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曹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曹丕187—226

即三国时魏文帝。文学家。公元220—226年在位,字子桓,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父曹操死,袭位魏王。采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在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其本郡“中正”,负责察访其同郡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吏部按等授以官职,选出了一些较有才干之士,保持了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同年,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为三国时魏之始建者。曾两度兴兵伐吴,皆无功而返。长于诗文,与父曹操、弟曹植同为“建安文学”的中心人物。所作《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表现离别愁绪,哀怨欲绝。《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二文,开创我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先河。提出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问题与文学作用问题,颇有见地。从众文士中选出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甚为允当。忌其弟曹植之才,欲借故加害,限七步成诗,弟脱口即成《煮豆》一首,讽其过分威逼。遗著有《魏文帝集》。

曹丕

曹丕187—226

三国魏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曹”之一。曹操次子。初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后立为魏太子。操死,嗣位丞相,袭爵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国号魏。死后谥文。好文学,博闻强识,下笔成章。常与当著名文人宴饮唱和,往来亲密,为文坛领袖。今存诗约四十首,文约三十篇。其诗多写男女恋情及游子乡思离恨,缠绵悱恻,深切动人,语言及表现手法颇受乐府民歌影响,代表作《燕歌行》,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其文清新流畅,通脱自然,以《与朝歌令吴质书》、《又与吴质书》较著名,对后世短篇抒情散文有一定影响。另有《典论》三卷,多散佚,今存《自叙》、《论文》两篇。后者系文学专论,充分肯定文学价值与功能,第一次提出文气问题和文体风格问题,并对当时文学创作多有精当评论,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原有集二十三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

☚ 缪袭   何晏 ☛

列异传/列异记/陈宝祠/陈仓宝鸡/宝鸡/陈宝化石/怒特祠/三王冢/干将莫邪/眉间赤/捕鹞/鹞异/鹞魏公子/鲁少千/楚王英女/栾侯/栾侯治蝗/鹄奔亭/苏娥/高士鲍宣/鲍氏骢/鲍宣葬书生/费长房/冯夫人/华歆/蒋济儿/讴士孙阿/何文/细腰/张奋宅/宗定伯捉鬼/定伯卖鬼/宋定伯/荻鼠/傅氏小女/猎人化鹿/谈生/谈生与睢阳王女/蔡支/刘伯夷/狸髡/紫玉和赤玉/江严/彭城鲤怪/彭城男子/鲤魅/王周南/鼠冠/望夫石

☚ 盘古开天地   列异传 ☛
曹丕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二子,曹植同母兄。八岁能属文,知骑射。稍长,遂博贯经史诸子百家,又善击剑、弹棋。汉献帝建安二年(197),从征张绣,兵败,乘马得脱。建安九年,操军攻破邺城,丕入袁绍府,纳甄氏。次年夏,与吴质、刘桢等诸文士大会于南皮,高谈经史文章。建安十三年,从曹操南征刘表、孙权。操于建安十五年春,返邺,整顿休息,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丕以世子之尊,与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玚兄弟、杨修、吴质等往来宴饮游乐。每有所赋咏,辄令诸文士同作,遂开我国文学史中文人倡和之风。建安二十二年十月,立为魏国太子。延康元年(220)正月,继位为魏王,十月,汉献帝禅位于丕,改元黄初。在位七年,遇诸弟极为苛刻,毒毙曹彰,于曹植亦屡欲加罪。三次征吴,皆无功而返。黄初七年(226),病卒。年四十。曹丕为建安文坛领袖,虽才逊乃弟,亦不失“博闻强识,才艺兼该”(《魏志·文帝纪》)。丕之诗作,以《燕歌行》最为后人所称;散文书启亲切畅达,辞赋则无多足称。成书于建安末之《典论》五卷,为综合之论文集,《隋书·经籍志》入子部儒家类,佚。今《自序》、《论文》尚存全貌,其他篇目间存佚文。《典论·论文》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单篇论文之昉始,于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作品风格体裁等均有独到见解;《与吴质书》主要亦论文学及当时作家,可为《典论·论文》之补充。《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二十三卷,又有《列异传》三卷,《士操》一卷,均佚。明张溥辑录遗文,为《魏文帝集》,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丕尝命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馀篇,号曰《皇览》,为我国类书之祖。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录其文为五卷(中含《典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其诗四十馀首。主要事迹见《三国志·文帝纪》,参阅《中古文学家考略》。

