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杕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杕杜dì dù

指出征凯旋或使臣回归。《诗·小雅·杕杜》序:“杕杜,劳还役也。”其诗:“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卢从愿《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伫闻歌杕杜,凯入系名王。沈佺期《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计日方夷寇,旋闻杕杜诗。钱起《送萧常侍北使》:明光朝即迩,杕杜早成歌。

杕杜

杕杜

❶《诗经·唐风》篇名。《毛诗序》云:“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以为此诗有感于晋君孤立无助,有被曲沃吞并之虞而作。《诗集传》则云:“此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词。”谓诗歌内容与晋君无关。二说均与诗义不符。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诗之意,似不得于兄弟,而终望兄弟比助之辞。”认为诗旨为兄弟失和切望重归于好。此说近是。这是一首痛感于兄弟离畔而孤独无助的诗作。诗二章,章九句,重章复唱,用独棵挺立的棠梨树起兴,喻诗人的孤寂无依;又用排比的两组反问,深化主题,加强了渴盼兄弟和好的感情的抒发。后世因以“杕杜”一词喻骨肉情谊,如“既伤蔓草别,方知杕杜情”(江淹《王侍中怀德诗》)。
❷《诗经·小雅》篇名。这是一篇妇女思念久役丈夫的诗。《盐铁论·繇役》说:“古者无过年之繇,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思之积,痛于骨髓。此《杕杜》、《采薇》之所为作也。”这是对《杕杜》诗旨很精当的概括。《毛诗序》认为这是文王“劳还役”之诗。程俊英说:“疑《杕杜》原来是一首民歌。后为统治者所采,配以雅乐,作为慰劳出征归来的将士时弹奏的乐章”(《诗经注析》),是很有道理的。全诗四章,前三章都是思妇想象之词,由于季候的变化,思妇想象自己的丈夫应该回来了,然而丈夫终于久期而不至。末章写思妇为此而询问卜筮,得到吉兆,表现了她无限思念的惶乱心情。

☚ 绸缪   鸨羽 ☛

杕杜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
 王事靡盬,继嗣我日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
 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卉木萋止,女心悲止,
 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檀车幝幝,四牡痯痯
 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11)
 期逝不至(12),而多为恤(13)
 卜筮偕止(14),会言近止(15),
 征夫迩止(16)


 

 【注释】①杕(dì):树木孤生貌。杜:棠梨树。②睆(huǎn):果实浑圆貌。③继嗣:延长,继续。④阳:农历十月。止:同“之”,语助词。⑤遑:闲暇。⑥卉木:各类草木。⑦言:语助词。杞:枸杞。⑧檀车:檀木所制的车。幝 (chǎn) 幝:破旧之貌。⑨痯(guǎn)痯:疲劳貌。⑩匪载匪来:(丈夫)没有上车归来。(11)孔疚:很痛苦。(12)期逝:预定的归期已过。(13)恤:忧愁。(14)卜:以龟甲占吉凶。筮:以蓍草占吉凶。(15)会:合,都。(16)迩:近。
 【鉴赏】这是妇人思念征夫之诗。
 全诗四章。前三章写思念之苦。孤独的棠梨树,它的果实浑圆。这表明时序已进入秋天。因为王事没完没了,时间一天天地延长。现在已至十月,她的心中充满悲伤。她希望丈夫空闲之时,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孤独的棠梨树,它的叶子繁茂;各种草木生机盎然,郁郁葱葱。这暗示时序已进入春天。因为王事没完没了,丈夫依然没有回来,因而她的内心非常痛苦。诗中两次写道“我心伤悲”“女心悲止”,可知悲伤之情浓重地压在她的心头。她登上北山,采摘枸杞。她举目远眺,企盼丈夫归来。因为王事没完没了,致使父母非常担忧。她想象丈夫的车子已经破败,丈夫的马儿也疲惫不堪。在这种车破马疲的情况下,丈夫的归期该不会远吧! 末章写卜问归期。她不见丈夫装车归来,心中更加悲苦。在万般无聊之中,她又是占卜又是算卦,卜辞卦辞都说归期就要到了,丈夫很快就要回来了。妇人盼夫不归,卜筮兼问,情切可知。
 


 《诗序》说是文王“劳还役”,这明显与诗的情感、语言皆不合。姚际恒《诗经通论》说:“劳之而代其妻思夫,岂不甚迂乎!”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说:“圣王纵曲体人情,亦不代人妻子作悲泣状也!”这种批评,应该说是非常中肯的。

诗经《杕杜》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杕杜》


流浪人孤单单地徘徊,诗人是对他深表同情。
有杕之杜,(一)
其叶湑湑。(二)
独行踽踽,(三)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四)
人无兄弟,
胡不佽焉?(五)
挺立的赤棠,
叶儿密密地长。
独自地徘徊,
难道没人在旁?
都不如我弟兄好心肠。
唉,那流浪的人,
谁照顾他呢?
人家没兄弟,
谁帮助他呢?
有杕之杜,
其叶菁菁。(六)
独行睘睘,(七)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佽焉?
挺立的赤棠,
叶儿青青地长。
独自地彷徨,
难道没人在旁?
都不如我家人好心肠。
唉,那流浪的人,
谁照顾他呢?
人家没兄弟,
谁帮助他呢?

