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杨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杨炎727—781

唐理财家。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少以“文藻雄蔚”、“豪爽尚气”闻名。曾为河西节度使吕崇贲掌书记。后出任司勋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元载为相,很倚重他,擢吏部侍郎、国史馆修撰。元载被杀,他受牵连,贬道州司马。德宗即位,经崔祐甫荐引,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相位后,即向德宗奏言,改革宦官管理财赋的制度。又以资产多少为标准的“两税法”,代替“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天下大利。崔祐甫病,乔讲免官,他单独执政,所兴之事多乖误,又诬杀大臣刘晏,引起德宗不满。卢杞拜相,他颇轻薄之;遂遭卢杞谗毁,贬崖州司马,随即“赐死”。

1

(词)明·杨炎

新绿酿成杨柳,帘卷和风微透。

独坐抱云和,香篆暗消金兽。

回首,回首,花事春光依旧。

杨炎

 唐代著名理财家。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 人。杨炎长得一表人才,诗书画俱佳,《旧唐书》说他“美须眉,风骨峻峙,文藻雄丽”。他撰写的 《李楷洛碑》,当时的文士莫不成诵,传说,东宫太子 (后来的德宗) 将其拓本置于壁上,“日讽玩之”。杨炎在唐代宗时,曾做过知制诰,即为皇帝起草“圣旨”。据说,从唐玄宗以来,诏制撰写得漂亮的,就要推他与常衮,时称 “常杨”。唐代宗时的宰相元载和杨炎是同乡,元载被传统史家称为 “奸相”,他网罗人才,杨炎自然成为他的座上宾,甚至被视为接班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元载被诛,杨炎被贬为道州 (今湖南道县)司马。两年后,代宗驾崩,德宗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杨炎时来运转,被召回长安,经过宰相崔祐辅力荐,出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与刘晏同为副相。杨炎与刘晏因元载被诛结下私仇,于是杨炎设计陷害这位同僚。刘晏死后,天下冤之,朝野为之侧目。杨炎为了开脱责任,便派心腹大臣以宣慰为名,前往各地,暗示说杀刘晏不是他的过错,而是德宗自己的意思,因为刘晏曾经建议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德宗的皇储地位险些不保。消息传到禁中,德宗遂起诛杀杨炎之心。杨炎尽管政治品格颇有问题,但在理财方面却是一把好手,其开拓精神并不在刘晏之下。他生前做的两件大事,一是将国库和皇帝私藏分开,公私分明,便于管理;二是改革税制,实行 “两税法”。此前,唐王朝实行的是以丁定赋的租庸调制,丁指成年男子,租指田租 (土地税),调指户调 (户税),庸指力役。按照唐王朝的规定,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 (一百亩),每丁每年纳粟二石为租,纳绢二丈、绵二两为调,服役二十天或以纳绢代役为庸。这种税制是以均田制即国家将官田平均分给农户为前提的,但唐代中叶以后,随着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均田制逐步瓦解,大量田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许多农户则变为佃户、庄户、客户,国家税收大为减少,财政困难。杨炎便提出 “两税法”,基本精神就是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作为纳税的标准。两税法规定,不管主户、客户,一律在现居住地立户籍,不管人丁多少,一律以资产确定纳税高低。商人按财产纳税,税率为三十分之一。纳税面扩大,国税分担合理,不但相对减轻了普通农户的负担,而且大大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两税法还将杂税废除,并规定夏秋两季的纳税时间,这样,“赋有常规,人知定制”,使国家税制规范化。两税法推行的当年,唐王朝的税款就从以往的一千二百余万贯猛增到三千余万贯。尽管如此,德宗并没宽宥杨炎。就在两税法推行的第二年,本来就与杨炎水火不容的宰相卢杞终于抓到致其死命的把柄: 一是他曾让河南尹以官府的名义高价收买他在洛阳的私第,二是他在长安郊外唐玄宗曾经临幸的所在建立私庙,据说是因为此地有王气。杨炎有口难辩,唐德宗大怒,下诏谴责杨炎,斥他 “苟利于身,不顾于国”,贬为崖州司马。崖州就是现在的海南琼山县,在当时是非常边远的地方,当杨炎失魂落魄行至离崖州百里之处,德宗派出的宦官追上他,带来了圣旨: 赐死。

