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防有鹊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诗经·陈风》篇名。《毛诗序》云:“《防有鹊巢》,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陈宣公信谗于史有证(参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史记·陈杞世家》)。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词。”是一首忧惧有人谗间其恋人的情诗。今之研究者多从朱说。诗二章,章四句。每章首二句兴中含比:“鹊巢于木,不于防;苕生于下湿,不于丘。中唐,非甓所也。鷊谓绶草,亦生下湿,非邛之所产也。”(朱郁仪语,见姚际恒《诗经通论》)诗人连用四种生非其地、用非其所的事物起兴,象喻谗言的无中生有,黑白颠倒,写得一气呵成,柔肠曲尽。 ☚ 墓门 月出 ☛ 防有鹊巢诗经·陈风
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打开一部《诗经》,在冠全书之首的《关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男主人公追慕“窈窕淑女”而终究结良缘的欢乐之情;在《樛木》和《绸缪》中,我们可以分享到新婚夫妇“其乐融融”的甜美之乐;而在《防有鹊巢》中,我们却再也无法产生上述那样的感受,所体察到的唯有女主人公的烦恼和忧愁、哀怨和愤懑、长吁和短叹。这位女子本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汉乐府·白头吟》),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竟在她爱人面前搬弄是非,造谣中伤,挑拨离间。而他居然听信谗言,对她的感情变得愈来愈冷漠疏远。真是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啊! 面对着蛊惑人心的种种谗言,审视着遭受蒙骗执迷不悟的糊涂丈夫,眼望着摇摇欲坠的夫妻关系,思忖着难以测料的人生归宿,她怎能不惶恐不安,忧心忡忡呢? 她焦灼、她愤怒,但她却又无力与谗言抗争,无法澄清被歪曲的事实。她无可奈何,忧思如焚,“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于是就唱出了这支哀怨忧伤的歌。 此诗二章八句。篇幅短小,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其一,以小见大,含意深刻。诗人抓住日常生活中可恶的谗言给一位妇女带来的极大精神痛苦的事实,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控诉了以男子为中心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女子在恋爱婚姻问题上被迫害与无自由的社会问题。古代社会女子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随着以母系为中心的社会向以父系为中心的社会的过渡,“女子的家庭生产便不能不降为附庸,而女子也从中心的地位、降而为奴隶的地位——这儿是文明的开始,然而也就是人榨取人的悲剧的开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家庭生活中,她们的一切受制于男人,男人随时掌握着“出妻”的权利。据(《大戴礼·本命》)篇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男人们喜新厌旧,只要随意编出一条莫须有的罪名,就可将妻子赶出家门。正由于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才使得《防有鹊巢》中的那些造谣者肆无忌惮,忘乎所以了。同时也助长了那位男子矜持骄纵,不明是非,轻信谗言,一意孤行的坏毛病,最终留下的精神苦果却唯有女主人公一人吞咽了。在女主人公“心焉惕惕”的反复嗟叹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弱女子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控诉。