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柳永《戚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柳永《戚氏》

《戚氏》·柳永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天,飞云暗淡夕阳闲。当时宋玉悲戚,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潺。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轻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絔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竟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楚,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常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词。

从词的形式讲,柳永在北宋全面繁荣时,创制慢词长调,为宋词的发展展示了灿烂的前景。这首词,便是柳永自创的新调之一,长达212字,是宋词中仅次于南宋吴文英《莺啼序》 (240字)的最长的慢词。

全词共分三片。头一片写景,写作者白天的所见所闻;第二片写情,写作者“更阑”的所见所感;第三片写意,写作者对往事的追忆,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晚秋天”以下六句,写的是近景。“望江关”七句,写作者登高远望,展现在面前的旷野。第二片,重点写情。第三片,写意。“帝里”以下九句,进一步回忆在帝京(即京城汴京)的美好情景。“念利名,憔悴长萦绊”,把作者仕途失意、旅况离愁以及受名利思想侵扰的内心情怀,揭示在读者面前;“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意味深沉,一步深似一步,令人不禁泣诉难禁。

这首《戚氏》词,成功地运用了奔放铺叙的点染手法。点,就是总提,是核心;染,就是分说,是外壳。“念名利”三字就是点,点名这是要害,是主要意念,围绕着这个中心,写秋色,写“微雨”、“萧菊”、“井梧”、“残烟”,写“江天”、“飞云”、“夕阳”,写“行人”、“陇水”、“蝉吟”、“蛩响”。写“长天净”、“绛河浅”、“皓月婵娟”……思绪绵绵,一步步进行渲染。光有点,无法感动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有感情色彩。点、染结合,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加之作者对羁旅行役有切身体会,写来景真、情真、意真,所以长铺直叙,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旖旎入情,娓娓动人!


唐宋词之柳永《戚氏》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柳永《戚氏》

《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注释】 ①庭轩:厅堂前檐下的平台。②江关:江河关山。③宋玉悲感:宋玉曾因悲秋而作《九辩》,其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④喧喧:混杂声。⑤绛河:银河。婵娟:美好的样子。⑥经岁:经年,年复一年。迁延:逍遥自在。《淮南子·主术训》:“迁延而入之。”高诱注:“迁延,犹徜徉也。” ⑦帝里:京城。⑧迅景:迅速而过的光阴。烟水程:水上的路程。⑨漏箭:古代计时器。此句谓时间推移。⑩画角:古乐器。出自西羌。形似竹筒,外饰彩绘,故名。

【译文】 这是晚秋时节,一阵细雨洒落小庭院。薄雾中,槛栏里的菊花疏疏落落,井边梧桐的叶子零零乱乱。此情此景使人凄怨。放眼望山川,在夕阳的斜晖中,有暗淡无光的浮云片片。想当年,多情的宋玉满怀愁哀,到这水边山上游览。道路千里迢迢通向远方,行人无比痛苦凄凉,陇水潺潺使人听得厌烦。这时候,秋蝉在残叶中哀鸣,蟋蟀在枯草中叫唤,互相应和,闹闹喧喧。在孤零零的旅舍里度日如年。时光渐渐消逝,不知不觉又是夜深更尽。无际的天空碧净如水,星河清澈,一轮明月银光闪闪。我的思绪起伏缠绵,在漫漫长夜中对着这景色,怎忍心去回想从前?过去,我未有功名,未吃皇家俸禄,常常因贪恋秀丽的风景和歌楼妓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京城的风光十分美好,当时年纪轻轻,整天只顾饮宴寻欢。加上有一群生活放浪的朋友,每逢唱歌、饮酒的时候,大家醉生梦死,竞相流连。自从分别之后,岁月似梭子那样迅速飞逝,往日的欢乐已像场场梦境,如今奔波劳碌,前途就如烟水那样渺茫,不知它有多远!我长期被名利缠身而憔悴了,忆起往事空自愁容满脸。漏箭不停地移动,时辰不停地流走,身体暗暗感到微寒。如泣如诉的号角声渐渐飘散,且将残灯放在静穆的窗边,向着天角的曙色,我抱着自己的影子,不能成眠。(杨光治译)

