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桃叶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桃叶歌》桃叶歌
(其一)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其二)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其三)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 王献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也是著名书法家。今存其诗仅四首,却有三首在东晋、南朝十分流行。《桃叶歌》的歌曲属于南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歌词也极富江南民歌风味。它从东晋一直传唱到陈后主亡国之际,以至于被附会成灵验的政治谶言。据说,隋朝杨广灭陈,渡江前扎营在江北的桃叶山,渡江是由隋将攻克江南前沿后征用陈朝的船来迎接的(见《南史·陈后主纪》、《隋书·五行志》)。这正符合《桃叶歌》所说的“渡江不用楫”、 “我自来迎接”。当然, 《桃叶歌》的流行不衰,并非这个原因,而是由于它真实抒写了当时一种非分的爱情,以及关于它的爱情传说。 《古今乐录》载,王献之有个爱妾,名叫桃叶。她的妹妹叫桃根。王献之很爱桃叶,有一次在秦淮河口送别桃叶,唱了这三首歌。这个渡口因此也被称为桃叶渡。倘使确有其事,则歌词内容主要是离别叙情,叮咛相约,表现出王献之对桃叶的深厚爱情,同时也显示他们的爱情结合其实并不平等,也不正常,笼罩着那个不合理的门阀社会的阴影。即使未必有其事,这一组情歌也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在当时门阀社会,门户不当的男女爱情受限制,有束缚,波澜曲折,缠绵悱恻,完全取决于门阀贵族男子的爱情观念、忠实程度以及冲破门户束缚的勇气,其实仍是不平等、不正常、不合理的。这是一组富有时代特征的爱情歌曲,今天读来,别有动人情致,不无苦涩情味。 这三首歌的排列次序和诗句文字,各种传本不尽相同,这里全录《乐府诗集》所载。第一首是拟桃叶自抒。也许桃叶只是自况的比喻,但这女子身份地位卑微于男子,则显而易见。她是衬托桃花的绿叶,居于陪从地位。然而桃叶衬托出桃花的红艳,却也在桃花相映之下显示了自身的优美,朴素柔静,风姿婀娜,虽有自卑自伤之情,更见自重自怜之态。这正是一个朴素文雅的小家碧玉形象。然而常人心里毕竟爱着桃花,不多注意桃叶,更何况一个高门大家的风流才子。尤其在春花竞妍时节,万紫千红之中,这个高贵男子偏独采撷一枝桃叶,王献之竟然钟情一个小家碧玉。这就更显出他的品性不俗,真情相爱,使她深深感激,衷心相委。显然,这是自知门户不当,感激知己钟情,实质上并非平等互爱,而是知遇报恩,具有传统节操的特征,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当时社会,这种不平等的爱情结合中的女子,产生这样的心情是真实的,但也蕴含着、流露出一种忧虑:男子的爱情是否真心?会不会变心?这也正是诗人所以在第一首先拟女子自抒的构思原因,表示对于女子的担心是充分了解的。因此,第二、三首便表明自己心迹,解除女子忧虑。 第二首是表明心迹,真情相爱,不存门户之见,全无贵贱之分。开头重复“桃叶”,兼有两层含意:一是加强恳切语气,略有埋怨成份,等于说“桃叶啊桃叶,你还不了解我吗?”;二是以桃叶比兴,意思说“桃叶还是桃叶,我爱的就是桃叶”。接着以“桃树连桃根”来比喻,强调桃叶和桃花一样是从桃树长的,连着桃根生的,表示他不认为桃叶与桃花有根本的差别,表明他没有门户贵贱的偏见。因此,接着就直率地说,相爱是两个人乐意的事情,只有你桃叶使我爱恋之情殷切而笃诚。言外是说,桃花再好,但诗人并不乐意。这样直率大胆的表白,既显出情深委屈的急切,可笑亦复可爱;也表现出爱情真切给诗人以冲破门户束缚的勇气,动人而且感人。这也使此诗增添许多民歌的情调,相当泼辣。 第三首是约定相迎,保证不渝,要桃叶放心,轻松愉快渡江。他们俩人相爱,此刻似乎必须分别,总有不得不如此波折的缘故。具体事由,无须猜测,但桃叶的担心并非无端,离别的心情并不轻松。因此诗人再以重复“桃叶”兴起,却用了不同语气和喻意,说了两句俏皮话,使情绪气氛轻松些。意思说,桃叶就是轻巧的叶子,就象一叶轻快的小船,渡江不用划船桨就过去了。