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月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月出 月出《诗经·陈风》篇名。《诗序》:“《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悦美色焉。”今人多认为是月下怀念情人之诗,作者或属于上层社会。全诗情思宛转,音节优美,句中多用双声叠韵,句法错综变化,颇为后人所推重。 ☚ 无衣 七月 ☛ 月出 月出《诗经·陈风》篇名。朱熹《诗集传》云:“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今之治诗者多从之,认为是一首月下怀念美人的爱情诗。而《毛诗序》“《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之说,失之牵强。全诗三章,章四句,为赋体。诗人用幻想虚神的笔法,描述了晶莹月光下美丽少女的容色体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骚动不安的心绪。意象虚幻、境界清幽,具有一种朦胧含蓄的美。开后世“月下美人”类诗歌之先河。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并非实有所遇。盖巫山、洛水之滥觞也”。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受有本诗的影响。 ☚ 防有鹊巢 株林 ☛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②。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③。 月出皓兮,佼人兮④。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⑤。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⑥。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⑦! 【释】 ①陈:周武王把舜的后人封在这里,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到安徽亳县一带。这一篇是月下怀人的诗。在形式上,它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双声叠韵诗。 ②皎:洁白光明。佼人:美人。僚:美丽,美好。 ③舒:迟,缓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婀娜。一说为发语词。窈纠(yao jiao咬绞):形容女子体态苗条的样子。一说幽远、愁结之意。劳心:忧心,形容思念之苦。悄:深忧的样子。 ④皓:光照。(liu刘):妖媚。 ⑤忧受:形容女子走路舒徐婀娜的样子。慅(cao 草):忧愁不安的样子。 ⑥照:形容词,光明。燎:明亮,在此形容姑娘脸上放射着青春的光彩,与银白的月光交相辉映。 ⑦夭绍:也是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惨:同“躁”,忧愁烦躁不安的样子。 【译】
【评】 这一篇是月下怀人的诗。但在《毛诗序》说:“《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难以让人信服。朱熹评其题旨:“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词。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燎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矣。”(《诗集传》卷七)清人姚际恒评其手法: “尤妙在三章一韵,此真风之变体,愈出愈奇者。每章四句,又全在第三句使前后句法不排。盖前后三句皆上二字双,下一字单;第三句上一字单,下二字双也。后世作律诗欲求精妙,全讲此法。”(《诗经通论》)均有可参考价值。 爱恋之人,在月光之下,吟咏爱情,坦示相思之苦,具有一种忧郁的情调。“在形式上它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双声叠韵诗”,全诗采用复沓式歌谣体形式,每句只更换一两个字,具有回环复沓之美。 月出月出皓兮,佼人例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描写月下怀念美人的爱情诗,表现了青年男子对所爱慕的女性的崇高赞美和热烈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情操是高尚的。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有它的特色。郑振铎说:“《陈风》里,情诗虽不多,却都是很好的。象《月出》与《东门之杨》,其情调的幽隽可爱,大似在朦胧的黄昏光中,听凡珴令的独奏,又如在月光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诗歌是语言艺术,这首形象极为单纯的小诗为什么能够收到如此美妙的音乐效果呢?为什么能够给人这样美的艺术享受呢?原因可能很多,但主要有两点:、 (一)纯真的爱情充满着幻想和情趣,它跟美妙的音乐一样令人陶醉,因此,人们常常把爱情和音乐联系起来,英国诗人汤姆逊在《葡萄树》诗中唱道:“音乐就是爱情的酒浆,爱情的欢乐就是歌唱。” (二)这首抒情诗以它优美的旋律和幽深而阔大的意境,构成了诗的“缨隽可爱”的情调,有鉴赏能力的人是能从中体味出余味无穷的爱情之音的。