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有头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有头疽

病名。系发于体表、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即现代医学外科之痈。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临证有虚实之分。初起患部色红发热,根束高肿,疮头如粟米,一个至多个不等。疼痛剧烈,身热口渴,便秘溲赤,脉洪数,舌红苔黄者为实证。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 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或五五丹; 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若气血双虚者,内服托里消毒散; 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本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而发生陷证者,参见陷证条。

有头疽

即痈。由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或多数疖肿融合而成。多由平素体虚,劳伤精气,肾水亏损,或嗜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调,湿热火毒内蕴,又感受外邪凝滞肌表,以致寒阻经络,气血瘀滞而成。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蜂窝。由于一时脓液不能畅泄,范围常在3~4寸以上,甚至更大。一般好发生于项背部。有头疽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很多的名称。如发生在脑后的叫“脑疽”;发生于背部的叫“发背疽”;发生于少腹的叫“少腹疽”等等。病因、治法都大同小异。临床分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实证有局部红肿高大,灼热痛甚,溃后如蜂窝,脓液黄稠,腐肉易脱,肉芽生长快,易于愈合。常伴有高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洪等症。虚证者,疮形平坦,根盘散漫,紫暗无光,化脓迟,腐肉难脱,脓水清稀,溃后难以愈合。伴有微热、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舌质淡、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症。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

有头疽

病名。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初起患部有粟粒状脓头,故名。其特点为局部焮红灼热,根束高肿,疮头如粟米,一个或多个,胀痛剧烈,伴寒热,头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后状如莲蓬、蜂窝。若透脓不畅易内陷。生于脑后的称“脑疽”、“对口”,生于背部的称“背发”,生于腰背两旁的称“搭手”等。多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阻滞而成。内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成脓迟或透脓不畅者,宜扶正透毒;疮口愈合迟缓者,当调补气血。外治法参见“疮疡”。

有头疽yǒutóujū

病名。系发于体表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因初期患部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根据形态和发病部位的不同, 分为发脑、发背等。多因外感风湿火毒, 或湿热火毒内蕴, 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 邪阻肌肤而成。初起患部色红发热, 根囊高肿, 疮头如粟米, 一个至多个不等, 甚则疼痛剧烈、身热口渴、便秘溲赤、脉洪数、舌红苔黄, 为实证。治宜清热疏风, 解毒活血。内服仙方活命饮或黄连解毒汤等; 外用金黄散贴敷, 溃后腐肉不去, 用九黄丹或五五丹。若疮面大, 腐肉难脱, 则应手术切除; 腐去疮面, 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若初起疮形平塌, 根形漫肿, 色晦暗, 不甚疼痛, 成脓迟, 脓质清稀, 神疲食少, 面色无华, 脉数无力, 舌绛或淡者, 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 则内服竹叶黄芪汤( 《医宗金鉴》: 人参、生黄芪、石膏、半夏、麦冬、白芍、甘草、川芎、当归、黄芩、生地、竹叶)。若气血双虚为主者, 则内服托里消毒散。若因失治或误治, 可使毒邪内陷, 而发生陷证。参见陷证条。

有头疽

有头疽

发于皮里肉外的疽,有多个粟状脓头的,称为有头疽。《外科理例》谓:“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觉痒痛,……此疽始发之兆,……便觉微赤肿痛。三、四日后,根脚赤晕展开,浑身壮热微渴,疮上亦热,……疽顶白粒如椒者数十,间有大如莲子蜂房者,指捺有脓不流……”。古医籍无有头疽的病名记载,但有以“发”命名,如《外科精义》载有五发疽。因发生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脑后部,称脑疽或发脑;生于背部的,称发背疽、背发;生于胸部膻中处,称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称少腹疽;生在手背部的,称手发背,生于足背部的,称足发背。本病一般多发于皮肤较坚厚的项后和背部,且以中年和老年人为多见,尤以消渴病者易罹患,并易引起内陷证。本病多由外感邪毒,风热相搏,湿热交蒸,以致气血瘀滞,毒邪凝聚而成;或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以致肾气亏损,火邪炽盛,或平素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以致经络阻塞,营卫不和,气血凝滞而成。
根据其病变过程,可分为初起、溃脓和收口三个阶段,临床辨证分为实证和虚证,一般以实证居多。
(1)实证:初起局部硬结的肿块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继则肿块逐渐向周围扩大,脓头亦相继增多,焮红灼热,疼痛更甚,并伴有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洪数等症。此属风热蕴积,气滞血瘀,治宜散风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主,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溃脓者,疮头渐渐腐烂,形如蜂窝,溃面大小不一,在背部的可大如手掌或如茶盘,甚至大逾盈尺,当脓液畅泄,腐肉渐脱,则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若热毒重者,宜选用透脓散合黄连解毒汤以托毒外泄;若热毒不减,便秘溲赤者,宜通里解毒,用内疏黄连汤,如脓泄不畅,宜透托,上方合透脓散,并加服琥珀蜡矾丸。当脓腐渐尽,新肉始长,一般逐渐收口而愈。亦有少数患者,虽腐肉已脱,新肉生长迟缓,乃气血两虚所致,宜调补气血,用八珍汤加减。
(2)虚证: 多见于老年人,或有消渴病史者。若阴液不足,火毒炽盛者,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面紫黯,不易化脓,腐肉难脱,溃出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有壮热、唇燥口干,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色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等症。治宜养阴生津、清热托毒,用竹叶黄芪汤加银花、皂角刺。气血两亏、毒滞难化者,疮形平塌散漫,疮色灰黯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色带灰绿,胀痛不显,疮口易成空壳,伴低热、口渴不欲饮,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腻,脉数无力等症。治宜扶正托毒,用托里消毒散;若阳气衰微者,宜温阳托毒,用神功内托散。如有消渴病者,必须控制原发病,才有助于有头疽的治疗。
外治: 初期宜箍毒消肿,实证选用金黄散、双柏散、玉露散调制外敷;虚证用冲和膏。溃脓宜提脓祛腐,选用四黄膏、金黄膏加掺八二丹或九黄丹外敷;若腐肉阻塞,脓液蓄积难出者,可作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脓液;腐脱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玉红膏掺生肌散。若虽溃不腐,阳衰不能酿脓外透者,可配合神灯照法或桑柴火烘法。

☚ 疽   内陷 ☛

有头疽yǒu tóu jū

gangren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