☚ 仲长统   何晏 ☛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魏文学家,曹操次子。与父操、弟植合称“三曹”。与魏太祖曹操、烈祖曹睿并称三祖(丕为魏高祖)。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代汉即皇帝位,都洛阳,国号魏。在位七年。死后谥文,称魏文帝。曾两次攻吴,皆无功,又曾推行九品中正制。原有集二十三卷、《典论》五卷、《列异传》三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
索引:曹丕,子桓,高祖、文帝。

曹丕

曹丕187—226

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操死,袭位为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即魏文帝。有《魏文帝集》。他的《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是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批评著作。
曹丕最早提出“建安七子”之说,并从“文气说”出发,对建安七子作了中肯的评论。他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于杂以嘲戏;”(《论文》)“孔璋章表雅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与吴质书》)“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与吴质书》)这些批评可以说是对作家创作个性作出评价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 王逸   挚虞 ☛

曹丕

曹丕187—226

字子桓,沛郡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操死代汉称帝(文帝),国号魏。著有《典论·论文》等。曹丕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论述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崭新命题。他认为文学的特征是由艺术家个人天赋的气质个性(即“气”)所决定的,不同的气质个性就决定了不同的文学风格。这突出了创作主体气质和才能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美学以“气”论文的范式。曹丕还极大地提高了文艺的地位,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促进了文艺的发展。另外,在文艺批评的原则上,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和文人相轻两种不良倾向,在文艺美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 应㻛   《典论·论文》 ☛

曹丕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6岁知射,8岁能属文。少诵诗论,博通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220)嗣曹操位为丞相、魏王,接着取汉自立,改元黄初,国号魏,都洛阳。他效法汉文帝施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立“九品中正法”,并两次亲征孙吴,不果而还。黄初七年(226)病卒。
曹丕青年时代在邺下文人集团中度过,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刘勰说他:“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文心雕龙·时序》),道出了他的重要地位。“建安七子”都是他的文学好友,同他一起“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甚相契合。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都对建安文学有较大影响。
曹丕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在《典论·论文》当中。他针对视文学创作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传统观念,光扬“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强调文学创作要体现作者的个性,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建安文学干预现实,突出抒情的主导倾向和基本特征。他还批评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陋习,逐个品评“建安七子”的得失,首开文学批评的风气。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观念和批评,都有较大影响。
曹丕诗歌今存约40首,其创作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多以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尤其擅长描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思妇的情愫。如《清河作》写对深挚爱情的向往,《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离别的痛苦,《杂诗》写游子思乡,《燕歌行》写思妇怀人,率皆细腻委婉、凄婉动人。而那些描写优游宴乐、诗酒流连的作品,如《芙蓉池作》、《夏日诗》等,倒显得极为一般。二是形式多样化,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诗,无所不有。尤以五言和七言成就较高。《燕歌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历来受到重视。总起来看,曹丕诗歌受汉乐府民歌影响较深,语言朴素,风格清绮,颇具民歌风味。
《隋书·经籍志》著录曹丕有文集23卷,《典论》5卷,《列异传》3卷等,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魏文帝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近人黄节有《魏武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是迄今为止曹丕诗歌的最完整的注本。