注 释
(一)毛亨:“杕,特。杜,赤棠也。”
(二)朱熹:“湑湑,盛也。”
(三)毛亨:“踽踽,无所亲也。”
(四)毛亨:“比,辅也。”
(五)毛亨:“佽,助也。”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按两不字,皆语辞。……诗人意谓彼道路之人,胡亲比之,有人无兄弟,胡佽助之。”
(六)毛亨:“菁菁,叶盛也。”
(七)朱熹:“睘睘,无所依貌。”

注 音
杕di弟 湑xu胥 踽ju举 佽ci次 菁jing精 睘qiong琼

《诗经》-《杕杜》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杕杜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惮惮,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诗经》中有两首《杕杜》,一首是《唐风》中的《杕杜》,那是一首以独立生长的棠梨树起兴,感叹没有兄弟的人独立无助的诗歌。这首《杕杜》,从全诗的整体内容看,是写一位民间妇女思念久后不归的丈夫的诗。诗中抒情主人公的丈夫去服役 (劳役或兵役),役期一再延长,她伤心,她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在思念到极点的时候,她问卦占卜,求助神明,卜问丈夫的归期。很显然,只有民间的劳动妇女,才会有这样的生活内容,才会有这样的真实体会,也才能唱出这样的心声。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进入雅乐了呢? 我们认为,这首民间诗歌产生之后,后来统治阶级采了这首民歌,配合雅乐,作为慰问戍役归来的将士时演唱的诗篇。编辑《诗经》的人,就把这首诗列入了“小雅”一类了。传统的评论认为,本诗是“王者体戍人室家之情而代言之。不言其已归之乐,而言其未归之思,盖举人情中最笃至处以慰劳之”。又认为“杕杜劳众,故极其情。先王以己之心为人之心,故能曲尽其情,使民忘其死以忠于上也” (以上引入均冗《诗经体注大全体要》)。这是因为先人注释《诗经》,不管是出自教化的需要还是什么别的目的,总是喜欢把具体的诗篇同王者、后妃联系起来,因而造成了这样的解释。如果说贵族们在组织演唱这首诗的时候,确有体恤戍役归来的将士,对其表示慰问的意思,那也只能说是演唱这首诗的一种客观效果。民间妇女思念丈夫之苦同王者体恤戍役之人,无论如何不是一回事。
 《杕杜》全章四章,虽然都是写的思念与盼归,但它不是静止地从几个侧面来表达的,全诗呈现着一种流动的气韵,时间是流动的,思绪是流动的,表现为一种双重同步的流动。我们先看时间方面的流动。“有杕之杜,有睆其实” (杕杜,特立孤生的棠梨树。睆,果实鲜明浑圆的样子),棠梨树上结满了鲜明浑圆的果实,说明这是深秋季节了。为什么从深秋起笔?这是因为深秋十月,按古代的制度是戍后当归的时期。继尔,写“有杕之杜,其叶萋萋”,“卉木萋止”,萋萋是枝叶茂盛,芳草萋迷的样子,承上而看,这里显然是秋冬已经过去,又见繁枝茂叶,说明盼归又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了。接着又写“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旧时注解说,登山采杞,是暮春季节的事,因为杞到暮春时节才能以采食。那么这就是暮春了。若理解为采杞系采枸杞的果实,枸杞是夏季开淡紫的花,秋天果实成熟可采,那么盼归就又盼到第二年的秋天了。“秋——春——暮春 (或秋),”这种时间上的流动,纵向地表现了时间及事态的发展,充分地展开了“继嗣我日”一再地延长戍役的时间的内容,也使“女心伤止”的基调得以充分的展开。再看看抒情主人公的思绪是怎样流动的,首先是妻子觉得丈夫戍役已久,到了应该归来的日子了:“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阳”是农历十月,先秦时代许多月分还有特定的名称,如四月为“除”(《小雅·小明》: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郑笺》:“四月为除”),十月为“阳” (除本首外,还有《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十月戍役完毕,这是古之常则,戍役的丈夫尽管一再被延长役期,总也应当归来了。这女子满心忧伤地思念着丈夫,认为他应该有空回家了,然而,她的盼望落空了,到了第二年,又是树木繁茂,青草萋萋的季节了,丈夫仍然没有归来,她的思念更深了,“女心伤悲,征夫归止!”这是她悲痛地产生疑问,丈夫哪一天才能归来呢?第三章,这妇女上山采杞,看到“檀车惮惮,四马痯痯”,那么结实的檀车都已破旧了,那么壮的马都疲劳不堪了 (痯痯,破旧的样子。痯痯,疲病的样子),无论如何,丈夫当无久而不至之理了。于是她念极而产生了玄凝的心理,觉得丈夫的归期一定不远了。然而,玄想是虚幻的,不但不能解除她的忧伤,反而使她更痛苦了,“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限又过了还不回来,她的心里惆怅到了极处,就又去卜问鬼神。人们可以想见,虽然问得了吉卜,说是丈夫顷刻即可到来,但这依旧是玄虚的结论,不可能解除她的忧伤,只会使她的心里更受熬煎。总起来看,“觉得当归——盼望快归——幻觉即将归来”,这是思绪流动的层次和过程。这样的流动过程,逐层深入地揭示了这位妇女的思念之苦。我们可以看出,《杕杜》中这种时间上、思绪上的双重同步流动,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时间上纵向推进,思绪上向深层揭示,两者谐调发展,相应相生,使得这位民间妇女的思念之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丰富了诗的内容,在更深的层次上表达了诗的主题。
 本诗还有一个“乐景写哀”的明显特征。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杕,喜柔条于芳春。”这是说四季变迁,草木盛衰,都相应地影响着人的感情。但是,衰景引发悲思,美景引发喜情,这是一般情况,而在特殊情况下却可能不是这样。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 (马克思:《一八四四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处境艰难,心情不好的情况,人们对美好的景物,往往不能持正常的欣赏态度,美景不但引不起快感,反而引发出悲哀的情绪来。从写法说,这叫做“美景写哀”。诗中“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秋天时节,棠梨树上果实累累,色彩鲜明,这景色是成熟,是丰收,是收获,此景本是没有丝毫的衰败意味的,尤其是对于劳动妇女来说,这无疑是美的景色,但这美景对抒情主人公却没有引发出美的感受和收获的喜悦,她从这满树鲜明的果实上感到了时序的变化和岁月的深长,早已超过了役期却仍然久久不归的丈夫,令她思念、焦虑和不安。这可以说是悲绪,是哀情。又如诗中“有杕之杜,其叶萋萋”,“卉木萋止,女心悲止”,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确实也是美景,但引发的仍然是哀情,是抒情主人公期待和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更痛苦的心情,她玄想,她卜筮就说明了这一点。诗中这种“美景写哀”,让美景与哀情之间,构成巨大的矛盾和反差,借以渲染、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心情,使她的思念之苦,表现得更充分,也使诗歌更加含蓄,更加深邃了。《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青青,长条依依,一派大好春光,可是从征的士兵要离别家乡的心情却是悲愁交集的,写法上也是乐景写哀的精妙运用。

