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桡骨骨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桡骨骨折

桡骨骨折

桡骨干单骨折 桡骨干单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多数由直接暴力打击所致。常为横型骨折。因有尺骨支持,故骨折重叠移位的不多,而上下骨折段旋转移位较为常见。主要由于附着于桡骨不同部位上的肌肉发生痉挛牵拉造成。如桡骨干上1/3骨折时,由于肱二头肌及旋后肌的牵拉作用,骨折近段被拉向后旋转移位;由于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的作用,骨折远段则被拉向前旋转移位。桡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时,由于肱二头肌、旋后肌的旋后牵拉和旋前圆肌的旋前牵拉力互相抵消,所以骨折的近段处于中立位,而远折段受旋前方肌的牵力影响,而发生旋前移位。
症状 前臂肿胀,桡侧骨折部位有压痛点,沿桡侧轴有碰撞疼痛和间有骨擦音,旋转功能障碍。将伤臂桡骨侧向前、后摇动时,可发现桡骨干的干力减弱。
治疗 (1)整复: 伤员坐位,肩外展60°,屈肘90°,前臂中立位或旋前位。根据骨折类型及骨折线方向进行整复。若为螺旋骨折,则以摇旋按压手法对位整复,用四块夹板、二块平压垫、三条扎带固定。如骨折段向前后移位凸起时,在该部各放一压垫,固定五周。
(2)按摩: 放置压垫处进行按压摩,拇指牵引按摩,腕部桡侧作揉摩,在桡骨头进行蹭摩。整复固定后,应练习握拳、抬举伤肢动作。但前臂之旋转活动应严加限制,待骨折牢固愈合后方可练习前臂旋转活动。
(3)药物: 宜投三七散及单味杜仲接骨汤。
桡骨下端骨折 指桡骨下端2~3cm处的骨折。此部位为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构成腕关节的重要部分。此种骨折有伸直和屈曲两种类型。
伸直型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多为间接外力引起,如从高处坠跌时,臂外展、旋前、手掌触地而发生。暴力迫使桡骨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而致桡骨腕关节面倾斜度减小,桡骨茎突上移,尺骨小头前突,并可伴脱位。
屈曲型骨折较少见。跌倒时前臂旋后位,手背触地,或打击暴力来自腕背侧所致。
症状 腕上方肿胀,疼痛,桡骨远端局限性压痛,手指作握拳动作时剧痛,腕关节活动及前臂之旋转受限,伸直型移位骨折有典型之“餐叉畸形”。屈曲型骨折则远端向掌侧移位,近端向手背凸出,故呈“铲状畸形”。
治疗 (1)整复: 伸直型骨折伤员坐位,一助手握上臂下端,另一助手握伤肢手部,手掌向下,二者作对抗牵引。此时,术者双手拇指按于桡骨远端背侧,其余四指扳于近端掌侧,施用推扳手法,纠正远端向背侧移位,然后,施用摇按手法纠正向桡侧移位。屈曲型骨折的整复,则与伸直型骨折的整复相反的方向进行。
(2) 固定: 在伤肢掌、背两侧之凸起处各横放一个蘸酒的厚压垫,在背侧再放一个薄压垫,骨折向移位处又放一个压垫,然后用四块夹板加以固定。背侧的夹板应长而宽呈“~”形,其下端应超过腕关节,掌侧夹板则应宽而短。如伴下桡尺关节脱位,则在该处放一小厚压垫,掌侧与尺侧夹板下端与腕平齐。三道扎带扎缚,屈肘90°,前臂中立位,托板悬吊胸前。屈曲型骨折的固定,该骨不稳定,须将骨折远端掌侧及近端背侧加小平压垫,括棉垫,四块夹板固定。掌侧板应超过腕关节,背侧板应与腕平齐。其他处理与伸直型骨折同。
(3)按摩: 在压垫处喷洒白酒按压,背侧向上挤推按摩,夹板间作蹭摩。夹板去除后手指作牵拉摩,腕关节作摇动摩,前臂行搓合摩。功能锻炼:伸直型骨折应积极进行伸握拳活动及肩、肘关节的活动。3~4周后去除固定,并作前臂旋转功能锻炼。屈曲型骨折的功能锻炼与伸直型骨折基本相同。但在骨折的早期和中期避免作腕关节的掌屈活动,以免引起骨折端再度移位。
(4)药物: 宜投三七散、七珍散、九味接骨秘药等,并常用温盐水浸洗局部。

☚ 肱骨骨折   尺骨骨折 ☛

桡骨骨折ráo gǔ gǔ zhé

fracture of radiu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