☚ 缪袭   甄皇后 ☛

魏文帝集/魏文帝集

☚ 王粲集注   魏文帝集 ☛

曹丕


曹丕 - 可可诗词网

曹丕


曹丕 - 三国谋略典故 - 可可诗词网

曹丕

曹操征讨张鲁,调任刘晔为主簿。到了汉中后,山峰险峻难以攀登,军队粮食也很缺乏。曹操说:“这是奉行妖术的地方,有没有它无关紧要,我军缺少粮食,不如迅速收兵。”就自己率军返回,命令刘晔督促后面的军队,依次撤出。刘晔预料张鲁可以攻克,加上运粮的道路难以通畅,虽然退出,军队仍不能完全保住,就骑马飞奔去禀告曹操:“不如尽力进攻。”于是曹操就回过头来继续进击,多用弩弓射张鲁的营地。张鲁逃奔而走,汉中得以平定。刘晔进而对曹操说:“您以步兵五千起兵,奉承王命讨伐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分之八已经兼并,如今您威震天下,势慑海外。现在攻克汉中,蜀人听到风声,魂不守舍,在此基础上乘胜前进,蜀地只是传播檄文即可平定。刘备是人中豪杰,有计策但起事较晚,得到蜀地的日子不久,尚未成为蜀地百姓的依靠。现在攻克汉中,蜀人都很震惊,其势头看来会不攻自破,以您的圣明,凭借有利形势出兵逼迫,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假使稍微延缓进攻,诸葛亮通晓治国之道而担任丞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作大将,蜀地百姓安定以后,凭借天险,据守要道,就没有人可进犯了。现在不出兵进击,必将成为后患。”曹操没有采纳刘晔建议,率军返回。刘晔从汉中回来以后,作了行军长史,兼任领军。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蜀将孟达率领军队投降。孟达有好的仪容举止和才能,文帝十分器重他,任命他担任新城太守,加任散骑常侍。刘晔却认为:“孟达有苟且取合的心理,而且自负才能,喜爱权术,一定不会感激恩德、心怀忠义。新城与吴、蜀两国相连,一旦发生变故,国家就会出现灾祸。”曹丕始终不改变决定。后来孟达果然叛乱。


曹丕 - 可可诗词网

曹丕


曹丕 - 可可诗词网

曹丕


曹丕 - 可可诗词网

曹丕

短歌行

秋胡行

善哉行

丹霞蔽日行

煌煌京洛行

燕歌行

饮马长城窟行

董逃行

于玄武陂作

至广陵于马上作

杂诗

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夏日诗

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沧海赋

述征赋

浮淮赋并序

登台赋并序

莺赋

与吴质书

典论·论文


曹丕 - 可可诗词网

曹丕


曹丕 - 可可诗词网

曹丕


曹丕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曹丕

 三国政治家、文学家。字子桓,曹操之子。公元220年他代汉自立为帝,为魏文帝。后人辑有《魏文帝集》。

曹丕 - 可可诗词网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史称其“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又称其“好文学,以著述为务”。汉末建安年间为五官中郎将,丞相副。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继丞相位,袭爵魏王。同年代汉自立,国号魏。在位七年而卒,死后谥为文帝,史称魏文帝。喜爱并热心提倡文学,强调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学独立地位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其诗歌以写情为主,感情真挚,寓意深远。语言明白晓畅,风格清丽婉约。《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著《典论·论文》,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广泛论文的文章。他率先提出“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的气质、个性决定作品的风格。他第一次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首创了文体分类说。

有《文集》23卷,皆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

曹丕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三国重要文论家、辞赋家。《三国志》有传。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公元220年,曹操卒,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并以禅让方式代汉自立,改元黄初。即位后曾两次亲征孙吴,因临江却步,不果而还。曹丕的文学成就,在文学批评理论和形成文人集团方面,贡献突出。他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人物,以帝王之尊,承认“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对提高文人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主张“文以气为主”,首次提出“诗赋欲丽”的观点,开创了“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语)。从政之余,“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三国志·文帝纪》)其《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典论·论文》是最早的文论篇章。除诗文而外,据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今存赋28篇,残篇较多,其中较完整和著名的有:《济川赋》、《沧海赋》、《感物赋》、《登城赋》、《槐赋》、《柳赋》等。多为短篇,有叙事、抒情、咏物,题材丰富。而叙事有慷慨之气,抒情能哀婉动人。咏物则感物伤怀,艺术成就较高,与其弟曹植相比,真堪伯仲之间。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评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兢于先鸣……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作,未为笃论也。”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0卷,注云梁时23卷,另《典论》5卷,《列异传》3卷,早佚。明人张溥辑《魏文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梅陶   曹毗 ☛
曹丕

