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子宫内膜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子宫内膜癌 易发生于50岁以上的妇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病因被认为雌激素的影响为重要因素,患者常伴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绝经期延长等情况。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1)绝经前、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经药物治疗未有转好者。 2)阴道有异常分泌、排液等情况。 3)晚期时,由于转移或宫腔继发感染可导致疼痛出现。 (2)体征 早期子宫正常大小。老年妇女子宫不萎缩,且软而饱满感。病灶侵犯子宫腔后,可出现蔓延处组织变厚及增厚感。 2.辅助检查 (1)诊断性刮宫 应作宫颈、宫体的分段诊刮。术时当心穿孔。 指征: 1)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尤在排除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病变者。 2)患者有长期无排卵之病史,或有其他危险因素情况。 3)阴道口有不正常细胞反复出现,但宫颈活检阴性。 4)卵巢患有卵泡膜细胞瘤或卵巢颗粒细胞瘤者。 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好转、治愈后,又出血者。 (2)细胞学检查 由于内膜细胞一旦脱落往往发生退化,变形,溶解等一系列变化,为此,阳性率不高,目前有采用管腔吸引涂片,子宫内膜刷等方法可使阳性率提高。 (3)宫腔镜检查 已在协助诊断上广泛应用,可避免了常规诊刮的误漏,但由于使用膨宫介质窥检,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癌的扩散,应引起注意。 (4)阴道B超检查 可检查内膜厚度及影像,有助于诊断。 (5)淋巴造影术 用以发现淋巴结转移状况,尤已侵犯宫颈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 (6)CT及MRI检查 可协助诊断宫腔宫颈,尤肌层浸润情况及淋巴结的转移等,但直径<2cm的淋巴结难以确认。 (7)血CA199测定 若术前CA199已高值者,可供以后作监察指标。 3.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多见于生育期妇女,应提高警惕,往往为内膜癌前期病变。其他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息肉,子宫颈癌及输卵管癌应加以鉴别。 4.临床分期 FIGO1982年新订的临床分期如下: 0期 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组织学所见疑为恶性癌变(此期不列入治疗效果统计)。 Ⅰ期 癌局限于子宫体: Ⅰa 宫腔长度≤8cm; Ⅰb 宫腔长度>8cm。 按组织学分类,Ⅰa及Ⅰb期各再分为4亚期: G1 高度分化腺癌; G2 中度分化腺癌; G3 未分化癌; G4 未定级。 Ⅱ期 癌已侵犯宫颈。 Ⅲ期 癌扩散至子宫以外,包括阴道,但未超出真骨盆。 Ⅳ期 癌超出真骨盆或明显侵犯膀胱或直肠黏膜: Ⅳa 癌侵犯附近器官,如直肠、膀胱; Ⅳb 癌已有远处转移。 5.手术分期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FIGO,1988),见表1.5.3。 表1.5.3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FIGO,1988) 有关分期的规定: (1)由于子宫内膜癌现已采用手术分期,以前使用的分段诊刮区分Ⅰ期或Ⅱ期的方法不再应用。 (2)少数患者应选用放疗,仍采用FIGO(1982)的临床分期,但应注明。 (3)肌层厚度应和癌浸润肌层深度一并测量。 组织病理学分级: G1 非鳞状或非桑椹状实性生长类型≤5%; G2 非鳞状或非桑椹状实性生长类型6%~50%; G3 非鳞状或非桑椹状实性生长类型>50%。 病理分级的注意事项: (1)核呈明显的不典型性,分级上应提高一级。 (2)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核的分级更重要。 (3)有鳞化的腺癌按腺体成分的核分级来定。 【治疗】 1.手术治疗 由于内膜癌发展较慢,多数认为单纯子宫切除或次广泛切除术已足够,术前应作宫颈缝合或用酒精、碘纱条填塞防止残端种植,术中先作双侧输卵管伞端扎住,并尽量避免挤压子宫,并作腹腔液肿瘤细胞检查。 当细胞分化不良、深肌层浸润、子宫颈管累及子宫外的病理应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2.药物治疗 (1)抗癌药物治疗 常用有5-FU、CTX、DDP和ADM等药物。看来联合药物化疗为优。过去认为化疗疗效差,现已日益受到重视。 (2)激素治疗 对于不宜手术或放疗的晚期复发者,尤为一治疗手段,但剂量要大剂量长期治疗为是。孕激素常用为甲孕酮、己酸孕酮,有口服、肌注及管腔注射等途径。往往与化疗、放疗或手术等联合使用。 (3)抗雌激素药物治疗 三苯氧胺的应用使肿瘤细胞内孕激素受体上升更有利于孕激素治疗。 (4)目前亦有开始使用GnRHa治疗,但尚需更多病例的观察,而作结论。 3.放射治疗 用于术前、术后,主要有腔内和体外照射两种,配合其他治疗,以提高疗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