所以接着就说,你就渡江去吧,不要有什么苦恼,我自会迎接你回来的。不难理解,对这一双恋人来说,这样的俏皮话和定心丸,其潜在的含义是心领神会,不用点破的。而对读者来说,这类不无勉强的俏皮和宽慰,则更多缠绵悱恻之感,自可吟味其中隐隐流露的苦涩。 总起来看,这是一组民歌风味相当浓厚的文人创作的情歌。它所抒写的爱情虽然流露出传统的男子中心的节操观念,却相当大胆地冲击着封建门户偏见和婚姻束缚,追求真实的爱情。因而诗中男女的爱情结合,其实并不平等,但却又属非分,不合礼法。尤其是诗中男子直抒爱情,无所顾忌,更不符温柔敦厚的风雅。所以诗人采取民歌俗曲的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显得相当谐调,恰到好处,既有民歌风味,又有文人情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桃叶歌
《桃叶歌》 是以“桃叶”作为起兴的民间乐歌。《古今乐录》 说: 此歌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字子敬) 所作,以为“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 。 歌诗以“桃叶”发端,而引起感发所咏之事物。在嫩绿“桃叶”的映衬下,“红花”分外妖娆,格外鲜艳; 虽然“无风”,但“自婀娜”,没有春风的轻拂,可“红花”却轻盈柔美,呈现出自己质朴无华的自然风姿,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从词句表面看起来,这毫无疑问是形容春花的“婀娜”诱人; 然而并不止是如此,实际上包含着对女主人公美丽风姿和婉媚之态的描写。 不是么,本来“红花”就非常秀美,可是在春的季节,像这样“婀娜”诱人的“春花映何限”,不知有着多少。但作为有情之人的“郎”,却“独采我”,这就反映了男子在花红柳绿之中,并没为别的美“花”所陶醉,而仍然对这朵“红花”一往情深,毫无动摇,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真纯笃挚。这里以物喻人,以“红花”喻女子,以采花人喻男子,比喻恰切,生动形象。正因为男子的“独采我”,所以作为女子的“我”是很“感郎”的,表现了女子对“郎” 爱情专一的感激心情。 第二首与第一首虽无直接之联系,但也是反映女子爱情的。如果说第一首中的“桃叶映红花”,既有“发端”之义,又有“譬喻”之义; 而第二首的首句“桃叶复桃叶”,则属“发端”之义,而无任何喻意,其第二句“桃树连桃根”,是以“树”与“根”的相依关系,以喻女子与“郎”的情感至深,则有“引类譬喻”之义。可见“兴辞”并不一定用之诗首,其“起” (发端)和“喻” (譬喻)两种意义有时也并不同时兼有。 正由于男女命运相依,彼此情深意长,所以“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怜”字,表示爱惜之意,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生活的珍重。当女子联系到爱情生活的享受和幸福,便增加了对爱侣恳切深厚的情意。这里一个 “怜”字,就将女子对郎君的相爱之心和对爱情生活的沉醉之情表现得深沉强烈,含有不尽之意。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承接前句突然一转,不仅点出了全诗的主题,而且将女主人公的爱恋心情和盘托出,给读者以微妙的感染。 这两首小诗,通过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写出了女子对爱侣的深挚情感和对爱情生活的恋惜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比喻含蓄不露,但能让读者透过字句表面揣摩到女主人公的灵魂深处; 而且歌诗活泼新鲜,富于生活气息,充分显示了民间乐歌的独特风格。 桃叶歌 桃叶歌táoyèɡē━┃━ 情歌之代称。唐·刘禹锡《堤上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诗:“小妓携《桃叶》,新声踏《柳枝》。”参见“桃根”“桃叶”条。 ☚ 冤家 桃花浪 ☛ 桃叶歌借指江南情歌。唐李群玉《江南》诗:“鳞鳞别浦起微波,泛泛轻舟桃叶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