【集评】 宋·王灼:“前辈云:‘《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戚氏》,柳所作也。柳何敢知世间有《离骚》!惟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碧鸡漫志》卷二)

明·李攀龙:“首叙悲秋情绪,次叙永夜幽思,末勘破名利关头更透。”(《草堂诗余隽》)

明·沈际飞:“插字之妥,撰句之隽,耆卿所长。‘未名未禄’一段,写我辈落魄时怅怅靡托,借一个红粉佳人作知己,将白日消磨。哭不得,笑不得,如是如是。”(《草堂诗余正集》)

近代·蔡嵩云:“《戚氏》为屯田创调。‘晚秋天’一首,写客馆秋怀,本无甚出奇,然用笔极有层次。初学词,细玩此章,可悟谋篇布局之法。第一遍,就庭轩所见,写到征夫前路。第二遍,就流连夜景,写到追怀昔游。第三遍,接写昔游经历,仍落到天涯孤客,竟夜无眠情况,章法一丝不乱。惟第二遍自‘夜永对景’至‘往往经岁迁延’,第三遍自‘别来迅景如梭’至‘追往事空惨颜’,均是数句一气贯注。屯田词,最长于行气,此等处甚难学。后遇此等处,多用死句填实,纵令琢句工稳,其如恹恹无生气何。”(《柯亭词论》)

【总案】 此词凡二百一十二字,在词中可谓“鸿篇钜制”了。词是一种主情性的音乐文学,如此长调无疑能够充分地、细腻地展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然而对艺术技巧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非大手笔不能胜任。词人以超群的才华,举重若轻的艺术技能,纵横驱笔,大胆泼墨,极力铺叙行役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词人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实写——虚写——实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在实写中,景为情设,情缘事发,景、情、事交互穿插,融为一体,将作品中的凄惨气氛渲染得更为浓烈。在虚写中,寓情于叙事之中,情与事合而为一。使作品既有沉著之致,又有灵动之气,于严谨中富于变化之妙。词人还善于时空的转换。从宏观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上看,全词是一个情感辩证发展的过程:现实(孤馆)的苦——往昔(帝里)的乐——如今(窗畔)的悲。通过今昔的对比,悲乐的对比,突出了现实的悲苦。从具体的时空序次上看,从黄昏的凄然悲感写到“更阑”的绵绵幽思,从暮云夕阳的“江关”写到寂寞轻寒的“窗畔”,铺叙展衍,婉曲细腻,将丰富而深沉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整体结构上,全词有首有尾,层次分明,挥洒自如,蔚然大观。既大开大阖,又一气贯注;既缜密整饬,又富有摇曳动宕之美。


唐宋词之《柳永《戚氏》》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柳永《戚氏》

柳永《戚氏》柳永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11)。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12)、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13)。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14)

注释 ①一霎 (shà):一阵。②槛(jiàn):栏杆。③井:天井,即院子。指房屋与围墙所围出的露天空地。④“当时”两句:想到当时宋玉悲秋作赋,登临山水,感慨万端。宋玉,屈原的弟子,曾作《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⑤“远道”三句:行人在迢遥的征途中心情悲凉,听厌了潺潺的陇头流水声。陇,丘垄,田埂。⑥蛩(qióng):蟋蟀。⑦绛(jiàng)河:指银河。⑧婵娟:指月色美好可爱。⑨绮(qǐ)陌:纵横交错的道路。⑩帝里:帝都,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11)萦绊:束缚,羁绊。(12)漏箭移:指时光流逝变化。漏箭,古代以“漏壶”计时,标有刻度的木杆称为漏箭。(13)画角:古乐器。用竹、木、铜或皮制成,状如竹筒,外加彩绘。古时军中用来报昏晓,振奋士气及报警戒严。此处指画角报晓。(14)抱影:形容孤独。