诗词《杕杜》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杕杜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
 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注释】 ①杕(di地):独特貌。《集韵》:“木独生也。”杜:木名,甘棠,又名棠梨。睆(huan缓):美满丰硕貌。②嗣:继续。③阳:十月。止:语气词。遑:暇。④萋萋:茂盛貌。⑤陟:登。杞:枸杞。⑥檀车:役车。檀木质地坚硬,宜于制车。幝(chan阐)幝:车破旧的样子。痯(guan管)痯:疲病的样子。⑦匪:通“非”。载:装。疚:病,苦恼。⑧期:服役的期限。逝:过去。多:最。恤:忧愁。⑨卜筮:占卜算卦。偕:与“嘉”通,吉利。会:合。迩:近。
 
 【译文】 甘棠独立在山丘,果实累累满枝头。朝廷差役无休止,日复一日没尽头。岁月如梭十月到,妻子心里多悲伤,何日征夫能回乡。甘棠独立在山丘,绿叶葱葱多茂盛。朝廷差役无休止,我心哀伤悲从衷。草木青青春意浓,妻子心中更悲痛,何日征夫踏归程。登上北山向远望,手采枸杞心想郎。朝廷差役无休止,忧虑父母无依傍。檀木役车破又烂,四匹公马病恹恹,征夫归期该不远。不载车来不回还,忧愁日甚心病添。归期已过人不至,满心惆怅柔肠断。占卜问卦求吉祥,都说归期已不远,征夫就快回身边。
 
 【集评】 《毛诗序》:“《杕杜》,劳还役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宋·朱熹:“《杕杜》劳众,故极其情。先王以己之心为人之心,故能曲尽其情,使民忘其死以忠于上也。”(《诗集传》卷九)
 清·方玉润:“劳之而不慰其心、酬其力,乃故作此妇人思夫之词以媚之,天下有是酬人法乎?圣王纵曲体人情,亦不代人妻子作悲泣状也!即使为之,何益劳者,而谓劳者受之耶?大抵儒者说《诗》,非迂即腐,而又故曲其说以文所短,则诗旨愈晦。此诗本室家思其夫归而未即归之词,故始则曰‘征夫遑止’,言可以暇矣,曷为而不归哉?继则曰‘征夫归止’,言计其归期实可归也。既又曰‘征夫不远’,言虽未归其亦不远矣。终则曰‘征夫迩止’,言归程甚迩,岂尚诳耶?始终望归,而未遽归,故作此猜疑无定之词耳。然期虽殷,而终以王事为重,不敢以私情废公义也。此诗人识见之大,讵得以寻常儿女情视耶?”(《诗经原始》卷九)
 清·陈奂:“《盐铁论·徭役》篇:‘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杕杜》《采薇》之诗所为作也’。案,诗中皆叙逾时期归之语,故三家诗以二诗刺时而作,毛诗则以为尽人之情,极道其劳役之苦,室家之意,不泥于文辞,此毛氏之所以独胜三家也。”(《诗毛氏传疏》卷十六)
 近·吴闿生:“全篇皆作室家思望之词。而其文煞有顿挫,雍容闲雅。旧评:曲体人情,命意特高。”(《诗人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
 
 【总案】 这是一位室家怨女思念久役不归的征夫之诗。它用独生的棠梨树起兴,喻女子独守室房的寂寞;用草木葱茏,反衬女子内心的凄凉;又写那女子耐不住内心的熬煎,登上北山眺望,似看见征人车破马疲,幻想着他的归期不远;又求占问卜,求神赐与吉祥之辞,保佑丈夫早归。这真是愁思千转,柔肠寸断,活画出这个怨女思念之切,盼望之殷。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沉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此诗大约出于民间妇女之口,后来,统治阶级采了这首民歌,配以雅乐,作为慰劳戍役归来的将士时弹奏的乐章。因而,《诗经》将其列入《小雅》。