曹丕

(187-226)即魏文帝。曹操次子。字子恒。谯(安徽毫县)人。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技艺高超的武艺家。五岁时,曹操因天下扰乱,教之习射,八岁即能骑射。自此以后,弓马之好终生不衰,故能体魄强健。性喜射猎,能驰马左右射;又能项发口纵,弓不虚弯,所中必穿。更擅长击剑。阅师甚多,曾从河南史阿习剑法,得桓、灵之间(147-189)京师名剑手王越的正传。与“善有手臂”的奋威将军邓展论剑,酒酣耳热,二人以甘蔗代剑,比试剑技。三次击中邓展手臂。邓展意不平,再试,又被击中前额。曹丕又能执双戟,后随陈国袁敏学戟法,掌握了以单攻复的绝技。曹丕是一位兼资文武的杰出人物。他与邓展比试剑技的故事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段佳话。

☚ 典韦   邓展 ☛
曹丕

曹丕187-226

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8岁即能文,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禅让”方式代汉自立,改元黄初,都洛阳,国号魏。死后谥文,称魏文帝。在位七年。
曹丕爱好文学,是当时文坛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和文学批评最为突出。其诗歌内容主要是反映贵族生活和感受,题材较窄,远不及曹操、曹植。但其中一些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的作品较好。其形式颇受民歌影响,多脱胎于乐府诗,以五言、七言成就较高。语言通俗而又清丽,风格华美,抒情性强。《燕歌行》是其代表作。描写细致,抒发女主人公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所贡献。曹丕也擅长散文,特别是他的一些书信尤为著名。《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或叙友情,或悼亡友,感情真挚,凄楚动人,为后世读者所喜爱。
曹丕的《典论·论文》开了综合地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它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批判了文人相轻的风气,认为应当“审己以度人”,克服那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陋习。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即文学创作要体现每个作者的气质,不应强求一律,气质“清浊”不同,作品的“巧拙”自然相异。并且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种重视文学的观点,同以文学创作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传统观念是相反的。曹丕的这些观点,对后世的一些文学批评家有较大的影响。
曹丕的赋今存28篇,全是短篇小赋。在建安时期抒情咏物小赋的创作高潮中,他是主力之一。其中《述征》、《浮淮》、《校猎》等篇间有豪情壮语,稍见“慷慨”之气;《出妇赋》、《寡妇赋》与他同类题材的诗歌风格有些接近,哀婉凄楚,比较感人。

☚ 王粲   曹植 ☛

曹丕cáo pī

〖名词〗
曹操次子,即魏文帝(187—226),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公元220年—226年在位,字子桓,谯(今安徽亳县)人。操死,他袭位为魏王。改年号为黄初(1)。《诸葛亮后出师表》:曹丕称帝。——曹丕自称为帝。

曹丕187—226

三国时魏国建立者。即魏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将领、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魏太子。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此时,改变了曹操抑制豪强的政策措施,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延康元年(220年),代汉称帝,改元黄初,都洛阳,国号魏。黄初二年(221年),遣张既平定河西。黄初三年(222年)及五年(224年),先后两次亲率大军伐吴,皆未果而还。好文学,现存《燕歌行》等四十首诗歌,还有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尚有《魏文帝集》。

曹丕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第2子。生于公元187年。公元211年,任副丞相、五官中郎将。217年被立为太子。220年曹操死后,继任为魏王、丞相。同年10月,他威逼汉献帝刘辨退位,自立为帝,改元黄初,迁都洛阳。他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立中书省,曾3次率军伐吴。他在位7年,于226年去世,年仅40岁。他的七言诗有相当成就。

曹丕

039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公元220—226年在位。字子恒。爱好文学,尤长于诗。诗作内容主要反映贵族的生活和感情,在形式上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也较细致;其《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另外有《典论·论文》传世,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有 《魏文帝集》。

☚ 曹操   曹植 ☛
曹丕

曹丕187—226CaoPi

三国时魏文学家。字子桓,曹操之子。少时博学多能。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代汉帝自立,做了七年皇帝后病卒于洛阳。
文学成就以诗歌为主。今存诗约40首,一半为乐府诗。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描写诗人的生活经历。包括他为公子和太子在邺城宴饮欢娱时生活的写照,如《芙蓉池作》、《夏日诗》;以及他参与军事活动的真实感受,如《黎阳作》三首、《至广陵于马上作》。另一类是拟作的游子思妇词。如《杂诗》写游子思乡的心情,以“西北有浮云”起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风味。《燕歌行》两首,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体的形成有贡献。第一首触物起兴,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引起思妇怀念远方丈夫的悲伤心情,情景交融,委婉动人。但在形式上句句押韵,缺少变化。
曹丕雅爱文士。两篇《与吴质书》,悼念亡友,叙说旧谊,感情诚挚。又著有《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和批评专著。其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赋欲丽”等观点,特别是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对此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积极影响。另外还分别评价了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风气。这都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诗集可参考: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重排出版。

