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札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札子 札子奏议之一种。本用于向皇帝上书,后亦用于向长官进言议事,如陆游有《上二府论事札子》。又宋代中书省或尚书省所发指令之不用正式诏命者,以及诸路帅司向其部属颁发训令,也称札子。又称“劄子”。 ☚ 奏议 驳议 ☛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奏札 > 劄子 劄子 zházi 亦作“札子”。古代向皇帝和上級長官陳述意見和建議的一種公文。始見於宋、唐代稱“牓子”、“録子”。宋·歐陽修《歸田録》卷二:“唐人奏事,非表非狀者,……今謂之劄子。凡群臣百司上殿上奏事兩制以上,非時有所奏陳,皆用劄子。中樞、宣密院事不降宣勑者,亦用劄子,與兩府自相往來亦然。”宋·王安石有《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說話的,假如上一等人,有前程的,要復本姓,或具劄子奏過朝廷,或關白禮部、太學、國學等衙門,將册籍改正,衆所共知。”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宋士大夫,以四六牋啟與手簡駢緘之,謂之雙書。後益以單紙,直叙所請,謂之品字封。後又變而爲劄子,多至十幅。”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奏札 > 劄子 > 札子 札子 zházi 同“劄子”。 札子 札子宋代臣下呈向皇帝的主要文书。宋初,沿袭唐代榜子、录子文书,始用札子,也兼用状、书、表、封事等上书名称,而以札子最多。其源于书信之札。札子多为论述政治得失、指陈时弊之作,如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也有下官上书于上官,如王十朋与赵安抚《乞降版祀上虞帝舜庙札子》。有时,皇帝给臣下的文书也称札子,如《宋书·谢晦传》 记载:“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 ☚ 封事 右语 ☛ 公文 公文牍(文牍;公牍;剡牍) 牒(牒文;牒案;牒牍;章~;通~;军~) 札(札子;札书) 方板 公函 公事 刀笔 简书 书檄 朱墨 言事 手本 另见:机关 政府 联系 文书 ☚ 公文 各种用途的公文 ☛ 奏文 奏文奏 ☚ 表文 奏章 ☛ 札子 札子文体名。即劄子。尺牍无封,指事而陈者,劄子也。初为奏事之文,唐人因其非表非状而称牓子。至宋始称劄子,凡百官上殿奏事或两制以上非时有所奏陈,皆用劄子。如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劄子》、陆游《上二府论事劄子》。后世劄子渐为上司行下之公文,《却扫编》;“其后中书指挥事,凡不降敕者曰劄子,犹堂帖也。”如欧阳修《归田录·二》。 ☚ 行卷 颂箴碑铭 ☛ 札子文书名。北宋前期中书门下、枢密院行用的文书体,处理常事指挥,其规格更高者则为“敕”,须经奏裁。神宗元丰改制后,罢中书复三省,尚书省指挥称省札。枢密院仍用札。中书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签字于下。枢密院札子,枢长(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押字在下,副贰依次向上押字。《长编》卷40丙寅:“(寇)准怒,以中书札子升惟节于(冯)拯上”(《梦溪笔谈》卷1《故事》、《长编》卷51戊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