《诗经》之《杕杜》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杕杜

 〔原文〕
 有杕之杜,
 其叶湑湑。
 独行踽踽。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佽焉?
 (杜、湑、踽、父,鱼部。比、弟、佽,脂部。)
 有杕之杜,
 其叶菁菁。
 独行睘睘。(鲁睘作茕。)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杕焉?
 (菁、睘、姓,耕部。比、弟、佽,脂部。)
 〔译文〕
 旷野里的那棵甘棠树啊,虽然是孤零独处,但却枝儿多,叶儿盛,显得一片茂密。我这孤身独行的人啊,到处流浪,形单影只,无依无靠,是如此的孤独。难道我周围没有人群?只是谁也赶不上同父所生的亲人。哎呀,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不能互相亲爱呢?人们之间没有兄弟关系,为什么不能互相帮助呢?
 旷野里的那棵甘棠树啊,虽然是孤零独处,但却枝儿多,叶儿茂,显得一片青绿。我这只身在外的人啊,四处飘流,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是如此的孤独。难道我周围没有人群?只是谁也赶不上同族一姓的亲人。哎呀,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不能互相亲爱呢?人们之间没有兄弟关系,为什么不能互相帮助呢?
 〔评介〕
 《毛序》说:“《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承继其说。此一说当然只是附会史事而已。朱熹在《诗集传》里说: “此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词。”冲破《诗序》的比附,自是其可取之处。但是,诗句明言 “他人,不如我同父”,“他人,不如我同姓。”只说是“不如”,并未提到“无兄弟”;同时,诗句中还说“不如我同姓”,难道还能说连同一族姓的人也没有吗?如此结论,实属偏颇。姚际恒说:“此诗之意,似不得于兄弟而终望兄弟比助之辞。”(《诗经通论》)方玉润完全赞同姚氏之见,并说此诗是“自伤兄弟失好而无助也。”(《诗经原始》) 他们否定了朱熹无兄弟之说,这是对的,但是他们提出所谓“不得于兄弟”或者说成“兄弟失好”,在诗中也很难找出根据。对诗中提到的 “同姓”怎么看呢?难道对同姓也就是同一族姓的人也都“失好”了吗?他们没有说。现在一些解释《诗经》的人,一般都不再在其有无兄弟,或者是否“兄弟失好”上打圈子,而认为是“孤独者自叹之词”(见任自斌、和近健主编《诗经鉴赏辞典》),“一个孤独无靠的人,处境穷困,希望得到别人的援助”(见高亨《诗经今注》),甚至认为所写的是一个乞食者。这些人的某些具体说法尽管见仁见智,应该说是近于诗的本意了,只是,对诗中主人公到底是什么身份,似乎还不清楚,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考察。这个人物只身一人,无依无靠,这是肯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种无依无靠的困境中,他不是想念父母妻子儿女,不是怀念家乡,而萦回在他脑子里的却是同父的兄弟,同姓的宗族。显然,他是在某一种特殊变故的情况下,失去了兄弟,也失去了族人。由此看来,他原是一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并非一般的奴隶,或者是平民百姓。考之春秋前期的晋国,原系贵族世卿统治。在长期的内部争权夺利中,彼此消长,有不少世卿贵族被消灭了,这些贵族中的成员或被杀死,或成为奴隶,或逃亡在外,整个宗族不复存在了。《左传》昭三年就有这样的记载:“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诗中的主人公,就很像是这种宗族覆灭而流亡在外的一分子。因此,他在流浪的孤苦生活中,感到最值得怀念的是同父的兄弟,同姓的宗族。可能正是由于兄弟和宗族的被消灭,他才什么也没有了,才这样孤苦无依。
 全诗两章,每章九句。两章的开头,都以有杕之杜起兴。野中的甘棠树,虽然孤立独处,有似自己孑然一身,但是它还有一个固定的处所,它还枝叶茂盛。而自己呢?却飘零一身,一无所有。真是连这棵孤独的甘棠树也赶不上。兴中有比,比喻中同中有异,从而传达出悲苦而复杂的感情。那么,他为什么陷入这样一种处境呢?两章分两层说明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他周围虽然有大量的人群,但这里面没有他亲密的同父兄弟,没有他同姓的宗族,他已经失去他们了,他将再也不可能和他们温暖地同处在一起了。每章诗的最后四句,都以疑问的语句分两句提出,行路之人是不可能互相很亲爱的;不是兄弟关系的人是不能互相帮助的。当然,这一结论似乎是过分的,失之以偏概全。但是,这四句在诗中,纯然是对前面两句意思补充和加深,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在他此时此地的亲身感受中得出来的,因而又是可以理解的。总起来说,全诗所表现的是孤独、是哀伤,是无可奈何。似乎既无求助于兄弟,也无求助于他人之意,也谈不到行乞。
 诗中 “人无兄弟”一句,是比较费解的。《诗集传》说: “怜我之无兄弟而见助乎?”说成是我无兄弟,而诗前面明明说“不如我同父”,是有兄弟的,前后显然矛盾。姚际恒感到了这一矛盾,于是曲为之解说道:“ ‘人无兄弟’一句,是夹入成章者,不重,亦不必泥。”(《诗经通论》)想轻写淡写模糊过去,也很难使人信服。其实,关键在于怎样理解“无”,无本来就有“非”、“不是”的意思,“人无兄弟”,可以理解为人们之间不是兄弟,即人们之间不是兄弟关系。这一句和前面的“行之人”,即行路之人是一致的,也就是进一步加深说明行路之人不是兄弟关系。这种“无”用为“非”义,在一般书中也出现过。王引之《经传释词》中关于 “无”的用法就有这样一段话:“无,非也。《礼记·礼器》曰: ‘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 《易·系辞传》 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文义与此同。言非忠信之人,则礼不虚行也。《管子·形势解》曰: ‘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言国非其国,而民非其民也。”

诗词《杕杜》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注释】 ①杕(di 弟):树木孤立貌。杜:赤棠树。湑(xu须)湑:草木茂盛鲜明貌。②踽(ju 举)踽:孤立无亲貌。③同父:指同父兄弟。④嗟:悲叹声。行之人:路人。胡:何,为什么。比:亲近。⑤佽(ci 次):帮助。⑥菁(jing 惊)菁:草木繁盛貌。⑦睘(qiong 穷)睘:同“茕茕”,孤独无依貌。⑧同姓:同祖。指同族的兄弟。
 
 【译文】 一棵赤棠树孤独地站在路旁,枝叶簇簇拥拥好一派兴旺景象。我孤零零地赶路内心好不凄凉。难道这一路上再没有别的行人?究竟比不上我的同父兄弟好依傍。唉!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为什么不来和我亲近相商?那没有兄弟的人儿啊,何不把我当成兄弟来相帮? 一棵赤棠树孤独挺立在路旁,枝叶簇簇拥拥一派兴旺景象。我孤零零地赶路内心好不凄凉。难道这一路上再没有别的行人?究竟比不上我的自家兄弟好依傍。唉!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为什么不来和我亲近相商?那没有兄弟的人儿啊,何不把我当成兄弟来相帮。
 