由此及彼,在《防有鹊巢》这面镜子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充满忧患意识的我国古代社会女子的愁苦群象。 其二,比喻贴切,反问有力。诗人针对造谣者的种种谗言,假设生活中常见的违背客观条件而存在的四种事物,逐一进行了追问反诘:堤坝怎能做鹊巢(“防有鹊巢”)?山上怎会长苕草(“邛有旨苕”)?喜鹊本来是在树上筑巢的,有人却说堤上有鹊巢;苕草和绶草本来都是长在低洼潮湿之地的,有人却说它们长在山上;瓦本当是盖屋用的,有人却拿来铺路。这些都是颠到是非,违反常规的怪事。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云:“是苕生于下湿,今诗言邛有者,亦以喻言之不可信。不应有而以为有,所以为谗言也。”“不应有而以为有”,无中生有,这正是一切造谣者的卑劣伎俩和本质特征。正如鹊巢不能筑于堤坝,苕、绶之草不能长于高山,瓦块不能用于铺道一样,那些蛊惑人心、挑拨离间的谣言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加以连连怒不可遏的有力反诘,使得那些谗言便不攻自破,原形毕露了。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排比式的诘问,强烈地振起了全诗郁怒的氛围,极大地提高了语言的逻辑力量,增强了本诗的说服力。 其三,巧设悬念,启人想象。这首诗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担心谗人挑拨她夫妇关系的事,但谗人为何要编造谎言?他们又是怎样编造的?她最终的命运又是如何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诗人都只字未提。然而,追踪这种种悬念,我们可以在思维的空间中一任尽情的翱翔,去揣度出各种答案。总之,从“予美”被“ ”的事实中,我们可知,等待这位女子的,将不是“与尔偕老”的大团圆结局,而是一个无辜遭弃的人生悲剧。正是通过诗人这种悬而未答的疑问的想象,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古代社会女子地位的认识,对种种不合理制度的憎恨。 复诵全诗,回味再三,造成诗中女主人公夫妇间的裂痕,捕风捉影的谗言固然是其直接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那极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它犹如一张血盆大口,不知吞噬了我国古代社会多少勤劳、智慧、纯洁、善良女子的生命。而妇女们要获得人身自由,争取家庭幸福必须砸烂强加于她们身上种种不合理制度的绳索和枷锁。这大概就是此诗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吧! 防有鹊巢中唐有甓,邛有旨鹝。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左传》记载了陈宣公信谗言杀死太子的事。《毛诗序》认为此诗是讽刺陈宣公的。从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这种解释未免有穿凿附会之嫌。《诗集传》说:“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词”。我们认为朱熹的讲法比较符合诗的本意,即一对热恋中情侣的一方听别人传言自己所钟情的恋人被他人欺诳、诱惑而有了贰心,“心焉忉忉”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出自己绝不相信谣言,而又不能不为谣言的中伤而忧虑、焦急的矛盾心理。 本诗较短,只二章,每章四句。一章的前二句“防有鹊巢,邛有旨苕”和二章的前二句“中唐有甓,邛有旨鸮”列举了三种不能令人置信的怪事来比兴。“防”指用以挡水的堤坝,“邛”为小丘,“苕”、“鸮”均指水草,“唐”指朝堂或宗庙内的大路。鹊本应是在树上筑巢的,这里却说在河堤上; 苕、鸮之类的水草,顾名思义是长在水中的,这里却说它们长在山丘上; 瓦是用来盖屋顶用的,这里却说用它来铺路。这些全是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的怪事。诗人认为流传中的谗言,正象上面列举的诸多无稽之谈一样,是无法让人相信的。然而另一方面,人言可畏,诗人在对谣言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同时,又无法掩饰自己心中由于谣言所引起的恐惧,害怕自己失去爱情,随恐惧而来的便是忧虑和焦急。