☚ 曹操   曹植 ☛
曹丕

曹丕187—226

三国时政治家、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 (今安徽省亳县)人。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代汉帝即位,为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在军事上、政治上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他好文学,礼重文人,以著述为事,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诗现存四十首,其中一半是乐府诗。他善于运用清新晓畅、形象鲜明的语言,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但题材较狭窄,内容贫乏,成就远不及曹操、曹植。代表作《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为后来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散文成就较高,尤其擅长书信。著名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它阐述了文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指出了各种文体的特点,论述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问题和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隋书·经籍志》著录其《典论》五卷、《列异传》三卷、文集二十三卷,已散佚。明人辑有 《魏文帝集》。

☚ 曹操   曹植 ☛
曹丕

曹丕187~226

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和文学家。他是曹操的次子,曹操死后,继承父位为魏王,公元220年代替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为魏文王。
曹丕6岁会射箭,8岁会骑射,好击剑,喜博览。他的胆气胸怀虽逊于其父曹操,文采气质虽不如其弟曹植,但他有雄心,有毅力,工于心计。在与曹植争夺太子位时,他取得了胜利。
曹丕很喜好文学,博闻强记,下笔成章。他作的诗赋有100多篇,现存约40余篇。其代表作《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曹丕诗歌的风格细腻委婉,语言浅显清丽,多描写感情生活。
曹丕也比较擅长写散文,著有 《典论》一书,大部分已散失,较完整的只有 《自叙》和 《论文》两篇。《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此外,他的《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 二篇悼念亡友的散文,写得凄楚感人,对后来抒情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有《魏文帝集》。

☚ 曹操   曹植 ☛

曹丕

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文气”是作家精神气质等个性特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体验,是作品美感力量的源泉。艺术欣赏是对“文气”的体验。参见“文学”中的“曹丕”。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220—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为王太子。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袭位为魏王,任丞相。同年十月,废汉献帝自立,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都洛阳。在位期间,推行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以门第定官品高低,确立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获得世家大族支持。他爱好文学,以著述为务,所著《典论·论文》是文学评论方面的较早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参见“文学”中的“曹丕”。


曹丕187—226

三国魏文学家。死后谥文,称魏文帝。爱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其诗颇受民歌影响,通俗清丽,抒情细腻,代表作《燕歌行》为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另有《典论·论文》为中国较早的文学批评专著。变擅散文,文笔清新流丽,尤以书信著名。原有集二十三卷、《典论》五卷、《列异传》三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参见“美学”、“历史”中的“曹丕”。

曹丕

曹丕187—226

三国魏文帝,文学家。字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死后,袭位为魏王,行九品中正制。不久代汉即帝位,为魏文帝,建都洛阳,在位七年。曹丕爱好文学,并大力提倡创作,常与文人名士唱和,为邺下文人集团核心。作品有诗、赋、书、论等,其诗题材内容较窄,多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感情,善写男女之爱、离情别恨。在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较深,语言通俗。其《典论·论文》、《与吴质书》是中国古代较早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在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近人黄节有《魏文帝诗注》。

☚ 曹操   曹植 ☛

曹丕187~226

三国时魏国建立者。即魏文帝。220~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卒后,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变曹操抑制豪强的政策措施,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延康元年(220年),代汉称帝,改元黄初,都洛阳,国号魏。黄初二年(221年),遣张既平定河西。三年及五年,先后两次亲率大军伐吴,未果而还。好文学,现存《燕歌行》等40余首诗歌,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和《魏文帝集》。