 【集评】 宋·朱熹:“此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诗集传》卷六)
 清·姚际恒:“此诗之意,似不得于兄弟而终望兄弟比助之辞。”(《诗经通论》卷六)
 今·陈子展:“《杕杜》,乞食者之歌。此亦《韩说》‘饥者歌其食’之一例。犹之后世乞食者之莲花落、顺口溜、唱快板、告地状。”(《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毛序》曰:“《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刺时”是对的,至于“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则系附会史实,不足为征。西周末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晋国尤甚。人民饥寒交迫,背井离乡,骨肉离散,行乞求助之景,随处可见。诗以枝叶扶疏的“有杕之杜”起兴,由景而情,由情及“我”,内容层层深入,曲折变化,将悲苦无告的孤独凄凉之感倾泻而出。

《诗经》-《杕杜》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这是一首咏叹孤独的民歌,其本事不可考。《诗序》 曰:“《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显然是附会之词。自朱子《诗序辨说》起,多有异议。细玩诗之本意,当为孤独者自叹之词 。
 诗分两章十八句,四曰“胡不”,两曰“岂无”,重复咏叹,凄恻婉转。短短的一首小诗,竟沉浸在连续不断的“胡”与“不”的悲叹与反诘声中,而歌者孤独的处境和凄凉的心情,也随着这种悲叹层层铺开,深深摇荡着读者的情怀,并唤起无尽的沉思。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诗从孤独特出的棠梨树写起,发端起情,既是比,也是兴。杕,指树木孤立的样子。胡承珙曰:“凡言有杕,皆取兴于特貌。”杜,一种果木。高亨《诗经今注》 曰:“杜,梨属,果实红色。”《说文》曰:“杜,甘棠也。”《艺文类聚·草部》则直称“杜梨”。故诗中之“杜”当译为棠梨。在《诗经》中,“杕”与“杜”合称,往往隐喻孤独,《小雅·杕杜》喻役夫之离家,《国风·唐·有杕之杜》喻独处怀春的少女。而此篇《杕杜》则以杕杜的孤立貌,象征人的孤独,由对棠梨树孤立特出的描摹起兴,引出对自身孤刎的慨叹。“有杕之杜,其叶湑湑”一句,托物寄情,比兴互陈,不仅烘托了孤独奔波的凄凉气氛,而且也确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可谓其言浅,其情深也。
 “独行踽踽”既承接了上面的意境,也为下面的慨叹与反诘作了铺垫,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在说完“一棵棠梨孤孤零零。它的叶子蓬蓬青青”后接上一句“我独自走着,伶仃无依”,情感变得更深沉,意境也变得更加凄清。这里,作诗者仅用三句十二字,就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凄凉的奔波图,而且一个踽踽然独行的奔波者形象也清晰地描绘出来,可见其惊人的笔力,接着诗歌由托物铺陈一下转到直抒其情,“难道没有别的人和我亲密?但不如我同父兄弟。叹我这人到处奔波,为何不对我资助救济?”也许,在作诗者眼里,再没有比同父兄弟或同族兄弟间的情意更神圣、也更亲密了。为此,诗中才有“不如我同父”、“不如我同姓”的感叹,而诗的妙处恰恰在于它不只是停留在这种感叹上,而是由“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翻写一笔,我没有兄弟,为什么不帮助啊? 在这看似企求,实为义愤的诘问中,浓缩了作者更深的孤独和悲哀。朱熹《诗集传》曰:“此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词”。如果仔细品味诗中“人无兄弟,胡不佽焉!”这两句,我们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求助,而更多的则是对人世孤独的慨叹。黄焯《毛诗郑笺平议》中引《稽古篇》云:“诗中两‘胡不’句,非望词,乃决词也,言他人决不辅助我。”此说可谓切中诗之本意。
 第二章重复首章,只换了三个字。“一棵棠梨孤孤零零,它的叶子蓬蓬青青,我独自走着,无凭无依,难道没有别人和我亲密?但不如我同族兄弟。叹我这人到处奔波,为何不助我一臂之力? 叹我这人无兄无弟,为何不对我资助救济?”同样的悲感,同样的慨叹,但比第一章更进了一层,在这种重复咏叹中,诗的情感逐渐加浓,而诗的主调一一孤独,也变得更为深沉。最后不得不又落在“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的咏唱上。复沓手法的运用,扩展了诗的情感容量,一句紧似一句的反问,强化了诗歌所抒写的孤独和悲哀,而这首短诗也在无法回答的疑问中结束了全篇。
 有人说,《国风·唐风·杕杜》是在咏叹流浪者的苦难 (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也有人说这是难民的哭诉词,是一幅古代社会的逃亡图 (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这些说法尽管并不定准确,但至少要比说成是“刺时讽君”更近于诗之本意。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诗是孤独者的自叹之词,至于其因何而奔波,因何而孤独,却无法确知。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这首诗能给人一种普遍的、以至永恒的人生感受,也才使它更具有价值、更令人回味。

