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学检查
梅毒的病原是梅毒螺旋体,通常多采用检查患者血清中有无反应素的方法协助诊断。反应素是一种抗组织类脂质的抗体,它是由于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后破坏机体组织,使组织细胞中类脂质变性而游离于血液内,并和螺旋体的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而产生的。它能与牛心肌类脂质发生反应,用于此类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补体结合试验、沉淀试验及胶乳凝集试验等,虽属非特异性反应,但对于各期梅毒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以及发现隐性梅毒均有很大意义。
梅毒补体结合试验(Wassermann反应): 它是以牛心肌类脂质作为抗原,与病人的血清相作用,如血清中存在抗类脂质的反应素,则二者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补体,则全部补体与此复合物结合。以后再加入以绵羊红细胞及其相应抗体溶血素组成的指示系统时,因已无游离的补体参与,所以不发生溶血,为阳性反应。如病人血清中无此反应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无从产生,加入的补体呈游离状态,它可与指示系统作用,发生溶血,为阴性反应。
梅毒沉淀试验(Kahn试验): 它是以牛心肌中醇溶性脂类物质加胆固醇作为抗原,系胶体悬液,与病人血清中的反应素接触后,反应素可粘附于抗原微粒表面,使其由嗜水性变为拒水性,在电解质的作用下,产生沉淀,沉淀的强弱程度可反映血清内反应素的多少。为了使抗原与反应素比例适合,常以稀释抗原进行试验,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出现沉淀为阳性。
梅毒胶乳凝集试验: 以聚苯乙烯胶乳微粒作为抗原载体,吸附牛心肌中醇溶性类脂物质加胆固醇作为抗原。当这种抗原遇病人灭活血清中的反应素时,即发生凝集现象,是为阳性。正常血清无相应的反应素,则胶乳仍呈均匀乳状,是为阴性。弱阳性者,凝集较慢,一般需4~5min。
以上试验对诊断梅毒的敏感性较高。反应素在梅毒第一期病灶出现后1~2周可被测出;在第二期病人,血清中反应素量最高,试验阳性率可达100%;第三期病人阳性率相对较低。经药物治疗后,血清反应则可转为阴性。除梅毒外,还有一些疾病如雅司、回归热、疟疾、麻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出现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