两章的后二句都是写的这种心情,“侜”,谎言欺骗,“忉忉”与“惕惕”同义,为焦虑之貌。 这首诗较短,又加之形式上的复沓,实际上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就写出了一个被谣言中伤的情人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或用现在时髦的词汇说是写出了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这是此诗的一个特点。它很象一封写给自己恋人的情书。两章诗的前二句是写自己听到了流传的谣言,并申明自己绝不相信谣传的态度; 后二句写自己“心焉忉忉”、“心焉惕惕”,实际是在关切着对方,在表明自己忠于爱情的同时,渴望得到的是自己的恋人对他们彼此间爱情忠贞不渝的承诺。在如此小诗中囊括了这么多内容,足以显示出作者精于选裁,善于表达的功力。 防有鹊巢
【注释】①防:堤岸。②邛(qióng):山丘。苕(tiáo):草名。③侜(zhōu):欺诳。④忉忉:忧虑貌。⑤中唐:朝堂前和宗庙门内的大路。甓(pì) :古代的砖,用作屋瓦。⑥鹝(yì):通“”。 绶草。⑦惕惕:忧惧貌。 【鉴赏】这是女子忧虑爱人听信谗言之诗。 全诗二章。此诗技巧不凡,颇能曲尽其妙。尤其是诗中的兴体,堪称奇绝,它令人回味,发人深思。鹊巢筑在树上,甓砖盖在屋上,苕、鹝之草长在湿地,这是尽人皆知的常理。然而有人竟说堤上筑有鹊巢,路上垫有甓砖,山丘长有苕、鹝之草,这全是一派胡言。诗以此兴比无根浮词不可轻信,真是再恰切不过了。诗中的女子与其爱人原本情感融洽,相爱甚笃。如今女子觉得爱人对她突然变得冷淡起来。于是她暗自思忖,顿起疑心:这是谁在挑拨离间呢?这一问语含蕴丰厚,既含对爱人的深深关切,也含对挑拨者的严厉斥责。她唯恐爱人因受欺诳而致使两人离异,因而内心十分焦灼,无比忧伤。“心焉忉忉”、“心焉惕惕”,正传达出这种隐忧。 《诗序》说:“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宣公信谗,的确有史可证。《史记·陈杞世家》载云:“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据此,这诗当为公子完所作。因御寇“素爱”他,故称之为“予美”。作如此理解也似乎可通。但“予美”在《诗经》中是对爱人的美称。《唐风·葛生》中的“予美”就是指妇人的亡夫,此诗之“予美”也应是指女子的爱人。用“予美”去指代太子御寇,似觉不类。高亨《诗经今注》说是男子丢失爱妻之诗,只可算一家之言。 防有鹊巢
【注释】 ①防:堤坝,一说枋树。邛(qiong穷):土丘。旨:美。苕(tiao条):蔓生植物,一名鼠尾,生在低湿的地上。清·马瑞辰《通释》:“是苕生于下湿,今诗言‘邛有’者,亦以喻谗言之不可信。”下“中唐”句意同此。②侜(zhou周):欺诳。予美:我所爱的美人。忉(dao刀)忉:忧虑的样子。③中唐:中庭的道路。唐,古时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一说为“塘”的借字。甓(pi僻):砖瓦。鹝(yi益):杂色小草,又名绶草。④惕(ti屉)惕:担心害怕的样子。 【译文】 哪有堤上筑鹊巢?哪有山上长美苕?谁在欺骗我爱人,使我忧愁又烦恼。哪有庭院瓦铺道?哪有山上长绶草?谁在欺骗我爱人,使我心惊又烦躁。 【集评】 《毛诗序》:“《防有鹊巢》,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宋·欧阳修:“谗言惑人,非一言一日之致。如《防有鹊巢》,积渐构成之尔,又如苕绕之蔓引牵连也。中唐有甓,非一甓也,亦以积累而成。绶草杂众色以成文,犹多言交织以成惑。”(《诗本义》) 宋·朱熹:“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词。故曰防则有鹊巢矣,邛则有旨苕矣。今此何人,而侜张予之所美?使我忧之而至于忉忉矣。”(《诗集传》卷七) 【总案】 两节诗的首二句均用兴的手法,但又有寓意,都是以反常的、不应有的事来指陈离间之谗言的不可信。但对方所爱是否能识破这谗言呢?诗人显然没有把握,正是这种通过复沓形式表达的悬念和忧心,使人感到一种悲悯的美感,至于诗到底是讽谁倒反而不重要了。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②。哪有山上长水草。 谁侜予美③,谁个欺骗我爱人, 心焉忉忉④,我的心里真苦恼。 中唐有甓⑤,哪有瓦片铺庭道, 邛有旨鹝⑥。哪有山上长水草。 谁侜予美,谁个欺骗我爱人, 心焉惕惕⑦。我的心里真烦恼。