《诗经》之《杕杜》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杕杜

 〔原文〕
 有杕之杜,
 有睆其实。
 王事靡,
 继嗣我日。
 日月阳止,
 女心伤止,
 征夫遑止!
 (杜、,鱼部。实、日,脂部。阳、伤、遑,阳部。)
 有杕之社,
 其叶萋萋。
 王事靡,
 我心伤悲。
 卉木萋止,
 女心悲止,
 征夫归止!
 (杜、,鱼部。萋、悲、归,微部。)
 陟彼北山,
 言采其杞。
 王事靡,
 忧我父母。
 檀车幝幝,
 四牡痯痯,
 征夫不远!
 (杞、母,之部。幝、痯、远,寒部。)
 匪载匪来,
 忧心孔疚。
 期逝不至?(鲁期作胡。齐逝
 而多为恤。作誓。)
 卜筮偕止,
 会言近止,
 征夫迩止!
 (来、疚,之部。至、恤、迩,脂部。)
 〔译文〕
 那棵突出的甘棠树,圆圆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已经是深秋的季节了。我那在外服役的丈夫,本来早就该回来了。可是官差没完没了,期限又继续延长了。日子一天天过去,早到十月了,我心里好不悲伤啊,征人到了这时候,还没有空闲回来啊!
 那棵突出的甘棠树,叶子已经长得十分茂盛了,眼看春天又快结束了。我那在外服役的丈夫,本来早就该回来了,可是官差的事没有尽头,我的心悲伤得很。眼见这葱郁茂盛的草木,都要到夏天了。心里感到无限悲哀,征人到了这时候,还不能回来啊!
 我登上那北面山上的山顶,说是去采枸杞,其实是盼望那远方的征人。官家的差事无尽无休,使我父母心里忧愁。那檀木车也该破烂了,那驾车的四匹公马可能也累坏了,征人回家的日子也应该不远了。
 不见装载的车回来也不见人回来,我的心忧愁得太厉害,都忧愁成病了。期限早就过了,可是人却不回来,这使得我的忧愁越来越多,越来越增长。我又占卦又问卜,都说我们夫妻会面的日子近了,征人也应该回到我身边啦!
 〔评介〕
 《毛序》说:“杕杜,劳还役也。”说是天子慰劳在外服役归来的征夫。姚际恒大不以为然,指出:“此室家思其夫归之诗。《小序》谓劳还役,亦非。”(《诗经通论》)今人一般皆从姚说,但也有认为是“在外担任徭役的人们思念父母妻子”的诗 (见高亨《诗经今注》)。细观诗意,姚说为优。
 这首诗通过思妇对其在外服役的丈夫从秋到冬,从春到夏的深切思念,反映了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们对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盐铁论·繇(徭)役篇》在谈到这首诗时说:“古者无过年之繇,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话虽针对汉时而发,但其对《杕杜》一诗的理解是正确的。本来,按当时所谓规定,征夫服徭,应是有“无过年之繇,无逾时之役”的期限的,但是,当时实际情况却是无限期地延长。本诗正是反映出这延长对思妇造成的深深的痛苦。全诗四章,章七句。一二章开头分别以“有杕之杜,有睆其实”和“有杕之杜,其叶萋萋”开头,与其说是起兴,不如看成是以赋的手法写景,并通过景物的变化,写出时间的推移。第一章先写甘棠果实已浑圆饱满,它表明已到深秋季节,而“日月阳止”则表明季节又由深秋到了初冬。本来,征人久戍不归,孤身独处的妻子,平时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的。好不容易盼到了秋天,按照徭役不过年的规定,总算到头了,征人应该回来了。但是事实怎样呢?“王事靡, 继嗣我日”, 服役期限又无休止地日复一日地延长了。从有期限又变成了无期限,从有盼头又变成了无盼头。希望又变成失望,“女心伤止”,愁上又添了愁,如何不悲伤呢?第二章先写冬去春来,甘棠树叶又由绿而长得茂盛了,征人眼役又过了半年了,该是延期到头了吧,应该回来了吧!但是直等到“卉木萋止”,到了草木一片浓绿茂盛的初夏,征人仍然没有回来。又是半年过去了,思妇怎么能不更加悲伤呢?这两章写从秋到冬,从春到夏,时间在拉长,思妇的愁思就在增多,痛苦也就更加深,因之也就更激起读者的感动与同情。三四章则在前面纵向时间描写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人物的心理活动上加宽加深。对前面所说的“伤”和“悲”进一步开掘和深化。她不能只是一般地思念悲伤,而是借采枸杞而登山远望,而是用占卦占卜去卜问归期。由于思念心情的急切,于是玄想,幻觉产生了。在登高而望时,她似乎看到丈夫的车破旧了,马疲惫了。这里写车写马,当然是在写人。长期在外服役的征人,当然更是辛苦疲劳、憔悴不堪了。由于卦辞、筮辞说她夫妇会面时间近了,她就似乎感到丈夫要到她身边了。这是由于思念过度而产生的一种痴狂状态。这就更显出了她痛苦和深情。方玉润说:“思而不归,则代忧其父母,且虑及车马疲敝,深情无限。”“再期不至,卜筮兼询,情切可知。盖事愈琐而心愈迫矣。”(《诗经原始》)方氏所谓“情切”、“心愈迫”正是指出了这一点。这首诗曲尽人情,情词凄苦,不仅震撼人心,而且深刻反映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杕杜