让我们从研究其意境入手,去聆听这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吧! 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富有浪漫色彩而令人喜爱的。每当流霞西逝,月亮就冉冉升起,用它的柔和之光,给人们带来了良辰美景。它圆润而晶莹地高悬夜空,又是那么令人神往,人们为它编织了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诗人以他的敏锐的审美知觉,捕捉了大自然这一美景,在诗的开头,就给人们描绘出一个开阔而空灵的画面:“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如果说,“月出皎兮”是个远镜头的话,那么“佼人僚兮”则是一个近镜头了。那么,它们之间构成一个什么关系呢?郑玄笺云:“喻妇人有美色之白皙”,是的,用皎洁的明月比喻心爱的姑娘的肤色,不活画出一个“肤如凝脂”般的美人吗??然而, 我们不能单纯地从“比”的角度去理解,还应该从意境的构成上去把握。诗人有意地把美人安排在月光下,月光和美人相互映衬,俊美的秀容融入清辉的月色之中,使美人增加一层神秘感,具有一种朦胧状态的美。浙江有个民谚:“月光下看老婆,越看越漂亮; 露水里看庄稼,越看越喜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拜论有首咏威莫特·霍顿夫人的诗,叫《她走在美的光影里》,也是把威莫物·霍顿夫人放在月光下加以赞美的。 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 明与暗的最美的形相, 交会于她的容颜和眼波, 融成一片恬淡的清光—— 浓艳的白天得不到的恩泽。 多一道阴影,少一缕光芒, 都会损害那难言的优美; 美在她绺绺黑发上飘荡, 在她的腮颊上洒布柔浑; 愉悦的思想在那儿颂扬, 这神圣寓所的纯洁,高贵。 ………… 拜伦这首诗可以作为《月出》的最好注脚。 在《诗经》中写女性美的诗篇较多,手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采用工笔画的手法,对美人加以细腻的描绘,《卫风·硕人》中刻画卫庄姜的美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一种是女性全不露面,全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加以烘托,《秦风·蒹葭》是最好的代表; 第三种可用《月出》作代表,它把美人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让美人在明月清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种构成立体的画面,构成一个意境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最早的也是真正的空间艺术。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艺术的生命,美的秘密,意象的形成,都在于用有限的具体形象去表现无限的丰富的生活内容。诗中作为意象的明月,具有多边性,它可以激发人们的丰富的联想,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例如说: 高悬天际的明月是玲珑透澈而澄清的,因而我们可以联想到,姑娘之所以值得爱慕与追求,不仅有如花似月的美貌,还在于有明月般纯洁的心灵。英国诗人彭斯在《简,倒不是你那张漂高的脸庞》一诗中写道:“尽管你外貌令人喜悦,你的心灵却格外可爱。”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高悬天际的明月是那样高不可攀,因而我们还可以作这样的联想。心爱的姑娘虽然那么好,但却象天上的明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人心魄的哀伤,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郑玄在笺释“劳心悄兮”时说:“思而不见则忧”正深刻地揭示出其内在的关联。当然,诗中写了美人可望而不可即,不光停留在用明月作比上,还在于采用了“幻想虚神着笔” (陈子展《诗经直解》语) 描绘出美人仙姿摇曳,若隐若现的身影,它与朦胧的月色一起构成一个迷离缥缈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与美人可望而不可即和诗人对月怀想从而产生的幻觉有关。这种写法确实更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更增加思念和爱慕之情。诗中的结句所表现出来的痛苦和忧伤也有了感情上的着落。清人陈启源说:“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毛诗稽古篇·附录》) 正深刻地揭示出这首诗的奥秘。曹植《洛神赋》中写洛神的出现,写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体态,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行踪,都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所以方玉润《诗经原始》说:“且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并非实遇,盖巫山、洛水之滥觞也。”