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 ①防:堤。②邛:丘。旨:美。苕:生于下湿之地的草。③侜(zhou):侜张,诳骗。④忉(dao)忉:忧愁的样子。⑤中唐:庙中路或庭中道。甓(pi):瓦。⑥鹝(yi):小草,有杂色似绶。⑦惕惕:忧。 [赏析] 《陈风·防有鹊巢》是 一首担心第三者插足的爱情诗,诗人所苦恼的是有人挖自己的墙脚,在他和恋人之间挑拨离间,拨弄是非。全诗分二章,每章四句。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二句,以兴作起。“防”即为防水而筑的堤坝,鹊巢本应筑在树上。如今却筑在堤上,美味的苕本应长在下湿之地,如今却长在丘陵上,这是奇怪反常的现象,令人困惑不解。其所以产生这种不应有的怪现象,是因为谗言在起作用。细玩此两句,虽为起兴,却兴中含比,它象喻着谗言能够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并带有欺骗性。他欺骗的手段就是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说成实际存在的,正像说“防有鹊巢,邛有旨苕”一样。紧接着,诗人用“谁侜予美,心焉忉忉”两句,揭示出自己心中的疑团和苦恼,究竟是谁在欺骗自己的爱人,使我如此苦恼呢? 看来诗人还不知道第三者是谁,他既无法揭穿他,也不便消除爱人对自己的误解,这是很令人苦恼的问题。 二章写法完全同首章。“中唐有甓,邛有旨鹝”两句,不过是换一下比兴,瓦片铺庭道,山上长水草,都是不可能有的事情。此处对比兴的更换,都有加强对诳骗者揭露的作用。虽意尽首章,但二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首章。 此诗连用四种不存在的事物作为比兴,来揭露第三者的骗术,诗人似有满腔的委屈,要诉说,要为自己辩解,要揭穿第三者所传布的谣言,但都不正面辟谣,而是排比比兴,以比兴的实际内涵,说明谗言不可信,也不值一驳。委婉地向爱人说明不要听信谗言的无中生有,要互相信任,真诚相爱。四句比兴,如同连珠炮 一样,脱口而出,可见诗人对诳骗者的愤慨,以及蒙受不白之冤的痛苦,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如一气呵成。 防有鹊巢防有鹊巢, 卭有旨苕。 谁侜予美? 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 邛有旨鹝。 谁侜予美? 心焉惕惕。 喜鹊巢本来筑在树枝上,可有人偏说它筑在堤坝上;凌霄草本来生在洼地里,可有人偏说它长在山丘上。是谁诱骗我那心上人?我的心啊忧愁不安。 庭院中的甬道堆满砖头,山丘上面长满绶草。是谁诱骗我那心上人?我的心啊惶恐不宁。 《毛序》说:“《防有鹊巢》,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于史难以证明,有比附之嫌,后人多不从。朱熹说:“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词。”(《诗集传》)今人解诗,多从朱说。但是,作诗的人是男子呢?抑或是女子呢?朱熹没有说。现在两种说法都有,也都可以说得通。我们姑取男子吧,因为把“美”称女方更好一些。 诗两章,章四句。两章之间系《诗经》常用的复沓回环、反复歌唱的形式。两章前半部,以不可能有的事起兴,用以喻谎言的不可信。本来鹊巢应在树上,但有人却偏说它筑在堤坝上;本来凌霄长在低湿之地,但有人却偏说它长在山丘上; 院庭里的甬道,本为行人通行之处,有人却偏说在那里堆满砖头; 绶草本是生长于洼地,有人偏说它长满了山丘。这种人故意颠倒黑白,纯系别有用心。诗人用此起兴,正是要指责那破坏他和她之间关系的人,纯系制造谎言,旨在骗人。两章的后半部分,则是诗人直接斥责那用谎言欺骗他心上人的那个人,并诉说他内心的忧惧、担心和痛苦。看来,可能他所钟情的人是听信了别人的谗言,甚至可能使他们之间的爱情产生了裂痕,他面对失恋的局面,焦虑、痛苦; 他甚至无法澄清这些谣言,无法使她接受他的表白,于是不得不发出这种沉痛的呼声,直抒心中的忧闷,同时也在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此诗语言真实、自然,毫无夸饰,感情强烈而淳朴,由于发自肺腑之中,因而能以诚挚动人。 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原文〕 ☚ 墓门 月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