杕杜

〔原文〕
有杕之杜,
其叶湑湑。
独行踽踽。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佽焉?
(杜、湑、踽、父,鱼部。比、弟、佽,脂部。)
有杕之杜,
其叶菁菁。
独行睘睘。(鲁睘作茕。)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杕焉?
(菁、睘、姓,耕部。比、弟、佽,脂部。)
〔译文〕
旷野里的那棵甘棠树啊,虽然是孤零独处,但却枝儿多,叶儿盛,显得一片茂密。我这孤身独行的人啊,到处流浪,形单影只,无依无靠,是如此的孤独。难道我周围没有人群?只是谁也赶不上同父所生的亲人。哎呀,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不能互相亲爱呢?人们之间没有兄弟关系,为什么不能互相帮助呢?
旷野里的那棵甘棠树啊,虽然是孤零独处,但却枝儿多,叶儿茂,显得一片青绿。我这只身在外的人啊,四处飘流,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是如此的孤独。难道我周围没有人群?只是谁也赶不上同族一姓的亲人。哎呀,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不能互相亲爱呢?人们之间没有兄弟关系,为什么不能互相帮助呢?
〔评介〕
《毛序》说:“《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承继其说。此一说当然只是附会史事而已。朱熹在《诗集传》里说: “此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词。”冲破《诗序》的比附,自是其可取之处。但是,诗句明言 “他人,不如我同父”,“他人,不如我同姓。”只说是“不如”,并未提到“无兄弟”;同时,诗句中还说“不如我同姓”,难道还能说连同一族姓的人也没有吗?如此结论,实属偏颇。姚际恒说:“此诗之意,似不得于兄弟而终望兄弟比助之辞。”(《诗经通论》)方玉润完全赞同姚氏之见,并说此诗是“自伤兄弟失好而无助也。”(《诗经原始》) 他们否定了朱熹无兄弟之说,这是对的,但是他们提出所谓“不得于兄弟”或者说成“兄弟失好”,在诗中也很难找出根据。对诗中提到的 “同姓”怎么看呢?难道对同姓也就是同一族姓的人也都“失好”了吗?他们没有说。现在一些解释《诗经》的人,一般都不再在其有无兄弟,或者是否“兄弟失好”上打圈子,而认为是“孤独者自叹之词”(见任自斌、和近健主编《诗经鉴赏辞典》),“一个孤独无靠的人,处境穷困,希望得到别人的援助”(见高亨《诗经今注》),甚至认为所写的是一个乞食者。这些人的某些具体说法尽管见仁见智,应该说是近于诗的本意了,只是,对诗中主人公到底是什么身份,似乎还不清楚,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考察。这个人物只身一人,无依无靠,这是肯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种无依无靠的困境中,他不是想念父母妻子儿女,不是怀念家乡,而萦回在他脑子里的却是同父的兄弟,同姓的宗族。显然,他是在某一种特殊变故的情况下,失去了兄弟,也失去了族人。由此看来,他原是一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并非一般的奴隶,或者是平民百姓。考之春秋前期的晋国,原系贵族世卿统治。在长期的内部争权夺利中,彼此消长,有不少世卿贵族被消灭了,这些贵族中的成员或被杀死,或成为奴隶,或逃亡在外,整个宗族不复存在了。《左传》昭三年就有这样的记载:“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诗中的主人公,就很像是这种宗族覆灭而流亡在外的一分子。因此,他在流浪的孤苦生活中,感到最值得怀念的是同父的兄弟,同姓的宗族。可能正是由于兄弟和宗族的被消灭,他才什么也没有了,才这样孤苦无依。
全诗两章,每章九句。两章的开头,都以有杕之杜起兴。野中的甘棠树,虽然孤立独处,有似自己孑然一身,但是它还有一个固定的处所,它还枝叶茂盛。而自己呢?却飘零一身,一无所有。真是连这棵孤独的甘棠树也赶不上。兴中有比,比喻中同中有异,从而传达出悲苦而复杂的感情。那么,他为什么陷入这样一种处境呢?两章分两层说明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他周围虽然有大量的人群,但这里面没有他亲密的同父兄弟,没有他同姓的宗族,他已经失去他们了,他将再也不可能和他们温暖地同处在一起了。每章诗的最后四句,都以疑问的语句分两句提出,行路之人是不可能互相很亲爱的;不是兄弟关系的人是不能互相帮助的。当然,这一结论似乎是过分的,失之以偏概全。但是,这四句在诗中,纯然是对前面两句意思补充和加深,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在他此时此地的亲身感受中得出来的,因而又是可以理解的。总起来说,全诗所表现的是孤独、是哀伤,是无可奈何。似乎既无求助于兄弟,也无求助于他人之意,也谈不到行乞。
诗中 “人无兄弟”一句,是比较费解的。《诗集传》说: “怜我之无兄弟而见助乎?”说成是我无兄弟,而诗前面明明说“不如我同父”,是有兄弟的,前后显然矛盾。姚际恒感到了这一矛盾,于是曲为之解说道:“ ‘人无兄弟’一句,是夹入成章者,不重,亦不必泥。”(《诗经通论》)想轻写淡写模糊过去,也很难使人信服。其实,关键在于怎样理解“无”,无本来就有“非”、“不是”的意思,“人无兄弟”,可以理解为人们之间不是兄弟,即人们之间不是兄弟关系。这一句和前面的“行之人”,即行路之人是一致的,也就是进一步加深说明行路之人不是兄弟关系。这种“无”用为“非”义,在一般书中也出现过。王引之《经传释词》中关于 “无”的用法就有这样一段话:“无,非也。《礼记·礼器》曰: ‘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 《易·系辞传》 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文义与此同。言非忠信之人,则礼不虚行也。《管子·形势解》曰: ‘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言国非其国,而民非其民也。”

