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杜甫《登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



【注释】

1.猿啸(音xiao):谓巫峡多猿,鸣声极哀,当风急之时听猿啼,更觉声哀。渚(音zhu):水中小洲。

2.落木:秋天树木落叶称“落木”。萧萧:形容风吹落叶的响声。

3.悲秋:秋气萧森,令人生悲,谓因秋而引起悲伤的感情。百年:指人生有限的时间。犹言一生,终身。

4.艰难:语意双关,既指自己,又指国家。当时吐蕃侵扰和州郡兵乱,都未止息。国忧家愁,故称“艰难”。繁霜鬓:形容白发之多,因艰难苦恨而不断增添如霜的白发。新停:此处谓近来停止。

今译



在峭劲的秋风里,

在寂寥的高空中,

回荡着猿猴的悲啼。

江水澄碧,流沙雪白,

鸟儿在小洲上飞来飞去。

无际无垠的旷野,

风儿吹荡着发出萧萧声响的落叶,

汹涌的长江水呵,

波涛滚滚,奔流不息。

我长期作客他乡,飘泊万里,

时候偏又是萧瑟悲哀的季节;

况且我是长年多病、年迈体衰,

偏偏我又独自登上高台。

时局是这样艰难,身世是如此潦倒,

空添白发如霜。

近日来,体魄更差,

连一杯消愁解闷的浊酒也不再敢品尝。

杜甫《登高》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 释

①猿啸哀:古代三峡多猿,啸声凄厉。

②渚:水中小洲。回:盘旋。

③落木:落叶。

④万里:指远离家乡。

⑤百年:指年老。

⑥苦恨:极恨。

⑦潦倒:失意,颓唐。新停浊酒杯:时因患肺病,杜甫刚刚戒酒。

·导读入境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当是大历二年(767)秋天流寓在夔州时写的。这时他已经五十六岁。安史之乱、朝政衰颓、宦官擅权,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一如既往。

深秋时节,西风猎猎。蜀天高旷,巫峡两岸猿声不断,是那么凄厉,那么哀伤。水里的小洲,清清凌凌,洲上的沙碛。雪白雪白的,白得耀眼。一群鸥鸟飞去飞回,在小洲上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枯黄的叶子,随风萧萧下落。那奔腾不尽的长江,浩浩荡荡,滚滚而来。

沦落异乡,漂泊万里。在这令人伤感的秋日,诗人又怎能不想到自己漂泊不定、年老多病的处境,并生出无限悲凉呢? 人老了,拖着多病的身躯,他又孤孤零零地独自登高观赏这异乡的秋景了。天下的离乱、人世的艰难使他双鬓上的白发一天一天地多起来了。借酒浇愁吧! 可肺疾日重,新近又不得不停下那浑浊的酒杯,满杯愁绪更无法排遣!

·赏 析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经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魄。

起首二句寥寥数字便画出了登高才能望见的富有的深秋特征的旷远境界。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形、声、色,展现出一幅形象、精美、生动的画面。下句的“无边”和“不尽”把读者带入更深的境界。不但可以使你想见“萧萧”、“滚滚”的形象,也可使你体味到诗人那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以上极写秋景,但到第三联才点出“秋”来,且这一联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无边无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生。

本诗将悲秋写得沉郁悲凉,年老、多病、流落、孤独,多种不幸集于一身,他的悲秋发自心肺。诗人饱尝漂泊潦倒之苦,感伤国事家愁,所以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上述不幸的根源。至此,诗人怀国伤时的高尚情操便跃然纸上了。

这首《登高》被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后人评价这首诗说:这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给人的感受不是悲伤,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扩大。

·思考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请你说说这两句为什么是全诗的中心?

精品唐诗之杜甫《登高》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65年(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767年(大历二年)到了长江之滨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这首诗就是在该地(重阳节)登高时所写的。

霜风渐紧、万木凋零的深秋时节,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一派渗透着诗人悲凉情绪的自然景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哀”与“回”是诗人感情的外化,因心情悲哀而低回,便视万物皆“哀”且“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极具动态性的两个意象群,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景中之情已表达得非常充溢,这含蓄的外壳需要点破,于是便有了第五六句的出现,这里具体地点出了常年飘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这是诗人实际情况的真实概括,因而就极有打动人的力量,而“万里”与“百年”两个词语更表现出诗人飘泊的空间之广与多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之“悲”之“病”并非小小的一己之虞……末联之句是全诗意蕴的总括,这里既有抒情,又有描写,还有叙事,我们在这诗句中看到了诗人由“艰难苦恨”染白了的两鬓繁霜,也看到了因病而新停了的酒杯。本来诗人还可以借酒浇愁以销胸中块垒,如今因病连酒都停了,这愁这苦这忧这恨又该如何排遣呢?这沉重的结尾把读者的心也坠到了忧伤的深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