杨炎

字公南,凤翔人。《全唐诗》存诗二首。

杨炎727—781

唐朝理财家。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县)人。文采雄丽。代宗朝,官至吏部侍郎,坐元载事被贬。德宗时,经崔祐甫推荐,重新得到重用,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宰相)之职。建中元年(780)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这一改革,适应了均田制破坏、田庄制兴起的经济形势,简化了纳税方式,扩大了纳税范围,一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杨炎

杨炎727—781

唐文学家。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县)人。初为河西节度掌书记。拜起居舍人,历礼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元载当政,擢吏部侍郎、史馆修撰。元载伏诛,贬道州司马。德宗即位,经崔祐甫荐举,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制定两税法。由于为元载报仇构害,被贬为崖州司马,并赐死。以文章著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10卷,制集10卷,均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18篇。两《唐书》有传。

☚ 严武   常衮 ☛

杨炎

杨炎727—781

唐画家。字公南,号小杨山人。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县)人,一作华阴(今属陕西)人。初为河西节度使掌书记。后为司勋员外郎,迁中书舍人。擢吏部侍郎、史馆修撰。贬道州司马。德宗时,拜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二年(781)获罪贬崖州司马同正,未至百里赐死,年55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善山水,高奇雅赡”,并著录其《山水图》。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画松石山水,出于人表。”说他曾画一障,“松石云物,移动造化,观者皆谓之神异”。

☚ 毕宏   李湛然 ☛
杨炎

杨炎727—781

唐文学家。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县)人。初为河西节度掌书记。拜起居舍人,历礼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元载当政,擢吏部侍郎、史馆修撰。元载伏诛,贬道州司马。德宗即位,经崔祐甫荐举,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制定两税法。由于为元载报仇构害,被贬为崖州司马,并赐死。以文章著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10卷,制集10卷,均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18篇。两《唐书》有传。

☚ 严武   常衮 ☛

杨炎

杨炎727—781

唐画家。字公南,号小杨山人。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县)人,一作华阴(今属陕西)人。初为河西节度使掌书记。后为司勋员外郎,迁中书舍人。擢吏部侍郎、史馆修撰。贬道州司马。德宗时,拜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二年(781)获罪贬崖州司马同正,未至百里赐死,年55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善山水,高奇雅赡”,并著录其《山水图》。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画松石山水,出于人表。”说他曾画一障,“松石云物,移动造化,观者皆谓之神异”。

☚ 毕宏   李湛然 ☛
杨炎

153 杨炎727—781

唐代理财家。字公南,号小阳山人。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曾任吏部侍郎、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德宗时,起用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任宰相时,建议改革库藏制度,将国库与皇帝私库分开,保证公赋独立,从而改变了“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的局面。建中元年(780),又建议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两税法。他提出 “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他要求简化税制,大胆抛弃行之数百年租庸调法。他强调按负担能力纳税,征课“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杨炎财政思想多与两税法有关,量虽不多,但原则上都较正确,而且论实结合,在中国古代财政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中二年(781)为新进宰相卢杞陷害,罢官贬崖州,未至即赐死。

☚ 刘晏   李觏 ☛

杨炎727—781

唐大臣。理财家。字公南,别号小阳山人,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初以文章著名,累官至吏部侍郎。德宗初,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建议改革赋税,废除“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颁行以资产多寡定标准的两税法。曾陷害刘晏,后与卢杞倾轧,贬死崖州。