☚ 绸缪   羔裘 ☛

杕杜

杕杜

〔原文〕
有杕之杜,
有睆其实。
王事靡
继嗣我日。
日月阳止,
女心伤止,
征夫遑止!
(杜、,鱼部。实、日,脂部。阳、伤、遑,阳部。)
有杕之社,
其叶萋萋。
王事靡
我心伤悲。
卉木萋止,
女心悲止,
征夫归止!
(杜、,鱼部。萋、悲、归,微部。)
陟彼北山,
言采其杞。
王事靡
忧我父母。
檀车幝幝,
四牡痯痯,
征夫不远!
(杞、母,之部。幝、痯、远,寒部。)
匪载匪来,
忧心孔疚。
期逝不至?(鲁期作胡。齐逝
而多为恤。作誓。)
卜筮偕止,
会言近止,
征夫迩止!
(来、疚,之部。至、恤、迩,脂部。)
〔译文〕
那棵突出的甘棠树,圆圆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已经是深秋的季节了。我那在外服役的丈夫,本来早就该回来了。可是官差没完没了,期限又继续延长了。日子一天天过去,早到十月了,我心里好不悲伤啊,征人到了这时候,还没有空闲回来啊!
那棵突出的甘棠树,叶子已经长得十分茂盛了,眼看春天又快结束了。我那在外服役的丈夫,本来早就该回来了,可是官差的事没有尽头,我的心悲伤得很。眼见这葱郁茂盛的草木,都要到夏天了。心里感到无限悲哀,征人到了这时候,还不能回来啊!
我登上那北面山上的山顶,说是去采枸杞,其实是盼望那远方的征人。官家的差事无尽无休,使我父母心里忧愁。那檀木车也该破烂了,那驾车的四匹公马可能也累坏了,征人回家的日子也应该不远了。
不见装载的车回来也不见人回来,我的心忧愁得太厉害,都忧愁成病了。期限早就过了,可是人却不回来,这使得我的忧愁越来越多,越来越增长。我又占卦又问卜,都说我们夫妻会面的日子近了,征人也应该回到我身边啦!
〔评介〕
《毛序》说:“杕杜,劳还役也。”说是天子慰劳在外服役归来的征夫。姚际恒大不以为然,指出:“此室家思其夫归之诗。《小序》谓劳还役,亦非。”(《诗经通论》)今人一般皆从姚说,但也有认为是“在外担任徭役的人们思念父母妻子”的诗 (见高亨《诗经今注》)。细观诗意,姚说为优。
这首诗通过思妇对其在外服役的丈夫从秋到冬,从春到夏的深切思念,反映了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们对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盐铁论·繇(徭)役篇》在谈到这首诗时说:“古者无过年之繇,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话虽针对汉时而发,但其对《杕杜》一诗的理解是正确的。本来,按当时所谓规定,征夫服徭,应是有“无过年之繇,无逾时之役”的期限的,但是,当时实际情况却是无限期地延长。本诗正是反映出这延长对思妇造成的深深的痛苦。全诗四章,章七句。一二章开头分别以“有杕之杜,有睆其实”和“有杕之杜,其叶萋萋”开头,与其说是起兴,不如看成是以赋的手法写景,并通过景物的变化,写出时间的推移。第一章先写甘棠果实已浑圆饱满,它表明已到深秋季节,而“日月阳止”则表明季节又由深秋到了初冬。本来,征人久戍不归,孤身独处的妻子,平时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的。好不容易盼到了秋天,按照徭役不过年的规定,总算到头了,征人应该回来了。但是事实怎样呢?“王事靡, 继嗣我日”, 服役期限又无休止地日复一日地延长了。从有期限又变成了无期限,从有盼头又变成了无盼头。希望又变成失望,“女心伤止”,愁上又添了愁,如何不悲伤呢?第二章先写冬去春来,甘棠树叶又由绿而长得茂盛了,征人眼役又过了半年了,该是延期到头了吧,应该回来了吧!但是直等到“卉木萋止”,到了草木一片浓绿茂盛的初夏,征人仍然没有回来。又是半年过去了,思妇怎么能不更加悲伤呢?这两章写从秋到冬,从春到夏,时间在拉长,思妇的愁思就在增多,痛苦也就更加深,因之也就更激起读者的感动与同情。三四章则在前面纵向时间描写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人物的心理活动上加宽加深。对前面所说的“伤”和“悲”进一步开掘和深化。她不能只是一般地思念悲伤,而是借采枸杞而登山远望,而是用占卦占卜去卜问归期。由于思念心情的急切,于是玄想,幻觉产生了。在登高而望时,她似乎看到丈夫的车破旧了,马疲惫了。这里写车写马,当然是在写人。长期在外服役的征人,当然更是辛苦疲劳、憔悴不堪了。由于卦辞、筮辞说她夫妇会面时间近了,她就似乎感到丈夫要到她身边了。这是由于思念过度而产生的一种痴狂状态。这就更显出了她痛苦和深情。方玉润说:“思而不归,则代忧其父母,且虑及车马疲敝,深情无限。”“再期不至,卜筮兼询,情切可知。盖事愈琐而心愈迫矣。”(《诗经原始》)方氏所谓“情切”、“心愈迫”正是指出了这一点。这首诗曲尽人情,情词凄苦,不仅震撼人心,而且深刻反映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出车   鱼丽 ☛
杕杜

杕杜dìdù

┃┃ 《诗经·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湑湑。”《序》曰:“《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后多以比喻骨肉情谊。南朝梁·江淹《王侍中粲怀德》诗:“既伤蔓草别,方知杕杜情。”另见1063页“杕杜”条。

☚ 克家   泣竹 ☛

杕杜

杕杜dìdù

┃┃ 《诗经·小雅》篇名。《诗序》云:“杕杜,劳还役也。”后用作欢庆凯旋或预祝凯旋之词。南朝梁·沈约《正阳堂宴劳凯旋》诗:“昔往歌采微,今来欢《杕杜》。”另见489页“杕杜”条。

☚ 投鞭   两龙 ☛

杕杜

借指凯旋归来。唐钱起《送萧常侍北使》诗: “ 明光朝即迩,杕杜早成歌。”
●《诗·小雅·杕杜》: “有杕之杜, 有睆其实。 王事靡盬, 继嗣我日。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杕(di): 树木孤立貌。睆(huan): 美满丰硕。盬(gu): 止。《杕杜》:《诗序》认为是一首慰劳远役者的诗。今人或说是征夫思念父母妻子而唱的歌。后人用典,多取《序》说。诗以杕杜树木起兴,咏闺中之妇盼望征夫归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