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建设主要成就
业建设队伍 省设林业厅,各行署、市、县均成立林业局或农林局。建立了多层次的木材生产供应公司。县级贮木场2个,全省共有国营林场119个,国营苗圃79个,1095个林业工作站,63个林业科研所和技术推广站,林业公安派出所153个,木竹检查站102个,森林病虫害防治站78个,1所林业勘察设计院,2所中等林业学校,全省林业系统职工2.8万人。
森林工业 (参见本篇第三章工业、建筑业第二节重要工业部门概况森林工业)
种苗生产 全省已建立良种基地1.56万亩,其中种子园2252亩,母树林1.06万亩,采穗圃991亩,各项试验林1683亩,繁殖圃50亩。1992年良种基地产量达1.3万公斤,穗条250万根。建马尾松、黄山松采种基地10.8万亩。引进和驯化了火炬松、湿地松、晚松、铅笔柏、川柏、薄壳山核桃等树种。培育容器育苗1.5亿株。推广芽苗移栽、苗圃除草剂、ABT生长素应用等育苗新技术。种苗检疫水平提高,全省各地市及重点山区都建立了种苗检验室,配备种苗检疫设备42套。
扩大森林资源 据1989年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林业用地6266.5万亩,比1949年林业用地5924万亩增加5.9%;5.9%;有林地面积3390.7万亩,比1949年有林地2520万亩增加34.6%;林木蓄积量9487.9万立方米,比1949年的8693万立方米增加9.1%。;森林覆盖率20.1%,比1949年上升7.6个百分点,扩大了森林资源。
林业科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安徽省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坚持以为生产服务的方针,积极探索适合本省自然条件的林业生产先进技术,全省共取得200多项林业科研成果,有多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脲醛预缩液—UFC—60”研制成功,并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经委新产品金龙奖。组织专家对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沿江圩区进行了适地适树考察研究,引进了较适宜该地区生长的63、69、72杨树,杂交柳,铅笔柏,无刺刺槐等外来树种,使这些地区形成泡桐、杨树、刺槐、椿、楝、柳、楸等当家树种竞相茂盛的局面,改变了过去单一大官杨的状况。
速生丰产林基地 1984年,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85年至1990年用6年时间建设18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速生丰产林主要分布在黄山山区和沿江部分地区。到1990年,6年共营造速生丰产林198.75万亩,其中皖南山区以杉木为主的商品材速生丰产林100万亩,淮北平原北部以泡桐为主的商品材丰产林基地23万亩。丰产林基地规模大、质量高。杉木四年生幼林平均高达1.02米,比一般造林高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