杨炎

杨炎723—781

字公南, 陕西凤翔人。代宗时, 受到宰相元载的重视, 擢为吏部侍郎, 期望甚高。后元载被杀, 炎亦被贬为道州司马。德宗即位后, 慕杨炎之名, 又经崔祐甫推荐, 遂起用炎为门下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承安史乱后, 经济残破, 藩镇叛乱时作, 政府军费不足。国家赋税制度受战争影响, 积弊丛生。遂在财政上进行了两大改革:第一, 他将国家岁入由人主私藏改归政府, 划分国库与私库之别。唐初,国家旧制, 天下财富均归于左藏——国库, 由太府四时报告, 尚书比部审核。后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 遂将租赋归入宫中大盈库, 由宦官掌握, 作了皇帝的私财, 弊端百出。杨炎为相后, 向德宗建议, 请仍将财赋皆归左藏,得到德宗同意,遂恢复了国家公赋与皇室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入独立的原则。第二,德宗建中元年( 780 ),杨炎奏请政府行两税法,从而代替了租庸调制。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土地国有制削弱,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均田制名存实亡,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不能适应新的土地状况。安史之乱,造成人口大量凋耗和流亡,大量户丁册籍不存,以人丁为本、以户籍为依据的租庸调势难继续推行。安史乱起,北方民户流徙,土地荒芜,租庸调收入锐减,唐王朝面临财政危机,必须整顿税法。大历年间( 766—779 ),纪纲废弛,藩镇各自为政,赋税无定额,输纳无时间, 因此,不改革税制不能实行统治秩序的稳定。杨炎提出并推行的两税法,为中国财政史上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的改革。

☚ 刘晏   赵赞 ☛
杨炎

杨炎727—781

字公南,别号小杨山人,唐凤翔天兴 (今陕西凤翔) 人。以文藻雄丽著名于时。肃宗时为中书舍人,代宗时为宰相元载擢用,任吏部侍郎。德宗即位 (779年),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建中二年 (781年) 转中书侍郎,不久置为尚书左仆射。旋又贬崖州 (治所今广东琼山东南) 司马,未至,赐死。反对“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主张将国家赋税从归皇帝私有、由宦官掌管的“大盈库”收归国库即“左藏库”主管,认为“财富者,邦国大计,而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轻重系焉”(《新唐书·杨炎传》)。大历十四年 (779年) 八月倡议改革赋税,颁行两税法,第一次提出“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主张“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唐会要》八三)。极力主张简化税制,废除众多科敛名目,将租、庸、调、户税、地税等主要租赋合并,改为夏秋二次征收。改变以“丁身为本”进行征课的旧制,实行以“资产为宗”即按财产多寡进行差等征课的政策,是为中国财政思想史的一大创议。又提出把租税改为货币缴纳,主张凡田亩之税,按分摊后新订户等标准仍缴纳谷米,其余各税一律折合货币缴纳,并以此为以后各年应缴货币税额的标准。两税法简化了税制,符合税制由繁趋简的发展方向。两税纳钱的主张也符合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历史发展方向,但因经济条件尚未具备,“行后不久即加重了钱重物轻现象,引起当时一些思想家的反对,推行不足30年即渐被放弃。

☚ 刘晏   杜佑 ☛

杨炎727~781Yang Yan

proser of the Tang Dynasty

杨炎727—781

唐朝大臣。字公南,凤翔(今陕西凤翔)人。宰相元载以同郡擢炎为吏部侍郎,史馆修撰。元载被杀,炎坐贬道州司马。德宗即位,又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危机。建中元年(780),炎请改革赋税制度,废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以资产多寡为准的“两税法”,为我国税收制上的一大改革。次年,为卢杞所诬,贬谪崖州(今海南琼岛东南),被杀。

杨炎727—781

唐大臣、理财家。字公南,别号小杨山人。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初以文采雄丽著名。代宗时,为宰相元载所擢用,由中书舍人转升吏部侍郎。元载被杀,他也贬职。德宗即位,由崔祐甫推荐,起用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他定议改革赋税制度,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次年,为卢杞陷害,贬谪崖州,被迫自杀。

杨炎727—781

字公南。唐凤翔天兴(陕西凤翔)人。代宗大历时,任中书舍人,与常袞同掌诏敕的撰写,文笔雄丽,时称“常、杨”。与宰相元载有戚谊,受其赏识,升为吏部侍郎。大历十二年(777)元载得罪被杀,炎遭牵连贬官,为道州司马。德宗即位,为崔祐甫所荐,召回任宰相。唐朝赋税收入本储于左藏库,安史乱后,移至宫廷的大盈内库,由宦官掌管,账目混乱,并任意侵吞财物。炎建议把大盈内库财赋仍拨归有关部门管理,使国家租赋不再成为皇帝私产。建中元年(780),他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这是中国封建赋役制度一大改革。建中二年,遭卢杞诬陷,被贬为崖州司马,途中“赐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