指出了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与《月出》之间的渊源关系,是很有艺术见地的。 《诗经》中的风诗属于谣歌,大多以直吐心曲、古朴浑厚见长,象《月出》这样意象、情趣和音律达到如此和谐统一的作品,实不多见。陆侃如《中国诗史》称誉它为“《陈风》中的杰作”,是受之无愧的。 月出诗经·陈风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爱情诗。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苦苦地思念心爱的姑娘,热烈地赞颂她的美貌,感情十分浓烈真挚。 全篇分为三章,采用完全迭咏的章法,每章意思大致相似,只在用词上变化。“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照”在此处作形容词用。“佼(jiao)”,美好之意,“佼人”即美人。“僚(liao)”、“(liu)”、“燎”都是形容美人的姣好妩媚。“舒”本作迟、徐解,这里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yaojiao)”、“忧受”、“夭绍”都是形容美人的体态苗条,婀娜多姿。“劳心”即忧心。“悄qiao”、“慅(cao)”、“惨(cao)”都是形容忧思不安的样子。三章的意思都是说:月亮出来,皎洁明亮。我仿佛看见月下的美人妩媚姣好,举止娴静,苗条多姿。不由得忧心如焚,苦苦思念。三章意思虽然重复。但由于兼作韵脚的形容词全部加以变换,不仅不显得单调,还给人以一唱三叹,层层加深,情味无尽的感觉。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兼用比兴。月亮首先是“兴”。它先是触发起诗人的满怀幽思,随即又成为诗人怀念美人的背景,与想象中的美人及诗人的一片相思深情交融映衬,构成一个朦胧幽美、迷离缥缈的意境,充满神秘色彩,富有诗情画意。这种写法已经超出《诗经》中“兴”的一般用法,初步具有后世“兴象”的意味。月亮同时又兼具“比”的作用。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美人的白晳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即。在其后的中国诗歌史上,月亮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传统意象,用来触发和象征思念亲友、故乡之情,构成情景交融的幽美意境。诸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十九首》);“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宋鲍照《玩月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举不胜举。而追根溯源,其始作俑者,正是这首《月出》诗。 这首诗富有音乐美。近人郑振铎曾称其“大似在朦胧的黄昏光中,听凡珴令的独奏。又如在月色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这种音乐美是由几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的。一是情调的纯真优美,浓烈感人,意境的幽幻隽永,迷离缥缈。二是章法的重迭复沓,反复咏叹。三是韵脚密集,全诗三章同韵,句句用韵,每章的第二、四句还加押头韵,第三句又加用迭韵,如此繁密的韵脚在《诗经》中也是罕见的。这就增加了诵读的音乐感。四是节奏鲜明,变化有致,每章中有第一、二、四句都是二二结构,第三句却是一三结构,寓变化于整齐中,自然灵妙,清人姚际恒即说:“后世作律诗,欲求精妙,全讲此法。”(《诗经通论》)五是句句用“兮”,使得表情意味更加浓厚。 这首诗历来被推为《诗经》中的抒情杰作。宋人苏轼在著名的《前赤壁赋》中,将此诗融入月夜泛舟的意境中。文章一开头即“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待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又扣弦而歌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由此可见此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月出
【注释】①皎:洁白貌。②佼人:美人。僚:娇美。③舒:轻缓,形容步履轻盈。窈纠:形容身段苗条。④劳:思念。悄:忧愁貌。⑤皓:明亮貌。⑥懰(liú):美好貌。⑦忧受:义同“窈纠”。⑧慅(cǎo):心神不安。⑨照:光明。⑩燎:美好貌。(11)夭绍:义同“窈纠”。(12)惨:同“懆”。心神不宁。 【鉴赏】这是男子怀念情人之诗。 全诗三章。此诗写得相当优美,简直是一幅素洁淡雅的月下美人图。每章首句描写明月。明月刚一露面,便洒下万道银光。这“皎兮”“皓兮”“照兮”的月色,不仅映衬出姑娘貌美,而且还勾起诗人无限的幽思。就是在这皎洁的月光之下,诗人曾见到过那美似明月的姑娘。今夜明月依旧高悬,然而姑娘却不在身边,这怎不令人惆怅满怀呢?尽管如此,见月也如见人一样。此时此刻,诗人正仰首遥望明月,顿时姑娘清辉玉臂之倩影就浮现在他的眼前。这真可谓将月色之美、姑娘之貌、诗人之情融为一体了。每章二、三句描摹美女。诗仅用“僚兮”“懰兮”“燎兮”几字,便将姑娘娇美的容颜勾勒了出来。