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期望激励管理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劳勒(Lawler Ⅲ,Edward E.,1938— )和波特(Porter,Lyman W.)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激励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 个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努力的程度、角色概念的明确度、技术与能力的高低以及所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2) 与工作绩效相关联的个人应得报酬有两类:一为外在报酬,包括工资、提升、地位、安全感等;二为内在报酬,包括工作意义、自我实现、社会贡献等。前者属于低级需要,后者属于高级需要,它们共同构成满足感要素。(3) 个人满足感的多少,与所获报酬和其自认应得的预期报酬的差异相关,即所获报酬如果大于或等于其所认为的公正的预期报酬,满足感就增加,反之则减少。(4) 满足感的多少将会影响个人对以后的价值判断。劳勒和波特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激励理论并非像人际关系学派常说的那样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满足感,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工作满足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必须重新认识和解释工作满足感,应注重内在报酬,它体现了员工对工作有兴趣、愿意做,而且做得好。根据员工高级需要的满足感的高低,可以判断一个企业的活力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