魏文帝集

☚ 曹操诸葛亮著作选注   魏文帝集 ☛

曹丕

曹丕187—226

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散文美学史上较早地运用宏观的方法,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的专篇。在此之前,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只言片语,淹没在哲学和政治的论述之中。到了汉代,已出现用序、赞形式来讨论文学的,但往往只讨论某一具体作家的作品,限于一篇一书,没有宏观意识,所以《典论·论文》有开创性。曹丕以帝王之尊,推崇文艺,提倡开展文艺批评,这在文艺美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与吴质书》中,他扼要而公允地肯定了陈琳、刘桢、王粲诸人的文学成就,特别是散文创作的成就,也指出其不足之处。它与《典论·论文》都是散文美学史上最先对一个创作群体进行全面总结的文字。文中“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的观点,包含着文学将不断发展的思想,也与《典论·论文》中“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批评精神相一致。

☚ 班固   曹植 ☛

曹丕

曹丕187——226

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曹操长子。少有逸才,博览群书。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后立为太子。曹操卒,他嗣位为丞相、魏王,不久又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曹丕爱好文学,常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宴饮唱和,往来甚密,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人物。曹丕的散文以书信为佳,代表作如《与吴质书》,语言质朴诚恳,令人感到亲切。其文笔清新流利,对后世短篇抒情散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的《典论》作为一部政治、文化论著,亦是重要的散文作品。

☚ 诸葛亮   曹植 ☛

驴鸣祭吊

☚ 著论砭俗   驴鸣祭吊 ☛
曹丕

曹丕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曹操死,嗣位为丞相、魏王,旋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在位期间,效法汉文帝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制订“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门阀统治开始确立。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其诗“燕歌行”为现存最早一首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为我国较早之文艺理论批评专著。现存诗歌约40首。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谥文帝。

☚ 曹仁   曹彰 ☛
曹丕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今亳州)人。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曹操次子。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通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曹操死,嗣位为丞相,魏王。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特权。不久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在位七年。曹丕天资聪颖,下笔成章。博闻强识,与其父曹操、弟曹植皆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所著《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最早文论,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颇有贡献。散文成就较高,尤擅长书信。明人辑有《魏文帝集》。

☚ 周瑜   曹植 ☛
曹丕

曹丕187~226

三国魏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 (今安徽毫县) 人。曾任五官中郎将,后立为魏太子,建安25年代汉称帝,国号魏,死后谥文,称魏文帝。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原有集23卷,已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其诗多写男欢女爱和旅愁闺思,形式多种多样,而五言七言为其所长。五言如《清河作》、《杂诗》等或写对爱情的憧憬,或写客寄他乡的愁怀,均情切意婉。七言以《燕歌行》著称于世,缠绵悱恻,晓畅清丽,足为其诗风格代表; 而且在七言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文亦佳,《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叙述对友人的思念或哀悼,凄楚动人。《典论·论文》则开文学批评之风,对后世影响颇大。

☚ 蔡琰   曹植 ☛

曹丕187~226Cao Pi

Wen Emperor of the Wei Dynasty. Works:Normative Essays,Essay on Literature,Records of Marvels,etc.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曹操次子,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 人。公元220—226年在位。建安十六年 (221) 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后立为魏太子。曹操死后,嗣位丞相、魏王,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都洛阳,国号魏。实行“九品官人”法,为世族门阀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是建安文学“三曹”之一,开创中国文学史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诗,并完成我国最早的文学专论。开创了六朝文学理论评论的先河。黄初七年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葬首阳陵。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三国时魏国建立者、著名文学家。公元220—226年在位。字子桓。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操死,他袭位为魏王。建安末,废献帝为山阳公,代汉称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他爱好文学,在创作和理论上均有成就。其诗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燕歌行》是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的较早著作。有《魏文帝集》。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220—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操死,袭爵魏王。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笼络世家大族。220年代汉称帝,国号魏,年号黄初,都洛阳。在位期间,魏国统治区域扩展到河西走廊,声威及于西域。黄初五年(224)和六年,两次率军伐吴,企图统一中国,均无功而返。好文,善诗歌,是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作语言浅显清丽,感情缠绵悱恻,委婉细腻。《燕歌行》对七言诗的形成有贡献;《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的论文。有《魏文帝集》。(参考图23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37:44