这姑娘眉清目秀,妩媚无比,脸上闪出来的青春光彩,与银色的月光交相辉映更显得艳丽动人。此外,这姑娘还很有风度。她个儿高高,身段苗条,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宛若天仙一般。一个“舒”字,尽见其态。每章末句抒发情怀。诗也仅用“悄兮”“慅兮”“惨兮”几字,便将诗人相思愁苦之情舒泄无遗。诗人遥对夜空,见月伤怀,愁苦无限。思念情人乃至于憔悴困苦,尤其令人感动。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采用亦虚亦实的手法,将明月与美女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又将诗人的相思之情融人其间,从而构成一种空蒙飘忽的意境,使人更觉美女摇曳多姿,娇美动人。诗的语言也极为凝练。仅用三字写景,用六字写人,用三字言情,便将明月皎洁之状,美女娇娆之容,诗人相思之苦全都描绘了出来。尤其为人所称道的是,此诗用词虽很艰涩,但由于平仄相间,句句押韵,所以仍使人感到声调铿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很富有音乐感。 《诗序》说是刺“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似欠切当。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朱郁仪以为刺灵公之诗。何玄子因以三章‘舒’字为夏征舒,意更巧妙,存之。”此说断定为讽刺陈灵公淫于夏征舒母亲之诗,这显属附会之词。高亨《诗经今注》说是“陈国的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这似与诗意不类。王迺扬在《读高亨先生<诗经引论>》一文中曾批驳说:“其实这首诗分明是一首恋诗。……我们只能意识到一个恋人在皎洁的月光底下怀恋着意中美人,根本看不到一位‘身被五花大绑’的‘英雄的人民’被杀死。”这一批评是非常中肯的。 月出
【注释】 ①皎:洁白光明。佼人:美人。僚:美丽,美好。②舒:迟,缓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婀娜。一说为发语词。窈纠(yao jiao咬绞):形容女子体态苗条的样子。一说幽远、愁结之意。劳心:忧心,形容思念之苦。悄:深忧的样子。③皓:光明。(liu留):妖媚。④忧受:形容女子走路舒徐婀娜的样子。慅(cao草):忧愁不安的样子。⑤照:形容词,光明。燎:明亮,在此形容姑娘脸上放射着青春的光彩,与银白的月光交相辉映。⑥夭绍:也是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惨:同“躁”,忧愁烦躁不安的样子。 【译文】 明月出东山哟,月光何皎皎!美丽的姑娘哟,圣洁而美好!姗姗步履轻哟,体态多苗条!惹我起相思哟,思绪若海潮! 明月出云朵哟,月光何皓皓!美丽的姑娘哟,妩媚而美好!袅袅娜娜来哟,去似云娜袅!惹我起相思哟,将我爱心挑! 明月出中天哟,光芒普天照!美丽的姑娘哟,与月相辉耀!袅袅娜娜来哟,去似烟缥缈!惹我起相思哟,忧愁又烦躁! (王 洪译) 【集评】 《毛诗序》:“《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宋·朱熹:“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词。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燎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矣。”(《诗集传》卷七) 清·姚际恒:“尤妙在三章一韵,此真风之变体,愈出愈奇者。每章四句,又全在第三句使前后句法不排。盖前后三句皆上二字双,下一字单;第三句上一字单,下二字双也。后世作律诗欲求精妙,全讲此法。”(《诗经通论》) 【总案】 此诗历来被称作《诗经》中的上乘之作,然视其手法,却十分简朴,是复沓式歌谣体形式,后二节只改换了几个相同的词。写意式的描摹,一幅月下美人劳心相思的形象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此所谓“大文弥朴”是也。 (韩铁椿) 《月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舒懮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诗经·陈风》 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月下怀人诗。诗歌通过月下美人风姿的描绘,表现了因思念的痛苦而引起的一种情感上的骚动和不安。 诗共三章,重叠咏唱。每章的首句都是写景:“月出皎兮”、“月出皓兮”、 “月出照兮”,月儿升空了,皎洁的清辉铺洒大地。这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没有尘嚣的月色溶溶的静谥世界。只见月光下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漫步。 “佼人僚兮”,美人的容貌多么俊俏; “佼”通“姣”,美人。 “僚”、“燎”都是形容女子的姣艳美好。“舒窈纠兮”,徐舒步月娴雅窈窕。“舒”,徐缓。“窈纠(yaojiao)”、“懮 (you)受”、 “夭绍”三词义同,均为叠韵联绵词,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轻盈婀娜。