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机动水稻插秧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机动水稻插秧机self-propelled rice transplanter以动力驱动的水稻栽植机械。20世纪80年代用于生产的机动水稻插秧机主要由中国和日本制造。中国研制的机动插秧机于1967年开始定型生产,之后发展为多种型号,至1979年按不同行距和适应苗高编制系列后,统一设计成2Z系列机动插秧机。日本在1970年带土苗移栽和工厂化育苗体系试验成功后,推出机动插秧机产品,按配用动力和配置行数形成产品系列。 图1 乘坐式拔取苗插秧机 1.前灯; 2.发动机;3.穴距调节手柄;4.变速离合手柄; 5.操向杆; 6.总离合刹车手柄;7.座位(工具箱);8.后灯;9.棚架;10.秧箱;11.整秧盘;12.分插轮;13.滑道;14.插秧工作部分机架;15.链轮箱;16.尾轮;17.船板;18.秧篮;19.移箱器;20.挂链;21.提升机构; 22.万向节;23.牵引架;24.驱动轮(运输胶轮);25.行走传动箱 兼用型插秧机 兼用于插拔取苗和带土苗的插秧机,典型产品1974年在中国鉴定投产。其结构以拔取苗插秧机为主。为适应两种秧苗的特性,考虑到带土苗与秧箱底的摩擦,提高了秧箱底部的倾角,使秧苗能顺利向取秧口下滑。由于拔取苗和带土苗的移距要求不同,采用能适应移距调整的槽凸轮式移箱器,通过调整棘爪行程,改变驱动棘轮转角改变移距;为适应带土苗全幅送秧的要求,移箱器能实现当秧箱移至一端时停移一次。带土苗和拔取苗的要求插深不同,采用了可控五杆机构控制的往复式分插机构,能改变摆杆摆角实现插秧深度调节。 手扶自走式带土苗插秧机 结构如图2。工作机构由动力驱动,行走时由驾驶员随机步行操作,工作幅较小,一般为1米左右。行数2~6行,适于在小型田块作业。采用1.4~2.0千瓦汽油机,动力经变速器传递分别驱动地轮及动力输出轴,单轮或双轮驱动。备有液压系统以保持机组平衡和控制插秧深度,工作部件与浮体形式的支承板连结,当浮体下陷或接地压力增大时,传感器启动液压泵使液压提升装置工作,上抬机架以保证插秧深度。操向方式:当机型为单轮驱动时,由人力将手柄抬起工作部件后转向;当双轮驱动时,手柄将工作部件抬起后,由转向离合器操向。秧箱多采用后倾式,以便装秧和开阔视野。为满足驾驶员随机步行,插秧机中间应留出不小于300毫米的行走行距。 图2 手扶自走式带土苗插秧机 1.转向离合器手柄;2.主离合手柄;3.反冲式启动装置; 4.插秧深度手柄;5.浮板;6.变速手柄;7.液压手柄;8.插秧手柄;9.行走手柄;10.划行器 乘坐式带土苗插秧机 一般工作幅宽较大,可达2米,行数为4~12行,工作效率较高,劳动条件较好。由于只需1人驾驶,插秧机的工作部分需装报警器,通知秧苗已插完,促使驾驶员停机装秧,如未能及时停机装秧,报警器有联动装置强迫发动机熄火,自动停机。为便于驾驶员在驾驶座处向后装秧,秧箱一般采用前倾安装,插秧机构后置。乘坐式插秧机一般选用4.8~7.0千瓦汽油机作为动力。行走机构为四轮支承,可双轮后驱动或四轮驱动。采用四轮驱动能增加驱动力,减小作业时驱动轮滑转率,提高田间通过能力和过田埂的能力。亦可采用折腰结构减小转弯半径和转向时的地轮滑移量。因行走部分借助4个支承轮支承整机重量,工作部分多采用悬挂连接。根据浮体的承压调整浮体与机架的相关位置,使其适应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保持插秧深度的稳定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