雅。山灵不留,不得不走,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原先自认为已与自然和谐得组成了画,现在却只能再看一看画,算是“出画”了。他这一次看到了什么呢?——“钓鱼矶,绿蓑衣,有人坐弄、沧浪犹未归。”河边大石上,有渔夫身披绿蓑衣,还在雨中垂钓呢!这末句比较明显地化用了唐人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屈原《渔父》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人诗文用到“沧浪”,多有归隐江湖意。用这样的话作,以景结情,好就好在不明说。这里用对比手法,自己是俗客,行色匆匆,而渔夫才是风景的主人,于风雨之中坐弄沧浪不归,而不被“催”被“嫌”,其悠闲自得之情令奔走世务者可望而不可得。一去一留,一俗一雅的对比,把作者对蓑衣垂钓者的歆羡之意,对自己奔走世务身不由己的惆怅,全都表现出来,这是地地道道的“画外音”了。这种含蓄之美,寓于一幅雨中垂钓图,精妙的构思,几近天成。 这首词全篇运笔自如,写景如画,画中有画,画外有意,余韵无穷。 梅花引刘均国 千里月,千山雪。梅花正落寒时节。一枝昂,一枝藏。清香冷艳,天赋与孤光。孤光似被珠帘隔,风度烟遮好颜色。粉垂垂,玉累累,先春挺秀,不管百花知。似霜结,与霜别。莫使幽人容易折。短墙边,矮窗前,横斜峭影,重迭斗婵娟。黄昏惯听楼头角,只恐听时零乱落。醉来看,醒来看,萦绊丽人,潇洒倚阑干。 本词基本上是用赋的笔法来描绘月下梅花的各种样态。“千里月,千山雪。梅花正落寒时节。”是为梅花的生长开放描绘一个大的背景。为下文创造了总体基调。在那满天月光的笼照之下,千山万岭白雪皑皑,梅花正是在这严寒的季节里开放。“落”是始的意思。“一枝昂,一枝藏”写梅花的姿态,有的树枝高高扬起,象雄伟的武士傲然挺立,迎霜斗雪;有的树枝则藏了起来,象个羞答答的少女怕被人瞧见。“清香冷艳,天赋与孤光”两句写梅花的味与色。淡淡的香气沁人心脾,略带寒意的色彩洁白淡雅,微露光泽,好象是天公格外赋与的一般。以下两句既紧承上文又暗接首句,描绘梅花在月色之下的朦胧美。远远望去,月光轻柔地洒下银辉,天地之间灰灰濛濛,仿佛披上了一层轻薄而又透明的柔纱,那万朵梅花也宛如隔着薄而透明的帘幕,又好象被轻淡的烟气笼罩着一般,梅花那种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样子尤为好看。“纷垂垂,玉累累”二句互文见义,写梅花的近观景色,粉白色的花朵似洁白的美玉那样晶莹润泽,密密麻麻地结满枝头。她不等春神的来到而挺拔生长,也不管百花君子是否知晓就独自绽开。她是由于有美好的心灵来向人间默默奉献的,并不需要什么荣誉与赞美。 上片重点是从各个角度写梅花的外貌,下片则转向对其内在品格的刻画上。“似霜结,与霜别”是说梅花的外貌与晶莹的凝霜相似,但其内在本质却迥然不同,因梅花有暗香,有内在的气质和神韵,所以她招来了人们的喜爱。梅与霜的区别就在于“莫使幽人容易折”,霜寒梅香,前者令人生厌,而后者则因其高洁的品格而经常被人们折来激赏。此句暗转,由下句开始既写梅花也写爱梅赏梅的女子,把梅花与美人结合在一起来写。“短墙边,矮窗前,横斜峭影,重迭斗婵娟。”是写在佳人窗前的梅花,那横斜俊俏的枝干,那重重迭迭的花朵好象在逗引着室内的那位多情的美貌女郎。梅花的倩影冰魂引起了她的感伤。她习惯地去听在黄昏之时从城头上传来的凄厉的画角声。而画角所吹奏的悲伤凄惋的“梅花弄”的曲调更刺痛了她的伤心之处,那伤心的泪水又要“零乱落”了。“画角”是一种古代乐器,出自西羌。状如竹简,本细末大。用竹木或皮革制造而成,在外表往往加以彩绘,因而得名。发声哀厉高亢,军中多用之。本词的“画角”所奏当是“梅花弄”的曲调,这样才与全词的意旨相合。汉代就有“梅花弄”的乐曲,是一种哀伤凄惋的曲调。最后几句写女子听乐后孤独感伤的情怀。她在醉态之中来看梅花,清醒的时候也来看梅花,因为只有对窗前这几枝“横斜峭影”的梅花才可排遣一下自己的烦忧。也只有这几枝通晓人性的梅花才能紧紧吸引住丽人,“萦绊”着丽人的心曲,使她潇洒地倚在栏干之上,来观照这几枝多情的花朵。花和人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于此可以看出,本词的最后一部分花中有人,人不离花,花通人性,人悟花心。“倚阑干”的既可是那位美女,也可以是梅枝。真正达到了不即不离,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确是词中上品。 梅花引这首词抒发仕途失意的愤懑心情,以恣肆牢骚始,以平静淡泊终。起句写出书生的窘状。“蒿火目,藜羹腹,书生宁有封侯骨?”蒿火目,焚蒿的烟火把眼睛熏坏了。束蒿而焚,不论是用来照明还是驱蚊虫,都说明他的穷困。藜羹腹,以嫩藜煮羹充饥。象这样一个穷书生,哪来封侯之相呢?封侯骨,语出《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微时,有相者谓之曰:‘君燕颔虎颈,是封侯骨相。’”学而优则仕,古人读书多半是为了做官。但能不能做官,却往往与读书之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读书人舍此别无他途,这是很可悲的。