这里,诗歌用月色来映衬美女,不仅“喻妇人有美的白皙”(郑玄笺),更重要的是构成了一种清幽朦胧的动人意境。热恋的情丝牵动着青年的心神, “劳心(忧心)悄兮”, 他被恼人的相思惹得烦乱焦躁,惶惶然不能自已。 “悄”、 “慅(cao)”、“惨(can)”,通“懆”,忧愁不安的样子。 这首诗很适于朗读,音律动听悦耳。在节奏旋律、用字造句上都有独特之处。每句都用“兮”字收尾,句句押韵,一韵到底。每章的一、二、四句都是上二字双,下一字单,组成音步,第三句则上一字单,下二字双,组成音步,这不仅使句法工整中有变化,而且形成了一种抑扬跌宕的韵律, “后世作律诗欲求精妙,全讲此法。”(姚际恒《诗经通论》)诗中又多用叠韵联绵词及声母或韵母相同的字词,如皎、皓、照、僚、懰、燎等来写景抒情,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声韵效果和音乐美感。 《月出》一诗被后人推崇为《诗经》中情诗的杰作,把月色的描叙与感情的抒发对应交融起来的写法,对后代诗人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 ‘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赠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明·焦竑《焦氏笔乘》卷一) 月出 题解 月出皎兮,佼①人僚②兮。 舒窈纠兮,劳心③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④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⑤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①佼:姣之借。 ②僚:美丽。 ③劳心:思念。 ④懰:音刘,妩媚。 ⑤慅:音骚,心神不安。 赏读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三章结构内容基本相同,通过反复咏唱,不断加深主题。每章首句都是叙写月夜的皎洁明亮,二、三句都是描写在明媚的月光下,美人艳丽多彩、优美动人的身姿,最后一句咏叹相思之苦。 有情人身处异地,却能感受相同的月光。诗人睹月怀人,借月寄情。月亮成为情人之间感情联结的纽带,然而月亮同照二人,情人却不得相见,月亮带来向往,月亮也加重了失望。用月光将两个有情人联在一起,更显得相思之苦的绵长悠久。 月出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兮。 舒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东方升起的圆月啊,把皎洁的光辉洒遍了大地。那披着轻纱的美人啊,就像月亮一样皎洁。她轻盈地漫步在月下是那样苗条啊!想念她,满腔忧愁使我心焦啊! 东方升起的圆月啊,将洁白的光辉洒遍了大地。那披着轻纱的美人啊,就像月色一样洁白。她缓缓地行进在月下是那样轻柔啊!想念她,满腹愁思使我难受啊! 东方升起的圆月啊,用明亮的光辉照遍了大地。那披着轻纱的美人啊,就像月光一样明亮。她徐徐地迈步在月下是那样温柔啊,想念她,满怀忧思使我心痛啊! 这是一首月夜相思曲,也是一幅月下美人图。全诗三章,章四句,三章之间,重章迭唱,回环往复,以优美动人的旋律,刻画出了月下美人优美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深深地想念美人的无尽的忧思之情。每章前三句,集中写月光,写月光下的美人,写月光下的美人的轻盈。“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当金乌西沉、夜幕降临的时候,一轮圆月冉冉从东方升起了。逐渐地,它临空高照,将那银白色的光辉洒向整个夜空,洒遍整个大地。那青的山、绿的水、那万紫千红,都被这银白的轻纱笼罩了。整个宇宙只有冰清玉洁,只有安谧宁静。夜,是迷人的;月色笼罩的夜,更是令人神往的。“佼人僚兮”,“佼人兮”,“佼人燎兮”,沐浴着皎洁的月光,一位绝代佳人出现了。这里首先展现在你的眼前的,是她的静态美,她晶莹、洁白、纯净、柔和、娇软、细嫩,消融在皎洁的月光里,人与月,月与人,浑然一体。“舒窈纠兮”,“舒懮受兮”,“舒夭绍兮”,这里进一步写她的动态美,她步履轻盈,袅娜多姿;她徐行漫步在月光中,是那样的苗条、温和、轻柔。她的动完全寓于安详、宁静、清幽、和谐的月光之中。作品中,诗人没有精雕细刻地去描写美人的肌体、肤色,没有去描写她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她的美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是看得见的,又是摸不着的。带着夜色的轻纱,带着月光的朦胧。恍如广寒仙子,月中嫦娥。真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可望而不可即啊! 最后“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诗人直接抒发他的满怀忧思之情。“劳心”,就是忧心、愁思;“悄”、“慅”、“惨”是指由无限忧愁的纠集、郁结而产生的焦灼、苦闷、哀伤、悲痛。面对着眼前空濛的月色,想象着他朝思暮想而又无缘得见的情人,他怎能不忧思满怀,怎能不痛苦万分呢?而这种忧思、这种痛苦、这种对月下美人的歌颂和赞美,正是表现了一位青年男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感情是纯洁的、美好的、健康的,因而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经学家解《诗》时,竟无端地予以否定,《毛序》说:“《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这当然是无中生有。