鉴赏 此词写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秋作者赴成都经陇水至古蜀道时。全词抒发了作者宦游途中的羁旅之思和怀人之情。词分三阕,以时间为线索,从夕阳黯淡的傍晚直写到画角声残的次日凌晨。

首阕主要描写了悲秋和离别两个意象。“雨微”“菊疏”“梧乱”“烟残”“云黯”“夕阳闲”等带有强烈主观情绪色彩的词汇描绘了一幅萧飒凄凉的暮秋图景。残山剩水,黯淡无彩,自古都是惹人感慨万端的伤心之景。自从宋玉《九辨》将悲秋和送别联系起来,后来悲秋就成了送别的永恒主题。悲秋本来已经让人黯然神伤,送别倍加教人心情凄怆,两种情绪叠加,自然是倍加凄楚悲凉了。在吟咏悲秋和离别的同时,作者还用征引典故来烘托渲染主题意象。“远道”两句化用了汉乐府鼓吹曲《陇头歌》中“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诗意,给全词打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也平添了几丝悲凉的生命况味。

写羁旅之愁和怀人之思是全词的主题所在,主要体现在次阕。“孤馆”六句,虽然只有叙事和写景,而情寓其中。“度日如年”,写出了旅程中的孤独寂寞之感。望天空中的银河与明月,已然情意悄悄,呼之欲出了。“思绵绵”“暗想从前”,转入了回忆。当初未曾求取功名仕宦,在情人所住的红楼,常常是一年到头地欢聚在一起。当日缠绵之情与今日孤独之思,两相对比,既反映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人之切,也反衬了孤寂之深。通过对比映衬,也将羁旅之愁和怀人之思描摹得如歌如泣,感人至深。

第三阕承接上阕,继续回忆当初在京城的快乐生活,以现实中通宵无眠作结。写当年“暮宴朝欢”的日子,语气上犹如回到了当初,完全没有了时下悲苦之词,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迅景如梭”,给人以人生如梦、恍如隔世之感。此句也把思绪从回忆转到了现实。写通宵无眠,一句作结即可,而作者却抻长来写,这也延长了痛苦的感受,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漏箭移”“渐呜咽”“停灯向晓”,时间在一点点地挨过去,主人公的痛苦也在一点点地加深,呼应了上阕“度日如年”之语。

以柳永这首自度调《戚氏》为代表的长调,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长调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小令的体制短小,容量有限,而长调的篇幅较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他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词的体制也逐渐完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为宋词的发展和开拓做出了巨大贡献。(李飞跃)

仿王蒙秋声山馆图 【清】钱杜

集评 宋《王灼:“前辈云:‘《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戚氏》,柳所作也。柳何敢知世间有《离骚》,惟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碧鸡漫志》卷二)

蔡嵩云:“《戚氏》为屯田创调,‘晚秋天’一首,写客馆秋怀,本无甚出奇,然用笔极有层次。初学慢词,细玩此章,可悟谋篇布局之法……屯田词,最长于行气,此等处甚难学。后人遇此等处,多用死句填实,纵令琢句工稳,其如恹恹无生气何。”(《柯亭词论》)

链接 《戚氏》词牌。《戚氏》是典型的长调,分为三叠,二百十二字,平韵。

三换头。三叠词中三段的开头各不一样,俗谓之“三换头”,此乃三叠词的普通体式。如苏轼所作《戚氏》一词,第一段的开头为三字句,第二段的开头则换为六字句,第三段的开头又换成五字句,即属三叠词中“三换头”的体式。“双曳头”(参见第205页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一词链接)在三叠词中并不常见,“三换头”则是三叠词中的常见体式。属于“三换头”的词调有《戚氏》《夜半乐》《西河》《兰陵王》《宝鼎现》(又名《三段子》)等。(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