因此“书生”句看似自惭、自嘲,实是集满腔怨愤而喊出的不平之语。“长须奴,下泽车,艰关险阻,谁教涉畏途?”畏途,艰险可怕的路,这里一语双关,既指自然山川的崎岖,更指人生仕途的艰难。带着老仆人,乘着那在烂泥地上行走的短毂小车,关山却分外的艰险,谁让你去走这样可怕的路啊!作者的读书求仕,就是这么一幅艰难不堪的图景,让人见了心寒齿冷。末一句“谁教涉畏途”更是激愤不已,正是因为吃了千辛万苦,碰得头破血流,方才视仕途为畏途。这一声喟叹中流露出的后悔之意是很明显的。一通牢骚过后,又具体地转到个人命运方面。“半生落漠长安道,一事无成双鬓老。”长安道,指去京城的道路。唐顾况《长安道》诗中有“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句。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常年跋涉在应试求官的路上,到头来却往往是双鬓斑白,一无所获,诚如下文之所谓“南辕胡,北辕吴”(“胡”泛指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地区,“吴”泛指南方),想到北方去,却赶着车向南方走;想到南方来,却赶着车向北方去,南辕北辙,求之愈切,去之弥远。词人终于明白了功名富贵的不可得,知道了自己梦幻的破灭,算是把读书求官之事看破了,看透了。 下片承接上片末句,在情绪转入冷静之后,开始比较清醒地剖析读书求官的荒唐。“槐安梦”即“南柯梦”,唐李公佐作《南柯太守传》,称淳于棼饮酒于古槐下,醉后梦入古槐穴,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后被国王招为驸马,任南柯郡太守三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在槐下见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蚁穴,即梦中之槐安国与南柯郡。“鼓笛弄”即弄鼓笛,指演戏。这里把读书求仕比作白日做梦和粉墨登场,既贴切又深刻。再美的梦都有破的时候,再精彩的戏也会收场。“驰骤百年成一哄”,奔走竞逐一辈子,不过是瞎闹腾一场。牢骚至此,到了极点。作者身为形役的结局是沦为失路之人,现在他迷途知返了。古代士人常把隐逸当作待价而沽的出发地、讨价还价的“中场休息地”和倦退的终老之地,作者的“返”也只能是返回山林,去学晋人陶渊明和张季鹰。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返回田园,“对酒绝尘想”;张翰纵任不拘,有人劝他为身后名而节制自己的行为,他回答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作者看透了长安道上的荒唐,在“身后名”与“一杯酒”之间,选择了后者。“有溪可渔林可缴,须信在家贫也乐。”归返山林,脱离了畏途,可以在山溪中捕鱼,可以在林间射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即使贫困,也是快乐的。这里化用唐人戎昱《长安秋夕》诗中“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句意。“须信在家贫也乐”照应了上片的“功名富贵,情知不可图”。名利场上失意,便去赞田园之乐,这本是古代许多文学作品的常套,但这里确实是作者在亲身体验到长安道艰难险阻之后发出的感叹,所以仍很自然。在两种生活的对比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一个“乐”字,全词至此,也唯有一个“乐”字透露出了一点轻松自慰,算是给自己设计的出路抹上了一层诱人的光彩。作者是辽东人,因此想到了熊门(即今熊山)春色,浿江(即今鸭绿江)烟云,怀念与向往之际,不由盼望道:“几时做个、山间林下人?”究竟能不能做成,还是未知的,这里仅仅是想而已。仕途上的进进退退本是常事,但进达之时,思想多不如退穷之时复杂、敏感,因而其流露出的怨愤,所作的抉择,也只能看作一个时期的思想表现,未必全要看得那么真。“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灵彻《东林寺酬韦舟刺史》),虽然说得刻薄了些,但也一针见血。高宪于泰和三年(1203)登进士乙科,仕至博州防御判官,官运短且不佳,其间似不可能称心快意地领略山林之乐。 全词先以激愤之情宣泄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不平,后以一幅归隐山林的理想图画表达自己的向往,一张一弛,开合自如,笔力遒劲,痛快淋漓。选用的这一词调,多三句一换韵,也极铿锵而流转,很好地配合了词的声情。 梅花引 ☚ 文虎 梅花引 ☛ 梅花引 梅花引《梅花三弄》的别名。唐·李白《青溪半夜闻笛》诗:“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 梅花三弄 近代曲·杨柳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