朱熹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诗集传》),从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的观点出发,当然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至于有人认为是“托兴”于君亲朋友之间,则亦非此诗本意。现在还有人把它解释为哀悼被杀害的人,则更使人有点大煞风景的感觉了。 意境幽远、境界阔大,是本诗的重要特色。写美人,不从美人本身着笔,而是将美人的美消融于晶莹皎洁的月色之中,用东方月出,月照高空为背景,写月即写美人,写美人不离月色。一幅月下美人图,给人以无限美感。 诗中写月,用词不多,只是“出”、“照”、“皓”、“皎”,但月光洒遍大地,使人深感整个世界都处于月色朦胧之中; 写美人,不写一颦一笑,不写齿白唇红,而只是用“僚”、“慅”、“燎”、“舒窈纠”、“舒懮受”、“舒夭绍”从整体意象上去表现她的美,使其和月色朦胧融为一体,从而给人留下对美人美的无穷无尽想象,这是本诗朦胧美的重要特色。 月出
这也是一首情诗。写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由衷地赞美和热烈地追求她。 诗共三章,每章首句皆以月起兴,第二句写女子容色之美,第三句写她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因思慕她而心忧不能自宁。 各章的起兴为“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皎,洁白光明。皓,义同皎。照,在此作形容词用,言月亮的光明。月亮在广阔的大自然景物中,为人人所喜爱。在夜幕降临人间,人们无不向往渴望它的出现,当它在高空冉冉升起时,人们无不为之欢欣。它以其皎洁柔和的光,给人们带来了良辰美景,它照亮了黑暗的大地,爱抚着夜间所有的人们。由于人们对它的喜爱,而为它编织了许多极富浪漫色彩的美丽神话,诗人正是用这一自然美景为起兴,从而描绘出一轮明月图。这不是一般的起兴,而是兴兼比。正如 《郑笺》云: “喻妇人有美色之白皙。”即用皎洁的月亮比喻美丽的姑娘“肤如凝脂”般美丽。不止用皎洁的月亮比喻女子容貌之美,而且用以比喻女子心灵之纯洁。 接着引出第二句 “佼人僚兮”、 “佼人兮”、“佼人燎兮”。 佼, 同姣,美人也。僚,通燎, 美好貌。 , 同 “”, 亦美好貌。燎, 明亮之意, 言美人为月光所照。一说娇美。这三句,都是写女子容色之美。可见,这里的月亮又不是一般的兴而比,而是诗人特意把美人安排在月光之下,以构成优美的意境,使月光和美女相互映衬,使月色下的美女更显得纯洁美丽而多姿多彩。像这种将美女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中,让美人在月光衬托下,显得更美丽动人,以构成立体画面,构成优美的意境,是《诗经》极高的表现手法之一。 在描写了女子容貌美之后,又进一步描写她行动姿态之美: “舒窈纠兮”、“舒受兮”、“舒夭绍兮”。“舒”,徐也。此指女子举止舒缓。窈纠,舒迟之容姿。受, 义同 “窈纠”, 在后人看来, “妇人行步贵在舒缓”( 《郑笺》),所以才用具有舒缓安闲含义的 “舒”、“窈纠”、“受”一类的词来形容她行动姿态之美。夭绍,轻盈多姿貌。在后人看来,妇人行步又贵在纤柔轻飘,所以才用具有轻盈多姿含义的 “夭绍”一词来形容她行动姿态之美。 容色与行动姿态如此无与伦比的美女,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的心弦,使他倾心爱恋。然而,其爱慕追求却难得成功,她正如高空的明月一般高攀不得,可望而不可即,“思而不见则忧”( 《郑笺》)。他只有“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了,皆为愁而不安也。三章末三句充分表现了诗人爱慕追求美人而不可得的痛苦和忧伤。 诗中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即,不止用明月作比,还采用了“从幻想虚神著笔”,描绘出 “其仙姿摇曳,若隐若现,不可端倪”(陈子展 《诗经直觧》)的身影,与朦胧的月色构成迷离缥缈具有神秘色彩的境界,从而更增加了诗人对美人的思慕之情。正如清代陈启源所说: “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悦慕益至。” ( 《毛诗稽古篇·附录》) 此诗三章采用民歌的复沓形式,中间只换用几个含义基本相同的词,就描绘出月下栩栩如生的美人形象。三章每句皆用 “兮”字作尾声,以“皎”、“皓”、 “照”为韵, 以“僚”、 “”、“燎”为韵, 以 “悄”、 “慅”、“惨”为韵。“窈纠”、“受”、“夭绍”又为双声叠韵,读之铿锵悦耳。这种用句和用韵方法在三百篇中并不多见。后世诗人多受其影响。清代方玉润则说:“且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并非实有所遇,盖巫山、洛水之滥觞也。”(《诗经原始》)指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的写作就曾受其影响。 此诗,不仅是《陈风》中的杰作,也是三百篇中的上品。 月出 月出〔原文〕 ☚ 防有鹊巢 株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